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历史
契丹历史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记录契丹文明的大量文物的发掘,人们对这个创造了辉煌历史却神秘消失的古老北方民族的想象逐渐丰富和明晰。
几个世纪以前,在内蒙古大草原的东部,曾经有一个勇敢的民族——契丹,他创建了闻名中外的辽朝。但在官方修订的史书中,辽史是最薄的一部,契丹给人们留下了遥远而神秘的印象。这个民族来自哪里?为什么在明朝以来的历史记载中突然神秘消失了?到目前为止,这是一个让历史学家意识到。
迷茫,一个没有完全解开的谜。
人们根据一点一滴的线索寻找历史的答案。关于契丹民族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图)在辽阔的北方草原上流淌着两条河流,一条叫西拉木伦河,意为“黄水”。人们把它当作远处黄河的女儿,所以在文学上写“黄河”;另一条河叫“老哈河”,也叫“土河”,两河流域孕育了草原上的文明。传说一个骑着蓝牛车从黄河来的仙女和一个骑着白马从徒骇河来的武士在两河交汇处相遇,两人相爱并结为夫妻。他们是契丹族的祖先。历史学家根据这个传说和一些相关史料的考证,对契丹族的起源作了如下解释:(图)他们认为仙女和武士代表了生活在两河流域的两个原始氏族,一个以“白马”为图腾,居住在“茧”;一个以“青牛”为图腾,住在“平松林”。后来两个氏族都迁到两河交汇的木叶山,通婚繁衍,形成了契丹族。
到了1000多年前的唐朝末年,一个叫卢野阿保机的部落首领统一了契丹各部,到了公元916年,辽和北宋已经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经过多年的征战,中原地区众多的城镇和喧闹的城市对“以草为生”的契丹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图)他们模仿北宋都城东京,建立了东、西、南、上、中五都。辽代的南京就是今天的首都北京。辽代是草原上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期(图)。生活在交通要道上的契丹人从中原和西域获得货物,也受到了两种文明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图片)中国历史上历经219年,辽国于12世纪被金所灭。大约500年后,契丹的名字从历史遗迹中消失了。契丹人到底去哪里了?他们的后代还活着吗?如果有,他们今天的情况如何?这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历史谜团。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记录契丹文明的大量文物的发掘,人们对这个创造了辉煌历史却神秘消失的古老北方民族的想象逐渐丰富和明晰。
(图1)打开《中国历史地图集》可以看到,契丹建立的辽国,在其最繁荣的时期,疆域曾向北延伸至外兴安岭和贝加尔湖,东至库页岛,西至阿尔泰山,南至今天的河北、山西一带。在此期间,中原地区通往西方的通道被暂时封锁。当时欧亚大陆中西部的许多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辽的统治之下,于是契丹成为中国的国号。在斯拉夫语国家,这个称谓一直沿用至今,足以说明辽朝在当时的影响力。
辽在中国北方存在了200多年,于1125年被完颜阿骨打率领的金军所灭。朝代的更替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令人费解的是,历史上无论谁执掌政权,原有的文化传统总能代代相传。但是辽朝灭亡后,为什么整个契丹文化,甚至契丹族突然从史书上消失了呢?
