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竹文明”在汉代,为什么古人那么“看重”竹子?
中国古代文人似乎对竹子情有独钟,从?竹林七贤?又来了?松竹美兰?竹子描写的人都是君子,都是美人。这种情况,在汉朝,也形成了独特的?竹子文明?。那么,受到文人追捧的竹子到底有什么魅力呢?
首先,竹子的成长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虽然,众所周知,雨后竹笋会很快破土而出,迅速长大成为成熟的竹子。但是竹子在地下休眠的时间更长。为了将来有更多的能量去翱翔,竹子会想尽办法吸收养分,扩大自己的根,在黑暗的土壤里沉淀自己。然后在能量足够的时候,破土而出。所以这种沉稳的性格会受到文人的推崇和追捧。
而且,竹子的竹竿总是直直的对着天空。在古代那些经常抑郁的学者看来,这种特质就像是一个高贵而高贵的物种,不向强者低头。因此,学者们经常用竹子来表达他们不屈不挠的高尚品格。
另外,竹子是一种全身都有用的植物。竹笋可以吃,竹竿柔韧结实,可以用来做家具。而且竹子良好的韧性也得到了文人的称赞,他们认为做人也应该如此,不要轻易被苦难击垮或打败。
众所周知,古代文人常常用事物来表达自己难以言说的痛苦。最让他们难过的往往是寒窗苦读得不到重用。否则昏君无能,奸臣当道,清廉却被排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虽然不能直接批判奸臣,但可以用其他方式表达我们的苦闷。于是,同样顽强不愿意低头的松、竹、李树等植物,被赋予了君子的品格,作为自己的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