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陈好瓷窑遗址的历史趣闻。
早在20世纪70年代,枣庄市文物管理所就对中臣号瓷窑遗址进行了调查。现将枣庄博物馆原馆长李金山先生所撰《中辰濠瓷窑遗址》(见《枣庄风景名胜区》P155页)转载如下,供读者欣赏:
枣庄物产丰富,自古就有烧制陶瓷的手工作坊出现。考古调查表明,在全市十余处古瓷窑遗址中,郝古窑址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陈中烧蚝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曾作为地方贡品进贡京城。据《大明统一志》“兖州府产黑瓷,产于黟县。”《甘龙府县志》载:“黟县土公黑瓷”瓷土、耐火土、圣土是烧制瓷器的重要原料,枣庄北部山区盛产这些矿物。《易县地图》在描述京北县卓山山和钓鱼台山的地理环境时写道:“山上粉笔多”“灵符盘出煤多,粉笔多,粉笔青。”在《黟县志·品》中有更详细的记载:“一是土属,亦滋生黑坟(指红壤、黑土),其中钓台山土尤为著名。奇村、徐池岭出产的青粉笔、白垩质坚粘,是制作器皿的佳品。.....元朝,钓台有许多陶工,他们制作千里疗器,获利颇丰。到了现代,人民再也做不到了。山西陶工盗之,每年造巨器,简而重,坚如石。几百个枢纽,营销无处不在,都得到了厚值。.....或者说,徐池出产的土和博山琉璃土是一样的,可惜没试过。”丰富的煤炭和瓷土原料为陈中少昊陶瓷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臣号瓷窑遗址位于枣庄市城北10公里处,隶属薛城区邹坞镇中臣号村。窑址北部是与钓台、卓山一脉相承的山麓,南部丘陵时有起伏。附近有煤矿,盛产瓷土。盘龙江从北到南流经这个村庄。窑址的面积相当大,方圆大约有四五平方公里。田野河流中散落着许多古老的瓷片,整个村庄建立在手工作坊区的废墟上。村子在地表下3米多,都是不同时代堆积的瓷片。多年来,村民们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完整瓷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皿,以及耕田挖渠时造型生动的玩具。
陈中顾浩瓷窑遗址可分为三个区域,青瓷区位于盘龙河村东侧。大量的青釉瓷砖和窑具散落在河床两岸,一直延伸到北陈浩和张玲村的南面。地里窑址多,土色黑红。耕种的土壤上随处可见古老的瓷片。岸边瓷砖堆积,有的区域高达3米。瓷器碎片多为蓝釉,时不时可见黄釉、酱釉、褐釉。
65438年至0987年,村北青瓷区发掘。文化积淀分为六层,每层的土壤颜色和遗迹不同,可分为四期。第一个时期是北朝晚期;第二个时期是隋朝;第三个时期是唐五代;第四个时期是北宋。可以看出这个站点延续了年代。根据出土文物,可分为窑具、瓷器、青铜器三大类。窑具主要有三足支钉、带不规则支撑柱的圆柱形支架、托架、匣钵、垫圈、五齿支架、蹄形模板、垫饼、垫钉、垫等。瓷器有碗、胡人头像、罐、锅、碗、杯、盘口壶、高脚盘、盖、持壶、水碗、灯、壶、砚台等。青铜器主要有隋代五钱,北宋铜镜和铜钱。
这次考古发掘还在青瓷区发现了一件重要的遗物。有料池,有窑,有灰坑。料池平面呈长方形,池底还保存着3厘米厚的瓷土。隋代有两个窑,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由火道、窑门、火室、出灰口、中柱、窑床、烟囱组成。隋代瓷窑在中国北方不多,但在山东尚属首次。这座距今一千三百多年的古窑,为研究中国古代的窑址结构和瓷器烧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唐代有四个灰坑,出土了大量可复原的窑具和瓷器。
陈中郝窑村北青瓷区发现的大量瓷器,造型古朴端庄,以实用为主,釉色青绿,坚固耐用。以往研究瓷器发展史的学者大多持“隋唐以前南方出青瓷,北方出白瓷”的观点。陈豪发现的大量青瓷表明,枣庄在隋唐以前就开始烧制青瓷。
白瓷区位于陈中郝村以南的广大地区。在考古调查中,这一带收集了很多完整的瓷器,特别是在东南角,有一片叫“瓦渣地”的麦田,瓷片比较集中。白瓷区主要分布白瓷、白釉黑花瓷、绿点彩瓷,属于北方磁州窑系。主要产品是日常用品,此外还有一些玩具,它们的形状都很生动,栩栩如生。白瓷区出土了几件极具特色的珍贵文物。如白釉黑花床,体积较大,通体上釉,晶莹光滑,坛身两侧有对称的黑花叶,极为光滑传神。白釉棕彩缸,缸面以棕花棕叶装饰,通体由边缘至底部覆以雨滴状釉,十分迷人。三色虎头枕,形似卧虎,饰以绿、黄、棕釉,虎头微抬,十分逼真。
白瓷区的文化积淀分为两层,都属于元代。此外,在金代还发现了一座房屋地基、一座料池和一座窑。平面图是长方形的。南北向的墙基是废弃的柱子和石灰块,地上铺着一层碎瓷片。可能是当时制瓷的作坊。金代的窑是东西向的,窑门朝东。它由火道、窑门、火室、窑床和烟囱组成。窑底有半米厚的煤渣,说明800多年前的晋代就以煤为燃料烧制瓷器,为研究枣庄采煤史提供了佐证。
白瓷区发掘的文物主要有窑具和瓷器。窑具有支架、箱、圆托、箍形托、碗形窑具、碟形窑具、火灯、杵等。有碗、罐、壶、盘、鸡腿瓶、缸灯、瓶、人物、骑俑、狗、棋子等。其中有一盏白瓷灯,造型和装饰都很独特。灯的外壁绘有草叶,灯下的三只脚全部做成男孩的模样,五官十分逼真。马背上的俑形似武士,一肩挑云头,身穿窄袖袍,脚穿长靴,手持缰绳,跨骑在马上。马头小颈短,胸圆,体态生动。出土的棋子有黑白两种,和现在用的棋子差不多。这说明金元烧制的瓷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娱乐。
在陈中郝村村西,地面上散落着大量的黑色瓷器碎片,主要是日常用品。质地坚实,釉面均匀光滑。当时,在明清时期,这些瓷器的一部分被运到北京作为当地的贡品。
在古代,中陈好窑址是山东最大的烧制作坊之一。除了丰富的煤炭和瓷土资源,交通也很方便。窑址南临运河,位于南北大道上。盘龙江是境内一条浑浊的河流,古代可以通航。这些都为瓷器的产销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也是瓷器工业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明清时期,这里成为瓷器集散地。盘龙河两岸有许多砖窑,船只在河上穿梭。政府专门在中辰昊修建了豪宅,并设立了巡检司。许多寺庙和石桥上都建有作坊。因此流传下来“七十二陶窑九庙十桥”的传说。
陈豪窑工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精美的瓷器,为枣庄人民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虽然古瓷小镇已经成为一片废墟,但沉睡在地下的古瓷还是引起了学者专家的关注,成为研究陶瓷发展史、工商业史和文物陈列的瑰宝,也引起了日本考古学家的关注。1991年,陈豪古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