1922年6月一个炎热的夏日,一位名叫开尔文的比利时传教士在内蒙古巴林右旗一座古墓的石碑上发现了一些类似文字的符号。它不同于当时任何已知的文字,这些形似天书的符号就是契丹文字。(图2)契丹文字发现后,关于那个早已逝去的王朝和消失的民族的更丰富的内容重新出现。
至今人们能认出的契丹文字屈指可数,但正是这些文字帮助人们发现了契丹后裔的下落。通过文字对比,研究人员发现,今天的达斡尔族和云南的一些居民与契丹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后来通过DNA的科学实验,证明了他们与契丹族的亲缘关系。至此,我们终于可以知道契丹族在古迹之外的踪迹了:(图)公元1125年,辽被金灭。契丹贵族耶律诗,集合契丹各部残余力量,向西穿越大漠,到达新疆和中亚,建立政权,史称西辽。在存在了80多年后,西辽被蒙古元军所灭。元朝经过多年战乱,善于打仗的契丹人被征入军队。他们随元军分散在各地,有的还维持着一个庞大的族群。因此,达斡尔族作为一个民族生存了下来。还有的被当地人同化了,就像当年生活在云南的契丹人的后代一样。
契丹给人们留下了历史记忆,关于它的一切还有待发掘。就像追传说,破译文字,不断发现一个消失的民族,一段沉睡的历史。海诗作者:耶律碧年代:辽国丘陵压山,山无力。羞于见家乡人,从此出国。廖太祖长子叶鲁北(899-936),契丹著名人物。天仙元年(926年),辽太祖灭渤海国,建立东单国。他被封为东单王。辽太宗即位,遭到猜忌,逃亡后唐。这首诗是他流放时写的,是辽代有记载的最早的五言诗。在他的诗中,物拟人化,山描绘自己,山描绘弟弟唐太宗,只用寥寥数笔,勾勒出皇室内部斗争的残酷场面。题李炎的《黄鞠赋》作者:弘基年:廖昨得清《赋》,剪成句。袖中仍觉香,冷西风吹不散。耶律弘基(1032-1101),即辽道宗,契丹查拉之名。在任四十五年间,他以研究儒家思想为英雄文化,写了大量诗文赋,被编为《清纪宁》。这首诗通过巧妙的联想,写出了秋菊高傲冷漠的异质性,表达了诗人的仰慕之情,十分迷人。
辽代文学
辽代诗歌
契丹族的民族性格契丹族的代表诗人把契丹长诗《醉一个》翻译成中文。
辽是契丹族建立的北方政权,始于公元907年,止于公元1125年,刚好从整个五代北宋开始。契丹是以游牧和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北方少数民族。他们追逐水草,随季节迁徙放牧,以汽车帐篷为家,形成了豪放勇敢的民族性格。苏辙的这首诗是契丹族社会习俗和民族性格的生动写照。
辽诗现存作品仅70余部,作者均为契丹汉族。其中契丹诗人的作品最能体现辽诗的特色。契丹诗人多为君主、皇族、后妃,因为他们较早有机会接触中国文化。
辽代第一位著名的契丹诗人是耶律碧。他博览群书,向往中国文化。海上有一首现存的诗:
山头压倒山头,山头无力。羞于见家乡人,从此出国。
“山”是契丹小字,意为“可汗”,与汉字“山”相近。《翻山越岭》实际上是关于皇太后厉德光的故事,尽管她有一个王子,但还是被抛弃了。这是齐与中国结合的典型例子。诗人利用汉字“山”的形象与契丹语“汗”的含义的重合,使这首诗既有生动的意象,又有深刻的隐喻意义,所以后人称赞它是“情字短意长,深得合风之旨。”(赵翼《二十二史注》卷二七)
契丹女诗人萧观音和萧瑟瑟的成就也相当可观。萧观音的诗歌种类繁多,既有豪迈俊朗的诗歌,颇具北方豪迈之气,也有委婉深邃的作品。前者如《胡夫·戴琳志》:
威风万里压南浜,向东可转鸭绿江。鬼怪神勇,教虎不投降。粗怪崛起,气势非凡。后者如“怀古”:宫中只数赵妆,雨毁汉王。才认识一个月,就看到燕子进了昭阳。
通过吟诵历史,我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种感情是深刻而微妙的。她还创作了《回词》十首,该词以感情深厚、意象细腻著称。萧涩涩的诗充满了政治见解,现存的讽谕之歌和咏史诗都讽刺了国家的政治事务。前者说:“不要陷在黑暗的红尘里,不要伤害怕洋人的人。不如堵住邪路,选个贤臣,且须待俸禄,敢劝壮士捐,好卧寒北眠。”这首诗指出了国家面临的危机,并规劝朝廷下大力气治理国家。后者用史实讽刺朝廷黑暗,大厦必倒。两首诗都有点过于直白,但情感激烈,风格奔放。诗以骚体写成,句式高低不平,力度很强。
