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繁荣

汉代文景、唐代开元、明代永宣、清代康干的兴盛。

1.文景之治。

(1)含义: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文帝、景帝的统治。汉初社会经济薄弱,朝廷对黄老的统治技巧大加赞赏,采取了“轻赋”、“与民同息”的政策。

(2)措施:

(一)文帝第二、十二年,两次“免一半地租”,文帝十三年,也是完全免地租。同时,也不容易派兵到周边敌对国家维持和平,以免消耗国力。

(二)文帝、景帝也非常重视农业。他们曾多次下令,劝说农民上农桑课,并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顺、田丽等若干人,给予奖励,鼓励农民生产。奖励辛勤工作的农民,说服官员关心农业和桑树。每年春天,他们亲自下田,为人民树立榜样。

(3)影响:随着生产的逐步恢复和快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见的安定繁荣景象。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汉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这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文景的统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服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开元史圣

(1)含义:“开元史圣”是指中国唐玄宗统治时期的一段繁荣时期。唐玄宗在位44年,玄宗主张以道教和无为思想为基础的文化教育。唐玄宗初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人唯贤,经济迅速发展,导致天下之治。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因为这一年是“开元”,史称“开元史圣”。

(2)措施:

㈠经济方面的人力改革。首先,打击士绅,争夺土地和劳动力;第二,改革和实行封禁制度,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第三,玄宗打击佛教势力,消灭僧尼;第四,发展农业。

(二)在外交方面,玄宗推行民族和解政策,改善了民族关系,进一步统一了国家。同时,开元时期和谐的民族关系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3)影响:由于唐玄宗采取的一系列积极的政治经济措施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大。社会繁荣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增长。“开元盛世”时期,唐朝人口增至5290多万。唐朝的商业也很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更加繁荣,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波斯和大食商络绎不绝,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的商人云集,各色不同语言的商人穿着不同的衣服来来往往,好不热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全盛时期。

3.总是宣扬盛世

(1).含义:永宣盛世指明初永乐盛世,任绪安统治时期。明太祖朱元璋打平群雄,将元朝残余势力驱逐出长城以北,统一全国。经过洪武、文健、永乐两代半人,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开创了三十三年(公元1403-1435)的盛世局面。

(2)措施:

(1).改革官员管理。明朝朱元璋统治时期,由于废除了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皇帝要亲自处理一切,所以皇帝要非常辛苦。明朝成祖年间,文官制度日臻完善,后来内阁制的雏形在朝廷逐渐形成。

(2)发展经济。明朝开国皇帝朱迪对地方官员要求极其严格,要求他们深入了解民情,随时向朝廷反映人民的疾苦。永乐十年(1412),朱迪下令五百多名入朝的地方官员陈述当地民情,还规定“不言者为有罪,言不得者不问”。随后,永乐皇帝宣布“凡有目睹民困而不言的部门和使节的郡县,由住建部通报,一律逮捕处理。”也就是说,如果中央政府派出的地方官员或观察员没有报告人民的苦难,他们应该被逮捕并绳之以法。当人民遭遇灾难时,地方当局应该及时提供救济,这样“水旱灾害就会结束,就不会有麻烦了。”

(3)影响:明永宣盛世,对川西南、贵州、桂北、滇东(滇西为历史上的南诏国)和湖广西部的土司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拓宽了国家的农业面积。出现了军队驻扎田间,民乐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景象。

4.抗感史圣

(1)含义:“康乾盛世”,又称“康雍盛世”,始于康熙二十年(1681)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川陕楚安百里之乱的爆发,是中国清朝早期统治下的盛世。

(2)措施:(一)政治上,清朝雍正设立军部,作为政府的最高决策机构,军务大臣虽有一定权力,但在皇帝独揽大权、勤政的情况下,往往“跪下记笔记”。虽然明清没有宰相,明朝有宰相,但是清朝只有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才有宰相,可见清朝对大臣的严格控制。清代每个地方行省都有督抚(有些行省或行省也有督抚),这一制度确立于雍正时期。

(二)经济上,推广了现金农作方式,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广东部分地区早稻收割后,插晚稻;晚稻收割后,再种油菜或红薯,一年三次。江西土壤薄,早稻收获后不能继续种晚稻,就种荞麦,一年收两次。由于南方多熟种植的推广,每年可增加粮食产量60亿公斤以上。

(3)影响:三代皇帝励精图治,勤政贤明,调整了执政政策,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生产力的措施,如康熙时期,改称农田帮助开垦荒地,实行定额粮税等。雍正时期取消人头税,放松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