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有什么异同?

1.历史和时代的差异

中国和西欧在基本社会阶段的年代测定时间上有很大差异。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中国处于春秋战国之交,欧洲处于西罗马帝国灭亡之时。东西方差距近1000年。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2300多年,而欧洲中世纪是1100年。在1640以来的300多年里,西欧建立了典型的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经历了200年的封建社会衰落、100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和50年的社会主义阶段。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中医和西医的发展形成了各自的发展曲线。

从起源到1640的几千万年间,中医一直在不断发展,出现了秦汉、隋唐、两宋、明代等几个发展高峰,发展速度和水平长期在世界上遥遥领先。1640之后的300年,发展速度缓慢下降,1840之后陷入历史低谷。发展速度落后于西医,1949建国后开始崛起。

从起源到古希腊罗马,西医达到了加速发展的顶峰。自476年中世纪以来,发展速度下降,陷入1000多年的历史低谷,发展速度和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医学。从1543的医疗革命开始,逐渐从低谷爬上来。经过400多年的发展,不仅超越了中医,而且达到了世界主流医学的制高点。

476年后,中医和西医的发展呈现出两大反差,即中世纪“东方高于西方”和近代“西方高于东方”。摆在我们面前的中西医学的差异是,西医在现代革命后处于现代发展的巅峰,中医处于从历史低谷中崛起的时期,这是中西医学现存差异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特征。

2.经济和政治差异

医学的发展需要社会基础,社会发展的经济水平决定了医学发展的强弱;社会制度、原则和政策控制和调节着医学的发展。虽然社会的经济水平和政治制度对医学的发展方向有选择和制约。某个国家或时期医学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根本上取决于这个国家或时期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中医和西医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社会和西欧社会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中国和欧洲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差异造成的。

中医的持续发展和经典体系的形成,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持续发展繁荣所提供的经济政治条件的产物。近代以来的衰落与流浪,是封建社会衰落的产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有的经济政治条件的产物。西方医学在中世纪的衰落是欧洲“黑暗千年”独特的经济和政治条件的产物。16世纪以来的革命和现代制度的建立,是资本主义发展所提供的新的经济和政治条件的产物。

中医发展的历史曲线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曲线平行;西医发展的历史曲线与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曲线是平行的。中医和需求医学之间存在的差异反映了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在医学领域的差异。

3.科学和技术的区别

医学为了回答有关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具体问题,需要吸收和运用适当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转化为医学的科技内涵。中西医学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如科技内涵的差异。医学自身的思维方式主导着医学研究的方向,它只选择和吸收适合自己需要的科学技术。中国和西欧的科技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成就和水平,为医学提供了不同的科技营养。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476年前都没有科学技术和自然哲学的分化。中医和西医吸收了当时自然哲学的一些知识,在科技的内涵上开始出现一些差异,但在当时还只是差异的萌芽。

中世纪时期,中西医学的科技内涵差异扩大。中国古代科技达到顶峰,科技内涵的性质和水平属于古代科学。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医的许多理论和技术手段得到了发展。而欧洲的科技和医学成为了宗教神学的品牌女,科技内涵降到了最低点。

16世纪之后的几百年,决定性地加深了中西医学在科技内涵上的差异。当欧洲的科技革命成果传到中国后,中医陷入了为生存而斗争的困境,失去了吸收新科技成果的条件。西医不一样。现代科技革命为西医提供了全新的营养。几乎所有的新进展、新成果都是通过移植新的科学知识或技术手段来完成的,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寸步难行。

中西医学在科技内涵上存在的差异,是两种医学吸收科技的两种不同历程演变到今天的结果。

4.思想和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其核心思想是元气论、阴阳论、五行论,注重整体、分化、互动和内在矛盾,形成了有机的观点和朴素的系统思维。对中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医学吸收了这些思想并贯彻到医学研究中,形成了中医学的基本观点和朴素的系统思维模式。

在西方历史上,古希腊罗马时期,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和元素论占主导地位,中世纪时期宗教神学盛行,近代形成了继承古代机械唯物主义传统的新型机械唯物主义。对西医现有体系产生直接影响的,主要是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思想。西医注重粒子、实体、组合、可分解性和外在功能,吸收这些思想并贯彻到医学研究中,形成了西医的基本观点和还原论思维方式。

东西方两种思想文化孕育了两种医学学术思想和思维方式,是中西医学学术差异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根源。有机论与机械论、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差异,在中西医学已有的差异中表现得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