契丹人的诗歌中,《醉义之歌》是最长最典型的一首。这首诗是一位“寺主”写的,作者是个和尚。原诗是用契丹语写的,后来在元初由卢野·楚才翻译成中文。如今,它被保存在楚材的《湛然居士文集》中,翻译了65,438+020句。这首诗从重阳节饮酒开始,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了对生活的感受,表现了对隐居生活的热爱:“我爱南村农民,山川溪流幽养。旧病尤甜暗,古风犹远。喧嚣避岩山麓幽,闲云水岸。”也表明了愿意用佛道来解决人生的烦恼:“我问你在做什么,这是什么?”幻影日出谋变,云峰难立。这也是生意上的事,但是大海吞噬羽毛。梦里的蝴蝶不是假的,庄周绝不是真的。“由于论述繁多,艺术感染力有所削弱,但全诗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是廖诗中最好的长线条。原诗虽以契丹文写成,但使用了许多属于中国文化的典故,是古代诗歌中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生动例证。
相比之下,汉人在辽诗方面的创作成就并不大,但偶有佳作。比如赵延寿的《失题》:
空中吹来黄沙,云重雪满城郊。水探回到帐中,射出鹰箭,用弓复制。鸟饥霜果啄,马都沙河渴跑。占领高原肥沃的草原,晚上生火破林顶。
写北方风光,简单直白,能体现北方民族的本色。
辽诗作品虽不多,但既表现了契丹人的民族性格和社会生活,又反映了他们对汉化的逐渐接受,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辽朝是在镇明第二年侯亮末年(916)由契丹首领卢野·阿保机建立的。其本名为契丹国,后汉天府十二年(947年)改为辽。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为金所灭。长期统治中国北方,以今天的天津海河、河北巴县、山西雁门关为界,与北宋对峙。
自北魏以来,契丹人就在今天的辽河上游过着游牧生活。唐朝在这一带设松墨郡,契丹首领任总督。
保济原是契丹重叠刺部的首领。十世纪初,统一了契丹八部,控制了附近的女真、金卫等民族,终于在建国后称帝。他任命汉人韩颜回改革契丹风俗,修筑城堡,发展农业和商业,创制契丹文字,使契丹的经济和文化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契丹民族和汉族的迅速融合。因为当时汉族的经济文化比作为游牧民族的契丹族发达,所以契丹族吸收汉族的长处来壮大自己是很自然的。当然,汉人也受到契丹人的影响。当他的继任者掌权时,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五代时期,辽国疆域迅速扩张,其统治下的汉人数量也迅速扩大,使契丹人更广泛、更深入地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在契丹人中,很多人会用汉语书写。本书所指的辽文学是指用汉语写成的文学作品。至于用契丹语创作的作品,除了一些已经翻译成汉语的,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里无法一一描述。
廖的文学作品很少被保存下来,属于纯文学范畴的作品更是绝无仅有。不过有些文章虽然不是纯文学的,但是因为感情强烈,文字简练,还是蛮有感染力的。比如,王鼎的《烧辣椒序》:
丁于贤太,方氏禁近,必有贤惠皇后之变。当时南北(1)的官员得知他们上台意见不一,互相印证。所以,易德蒙被贬谪,是不允许贬谪的。嘿嘿,天空被墨水覆盖,白天也不发光。它的用户能说它是白的吗?丁福哺乳的女儿孟戈,是耶律乙辛最喜欢的侍女,最了解她的强奸构造。而萧司徒又恢复了他的鼎位,更是如此。
因为执子之手,我叹息不公不义,我也内疚流泪。自从有了变化这个概念,突然就复数了。你可以在你的家乡度过千里,对待太阳像一岁。触景生情,旧情聚拢。从中吸取教训是一段很好的历史。夫若化浪为障,有司徒公爵录。①辽国的官员分为“北”和“南”两个系列。“南北官”其实是百官的总称。
