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的发展史

一、菁类药物的发展历史

青蒿素是世界上第一个由中国研制的抗疟药。它是从中国民间治疗疟疾的草药黄花蒿中分离出的有效单体。它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周总理的亲自指示下,数百位科学家进行了不懈而深入的研究。是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并在国际上注册的为数不多的新药之一。它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唯一真正有效的治疗恶性疟疾的药物。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十届国际化疗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6000名医学专家认可青蒿素为治疗疟疾的中国神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一次解剖,也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提供资金进行验证和推广。

由于青蒿素不溶于水,在油中溶解度很小,其剂型只有栓剂,生物利用度低,影响了药效。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开发了青蒿素衍生物和化合物。中国研制成功青蒿琥酯、蒿甲醚、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可以口服和注射,双氢青蒿素口服和栓剂。抗疟复方也研制出来了,研制出了复方双氢青蒿素和复方蒿甲醚。目前市场上有双氢青蒿素制剂、青蒿琥酯制剂、蒿甲醚制剂和复方蒿甲醚。

二、青蒿素类药物的药理特点

根据抗疟药对疟原虫生活史的作用环节和实际应用,可将其分为三类:

A.抗疟疾药物,如乙胺丁醇,作用于初级细胞外相,主要用于预防;

b作用于红细胞,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如氯喹、奎宁、咯萘啶、青蒿素等。;

c .抗疟疾药物,如伯氨喹,作用于次级细胞外相,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扩散。青蒿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控制疟疾症状,对防治复发基本没有作用。通过药理和临床研究,青蒿素类药物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具有较强的抗疟原虫活性,对恶性疟疾有特殊疗效。它们能杀死红细胞期的疟原虫,但对红外期和次级红外期无作用。其抗疟机制也很独特,主要作用于滋养体的膜结构,改变食物囊膜、线粒体膜、核膜和内质网,最终导致蠕虫的结构开裂。

它们在控制疟疾症状和治疗脑型疟疾和抗氯喹恶性疟原虫疟疾方面有很大优势。其缺点是复发率高,但复发率也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以双氢青蒿素为例,复发率为3天52,5天5,7天2。

第三,绿色存储元素的资源状况

青蒿素主要从黄花蒿中直接提取;或者从黄花蒿中提取黄花蒿,半合成。全合成工艺复杂,成本过高;组织培养因为技术和实际应用投入产出比不成熟。目前除黄花蒿外,尚未发现其他含青蒿素的天然植物资源。虽然黄花蒿是世界上分布很广的品种,但不同产地的黄花蒿风光差异很大。根据目前为止的研究结果,世界大部分地区生产的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很低,除了重庆东部、福建、广西和海南,没有利用价值。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在全球范围内,目前只有中国酉阳地区乌木山脉生长的青蒿素具有工业提炼价值。对于这种独特的药物资源,国家有关部委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明令禁止出口青蒿素的原植物(黄花蒿)、种子、干鲜全草和青蒿素原料。在青蒿素的研发上,只鼓励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参与。所以中国在资源和研发方面优势明显。

四、疟疾及其国内外发病情况。

疟疾是当今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最流行的热带寄生虫传染病。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的统计,全球疟疾地区分布在1。据不完全统计,生活在疟疾地区的临床患者超过4-5亿,每年有200-300万人死亡。非洲、东南亚、拉丁美洲最严重。疟疾高发地区主要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热带国家。许多去非洲做生意和旅游的外国人也容易感染疟疾。因此,非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抗疟药品市场,其医药贸易总额的一半左右用于进口抗疟药曲及相关物品。目前全球抗疟药年销售额高达6543.8+05亿美元。

疟疾在中国也分布广泛,其中以疟疾最为常见,覆盖全国;恶性疟原虫次之,主要分布在南方;三日疟散在南部山区;椭圆形疟疾很罕见。从北到南流行程度越来越严重。比如贵州省被称为疖子之乡,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省的疟疾发病率也很高。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每年有3000多万疟疾患者。解放后,由于防治工作的大力开展,大部分地区的疟疾发病率大大降低,年发病率从1954年的122.6下降到199O年的1000,疟疾在一些大城市十分罕见。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继续和深入,对外交流日益广泛,旅游业的发展,出入境人数急剧增加,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为疟疾的传播和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据相关数据显示,1 979年深圳疟疾患者只有7人。随着特区的建设和发展,大量流动人口从各省区涌入,工地上恶劣的生活条件导致疟疾迅速蔓延。至1984,全市疟疾患者7427人,健康人群疟疾带菌率高达10.3。据上海市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统计,上海郊县疟疾已基本得到控制。1987 ~ 1991年,该地区患疟疾人数为196人,年发病率为0.44 ~ 1.04/10万。同期患疟疾的外来人口有613人,是本地人的3倍。外来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带虫率高达0.82。

一般来说,目前抗疟药的市场主要在国外,尤其是非洲。虽然中国的疟疾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市场仍然很小。

