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水历史状况

早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在罗定生活繁衍。他们生活在今天平塘、金鸡等地的窑洞里,过着渔猎的生活。四五千年前,罗定的洛江、罗京、太平河流域已遍布人类生活。早年在罗平衡东北府山发现一座战国大墓,其主人是史料中提到的“百粤之王”。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证明,罗定在2400多年前曾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对此,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先生曾写道:“罗定东临高要,南接阳春,西接岑溪。是一个古老的自然国度,也就是两座山(云和云)之间的古王国之地。”

西汉丁原六年(公元前165438+公元前01),罗定属苍梧县段曦郡。东晋末年,在罗定设立龙乡和两县,龙乡位于太平镇檀白管理区(至于县,著名地理学家曾和许认为在罗定盆地西缘)。这是罗定县的开始。

罗定的地位自金末设立县治以来迅速上升。龙翔县成立后没几年,金康县就从元西县迁到了来龙乡县。此后,罗定太平成为县治所在地,延续了600多年,直至北宋初年。期间曾一度改为广西县,但县名仍设在罗定。

南朝(公元502-581年)在罗定县设州(龙州)。三县(平原县、开阳县、洛阳县);六县(龙乡县、富润县、永西县、罗平县、开阳县、安南县)。

隋开帝九年(公元583年),撤县改州县制,罗定四郡。二十四年后,县制由撤州改为县制,以罗定的太平、罗京为中心,设立永熙县,平潭白仍为县城。永熙县辖龙水县、永熙县(均在罗定)、怀德县(今信宜)、梁德县(今电白)、安塞县(今郁南)、永业县(今郁南)。这是罗定历史上最大的辖区。

初唐永熙县改为龙州,罗定恢复一州四县的政治体制。龙州改称开阳县后,于甘源元年(公元758年)改称龙州,辖龙水、开阳、永西(后改为永宁)、安南(后改为镇南)四县,包括全部罗定和云浮、信宜、郁南、岑溪的一小部分。北宋开宝六年,龙州废,四郡并为龙水一郡,延续六百余年。

明朝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龙水县因镇压洛庞地区“姚之乱”而升格为罗定直隶州,“罗定”之名载入史册。罗定直隶州辖东安(云浮县)和西宁(郁南县),俗称“三罗”,直至辛亥革命,罗定州改为罗定县。三洛地区成为广东重要的行政区已有340多年。

罗定的先民在一万年前就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生活、繁衍。他们从窑洞搬到山里建房定居;从原始群体到氏族社会;从愚昧落后到文明进步。经过德国千百年的融合发展,成为具有相同图腾信仰和相同文化特征的百越民族的一员。

直到1700年前,罗定地区的居民还是越南人。因此,历代王朝在罗定实行越王自治领制度。到东晋末年,在今天的罗定设置龙翔、富润两县时,县名都是从越南语音译过来的。比如“富阮”在越南语中是“荒地村”的意思。两县的行政长官也是当地的岳长官。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汉族居民因为战乱和灾难而大规模南迁,许多富户也在岭南定居。南朝梁时(约公元502-557年),河南鄢陵人、新和石两州刺史陈法年定居罗定。他们“以孝训夷”,传播了中原先进文化,加速了罗定土著越人的封建化进程。陈氏家族连续五代担任罗定越族酋长。他们与高亮的冯仙家族、钦州宁家族并称为岭南三大家族。以使用铜鼓而闻名的古越人,南北朝时称为李辽人。主要原因是受两个酋长管辖:南粤路至海南岛的部落尊贤夫人为酋长,称黎族;西江南岸,高梁以北,陈法年为魁,称现任人。唐朝在岭南实行“怀柔廖立”政策,陈氏前朝官员陈济为状元将军,左保将军,上朱国、颍川郡创建人。他的事迹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中都有记载。

唐玄宗十六年(公元728年),龙州刺史陈率辽人反唐称帝,攻占粤西四十余城。唐朝派宦官率十万大军围剿龙州,陈和六万多起义幕僚被杀,众多幕僚被迫西迁。唐朝留在原地的辽人,宋元改称渤人(今壮族)。

唐末,原本居住在荆楚地区的瑶族大规模南迁,定居在两广各地。此后五代、两宋、元朝、明朝延续了8900年,罗定地区的居民主要是瑶、童。清代学者顾严武说:“少则老矣。”

宋元明时期,罗定地区瑶族、侗族人民反抗封建王朝压迫的斗争跌宕起伏,持续了200多年。到明万历初年,明朝出动十万军队征服罗定瑶族,历时一年,共杀了四万多人。大批瑶族人逃亡,少部分逃到山里。

明初实行屯田制度,许多参与屯田的汉兵定居罗定。与此同时,政府公开招募流民定居,开垦土地,大量汉人迁居龙江两岸。明朝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派往罗定的官兵围剿分批定居罗定的瑶族。此后,大量汉族人不断迁入,罗定居民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原来的瑶族、侗族变为以汉族移民为主体。古罗定虽然地处岭南,但名气却传到了中国。历代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都曾到过罗定,如唐代诗人宋、武侯宰相张謇之、桓等。翁方纲、何等。都避乱或居罗定,留下不少诗词。宋·文志是初唐杰出的诗人,他在龙州参军时写了《过曼洞》和《入龙江》两首诗,收入《全唐诗》,描写了当时生活在罗定的少数民族牙齿刺青、疖子肆虐、生活贫困的状况。陈氏贵族陈继元,于唐岁时撰写摩崖石刻《龙祠道场碑文(骈文序)》,取六朝骈文之精华,文笔优美,构图精美,后被收录于《全唐文》和《广东》。自明万历年间,罗定地方官员多有文笔武艺,如陈琳、郑人魁、张、洪、宋其凤等。他倡导学习,促进了罗定文化教育的发展。到民国时期,罗定已成为广东的文化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