这里说的是辽代的一个重大政治和宫廷事件。廖道宗的皇后一德皇后(1040-1075)姓萧,字小观音,擅长诗词歌赋,爱好音乐。有权势的大臣耶律乙辛觉得皇太子对他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就诬告懿德皇后与女演员赵有染,试图推翻皇太子。道宗命令易信与另一位有权势的大臣张小姐一起尝试,并决定通奸是真的。结果道宗慈禧德皇后自杀,是唯一一个灭绝民族的。之后,易信又杀了太子(见《辽史·奸臣传》和《辣椒录》)。王鼎在金奎大第五年(1089)写了这篇序言。当时道宗虽然觉得易信和萧杰是汉奸,而且在前几年杀了易信,把萧杰贬为庶民,但是懿德皇后并没有平反。他替一德皇后诉苦,也就是间接批评道宗,这是相当大胆的。洪迈《容斋续》二《唐诗无讳》中说:“唐代的诗,是过去和当时写的,无讳。就皇宫而言,那些不知道外界应该是怎么说的人已经反复说过,...现在的诗人什么都不敢说。”所谓“今诗人”,指的是宋代的诗人。《烧椒序》虽非诗,但对这宫中禁物也是“略避”而“屡极”,毫无保留地表现了他对一德皇后的同情,以及对这一事件所表现出的政治浑浊的不满。在另一篇文章中,他也直言:“不过,有三人以一德取害,说他们擅长音乐和诗歌。”(《燃椒录·论一德皇后》)怨念之情跃然纸上。这样直言不讳的指责,也是宋代文人所“不敢”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辽宋文学的差异。
作者之所以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强烈的感情,显然与他自身的生命体验感有关。他从“近侍”沦落为“敦市候罪,千里下乡,待孙如岁”,其情感之痛可想而知。他和懿德皇后都在现实政治生活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所以不分君臣之分,不分男女之别,都是同病相怜。这种坦诚是这部作品具有文学感染力的最重要原因。这也反映在廖的诗歌中。
辽诗现存不多,最早的是耶律弼(899-936)的《海上诗》。
辽太祖耶律保机的长子耶律弼被封为太子。但保罗死后,把王位让给了弟弟德光;因为他知道太后想当皇帝。没想到耶律德光(也就是廖太宗)即位后,疑神疑鬼,排斥异己,很生气;明宗得知后,派人去招惹,他也投奔了后唐。临走时“立木海”,在木板上刻下诗句:
山头压倒山头,山头无力。羞于见家乡人,从此出国。(《辽史·宗室传》)
该诗无题,后人习惯称之为海上诗。前两句比喻虽然笨拙,但立意奇特,颇能表现骄傲和委屈。
叶鲁北写这首诗的时候,距离宋朝建立已经三十多年了。宋朝建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重理轻情的特点越来越明显。这一特征也出现在辽代的一些诗歌中。如廖兴宗的《赠叶》诗、石的《拒诗摘》诗、沙门海山的《合兴派》诗、天安节的《松鹤图》等,都是理性的产物。这里有一个“天安节松鹤图”的例子:
千年鹤长生,霜在枝头。四时无变,愿与吾皇同生。(见《辽东行部实录》)
清宁元年(1055),将道宗(1055-1100)的生日定为天安节,以诗为道宗时间。就技巧而言,这首诗自然比海上诗更成熟。
但是,除了表现作者的好的祈祷和赞美之外,它在情感上没有什么打动读者的地方,好的祈祷和赞美只是一种理性的应用。这类辽诗的出现,是继承了唐代存在的只诉诸理性的传统(如王梵志的作品),还是受到了宋代的影响。由于缺乏信息,目前很难确定。值得注意的是,在辽代,这类诗歌主要用于娱乐和解释,而在抒情诗中,仍然保持着轻理的倾向。
辽代最著名的抒情诗是一德皇后萧观音的《回十首》(见《花椒录》)。从诗的内容来看,她写这首诗的时候,道宗对她的好感已经下降,但她仍然渴望恢复那天的爱情。
换枕,半无锦。因为在秋来有很多展览,所以眼泪就更多了。换个枕头等你睡。(《惠袁昕》第三部)
杀了鸳鸯铺个崔被子真丢人。还记得那时候叫相思,现在只是相思。铺好崔被子等你睡。(4)
叠锦,重空自陈。我只想做一个白玉的身体,而不是一个倒霉的人。迭金银,静待君临。(6)
爇香炉可寂寞闷。如果我的身体又脏又贱,我会觉得香香的。爇香炉,等待您的娱乐。㈨
这四首歌虽然都是关于自己对“君”的迷恋,但侧重点不同。第一个讲述了孤独的悲伤,第二个通过今昔对比展现了孤独的凄凉,第三个陈述了自己不做倒霉蛋的愿望,第四个告诉自己,自己很美,渴望和“君”玩得开心。无论哪个首都都充满了不加掩饰的温情,颇具感染力。