动词 (verb的缩写)黄青胶囊药物的市场前景

目前,由于非洲大陆有世界上9o多个疟疾病例,90多个非洲国家依赖进口药品。氯喹产品(主要是奎宁和氯喹)占世界抗疟药市场的80%。目前这些产品的治疗费用都比较高,整个疗程大约65438美元+0.5 ~ 2天,副作用很大。同时,由于疟原虫对现有的治疗药物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以及恶性疟原虫株的出现,使得疟原虫产生了耐药性(特别是在东南亚,耐药疟原虫株已经达到8O),因此可以说这些药物已经基本失效,给疟疾防控带来了困难。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抗疟药物。

青蒿素类药物在抗氯喹抗性恶性疟原虫疟疾方面有很大优势。正如世界卫生组织热带传染病机构负责人戈达所说,青蒿素衍生物是治疗疟疾的新药。专家预计,这类药物将以非常快的速度取代奎宁、氯喹等传统抗疟药,成为未来的主流药物,占据世界抗疟药市场30 ~ 50%的份额。青蒿素产业正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成为一个极具市场前景的产业。医药产品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其生命周期明显长于一般工业产品,尤其是产品的市场导入期。一般一个全新药物的导入期需要5 ~ 10年。我国青蒿素正处于市场导入期。还没有进入快速增长期。

六、中国对青蒿产业的大力支持

从国家角度来看,青蒿素产业国际化的意义不仅限于每年约6543.8+0亿美元的潜在市值。更重要的是,青蒿素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其在国际医药领域的地位对我国其他医药产品,尤其是中药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以青蒿素产业为龙头的援助,可能会带动中药国际化的快速发展,从而形成中国医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应用研究、艾草种植、原料提取到青蒿素制剂的生产和销售,中国正在开始推进青蒿素产业化进程,支持青蒿素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根据青蒿素产业现状,国家给予集中财政支持。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跨领域的原料、产品、市场、科研的大型企业。通过产业化,提高原料质量和产量,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快速提升我国青蒿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青蒿素药物的疗效向世界公开后,通过封锁原料或种子等自然资源的出口来保持竞争优势是不现实的。参与青蒿素药物国际竞争的唯一途径是创新,通过申请专利保护其知识产权,以确保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有专家建议,在国内成立股份公司,研发、生产、销售新药,从利润中提成,进行新药研究或其他创新研究,改造化学结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把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和企业家的商业策略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顺利地向前推进。

七、中国对青蒿素类药物的管理失误。

虽然我国在青蒿素产业的资源和研发方面优势明显,但国内药企的营销力量有限,市场发展战略走过弯路。我国医药产品出口一直以原料药为主,贸易方式为“需求已有”一般贸易。青蒿素产品是由中国的科学家发起的,所以我们需要首先在目标市场创造需求。国内企业在国际营销能力、人才、资金、经验等方面都有所欠缺。

目前全球抗疟药年销售额高达6543.8+0.5亿美元,但主要被西方国家药厂垄断。虽然我国在抗疟药研发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青蒿素产业尚未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青蒿素原料、产品、市场能力和科研能力分散在不同地区,不利于形成规模优势,园区产业竞争力大幅下降。目前,中国生产的青蒿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不到700万美元,占不到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制药公司一直在通过代理和收购的方式争夺上述产品的市场控制权。现在,青蒿素的所有品种都把开拓国外市场的权利转让给了西方制药公司。同时,这些药物因为没有专利保护,被很多西方国家仿制,被迫先占领市场。目前主要生产国除中国外还有越南、法国、瑞士。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成了国外药企的摇钱树。青蒿素20年的发展历程,再次印证了一个铁一般的事实:产品的成功不代表市场的成功。

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对昆明制药的分析为例,公司蒿甲醚系列包括原料药、注射剂、片剂、胶囊和复方,以注射剂和片剂为主。公司拥有自主进出口经营权,他们的蒿甲醚系列产品年出口额达300多万美元。从前三年公司主要产品的销售情况来看,蒿甲醚系列的销售投入逐年稳步增长。公司与诺华公司联合研发的复方蒿甲醚片A+B在1 999上市。公司拥有知识产权,诺华负责国际市场销售。产品所需的原材料A和B由公司提供。该公司现在每年供应0.5吨诺华蒿甲醚。公司募集资金扩大蒿甲醚原料药生产,使公司蒿甲醚原料药产能由1吨增加至2.5吨,每年将生产2吨诺华。这相当于将主要市场的生产销售权转让给诺华,公司主要受益于原料销售。因为公司在国际市场的销售能力较弱,所以没有办法通过这种方式合作。

八、青蒿素药物的前景。

由于青蒿素药物的目标市场主要在国外,我们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已经领先的西方制药公司。这就要求我们有足够强的出口能力。随着中国企业13的成熟,一些企业(如昆明制药厂)已经开始在非洲设立自己的商务办事处,并加大了开发非洲市场的力度。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的出口将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在技术方面,国内企业也加大了开发力度,如开发复方制剂,继续寻找新的衍生物,拓展新的适应症。重庆同和药业公司研制成功双氢青蒿素复方制剂。一些科研机构研究了青蒿素的衍生药物治疗肿瘤、利什曼病、红斑狼疮等疾病,同时开始探索青蒿素在治疗艾滋病、恶性肿瘤、利什曼病、血吸虫病、绦虫、弓形虫等疾病以及解毒方面的新用途。

只要充分利用我国在青蒿素药物资源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加大科研和市场开发力度,辅以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青蒿素产业一定会成为我国医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