从《文选》中收录的《怨歌》到唐代写的宫怨诗,都有很多关于女性对君王的期待或被疏远、被抛弃的悲伤的故事,但她们的感情大多是隐秘的,从来没有那么热烈、生动。以皇后之尊,写出“香皮子”“娱君”之类的句子,重在封建礼教,实在不雅。所以这是一组放纵感情,违背礼仪和理智的诗。在这方面,它们与耶律碧的海上诗是相通的。
体现这一特征的诗歌有四公大师的《醉歌行》。寺庙主人的生活是未知的。耶律楚材《醉歌序》说他是个美男子,贤惠有文化,尤擅歌咏和诗词。他还说自己的诗有一个崇高的旨趣,“可与苏轼、黄比肩”,其时代不应早于苏轼、黄庭坚。否则,赞美上一辈的人“与后一辈竞争”,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庙公应该是同时代人,或者是懿德皇后的后代(懿德皇后生于黄庭坚之前,苏轼之后)。从“大师”的头衔来看,他是个和尚。就醉翁之意不在歌的内容来说,他写这首诗的时候还不是和尚,距离他被“放逐”、“病魔”、“天涯”已经三年了;然后,他也在朝鲜当官。
这首诗以作者自己被放逐人间的悲伤开始,然后宣扬世间万物皆空,唯有醉生梦死的故乡才是世外桃源。
.....问你从赏做什么,这是卑微还是崇高?幻影日出谋变,云峰难立。这也是生意上的事,但谁知道大海吞噬了一片羽毛?梦里的蝴蝶不是假的,庄周珏也不是真的。指虚,马如马,马非马。天地还是一匹马,一切都是一个意思。胡玮炜互相点?胡身边的像匹马吗?人富我富,我穷不穷。唯心三界无有,世间万物一体。你没看到千年把仙客变成了登山客,贤惠的女人变成了石头吗?既然木头,灵魂,石头都在我身边,我怎么了?预料我的身体不是我的身体,闪电与废物分离。你什么时候停下来,岳父?我忘记了我的足迹!
这一系列描写我在第一、第三世界的理想主义的句子,看似有理,实则表现出一种急于摆脱悲伤,寻求自我安慰的感觉。这些句子之间有明显的逻辑混乱。物我合一是庄子的物我均一论,否认这个物与另一个物的区别和界限,但物还是真实的存在而不是心的幻象。三界唯心主义是一种佛教教义,认为事物只是心的衍生物。这两者是矛盾的。但诗人把它们混在一起,热情地堆砌相关的思想和事例,不问它们是否互斥。这说明诗人只向往解脱,解脱所用的武器是庄子的同质论还是佛教的唯心主义都无所谓。更有意思的是,在引用的那段话之前,他曾说过:“打架就像一天到晚开瓶,开车喝酒,在乡下喝醉。喝醉了想告诉老公,但是很难说自己开心。.....一杯悲伤开始消失,两盏狂喜变成没药。之后倒水三五尺,急得风倒了。春天在我的胸膛里渐渐变暖,但我的脸颊上并不感到悲伤。四点,太空,两点,空。进入那一刻没什么,自然你和我都很开心。"
那一段的结尾,是“多少事将止,我将忘迹”。可见,真正能解除他的烦恼,带给他最大快乐的,是醉酒。那一系列宣扬三界理想主义的句子,不过是醉酒后的情绪宣泄。是什么理论阐述?这首诗所表现的是一个受困于痛苦并试图摆脱痛苦的灵魂,借助醉酒和一些理论在幻觉中寻求快乐。这也是一部感伤的作品。由于这种强烈的感情与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丰富的想象力和思想史上大量材料的自由驱动紧密结合,形成了气势磅礴、自由移动的结构,从中可以看出辽代诗歌的进一步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这首诗最初是用契丹语写成的,后来被卢野·楚才翻译成中文,收录在《湛然俗人文集》中。以上引文是根据卢野·楚才的翻译而来的。
与四公大师同时(或更晚)的,还有辽代诗人王澍。蜀子子慎,良乡人,辽朝末年进士,曾是辽亡后的史家。现今仅存一首诗,见于《中州集·三河路》:
重返老山十年,山光依旧闲。在你相信世界是一场梦之前,你不需要读更多关于童渊-舒的书。
写这首诗的时候,廖已经去世十年了,他已经回到了故乡。山光依旧,白云依旧像往日一样悠闲地飘着,但世界却经历了一个王朝灭亡,一个王朝崛起的巨变。事实上,他将大自然的永恒(“静止”)和宁静(“闲适”)与世界的短暂和烦恼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世界如梦的结论,他的感受是简单而深刻的。
总之,从辽代前期到辽代后期的诗歌来看,一方面诗歌的技巧在不断提高,诗歌的艺术也在不断成熟;另一方面,不受情感影响的特征继续发挥作用,而不是基本上走上宋立科诗歌强调理性的道路。这使辽诗有了自己的成就,并对金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