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牛文化起源于何时?
牛是大型家畜之一,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从耕田作战图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就已经用牛来耕田了。因为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所以有“诸侯不无故杀牛,大夫不无故杀羊”的说法。中国历代王朝,包括社会主义中国,都有禁止杀牛的政策法令。上世纪60年代,一位先生因为“爆牛腩”被判刑。但那不是“牛文化”,这种情况只能算是农耕文化。中国也有和牛打架的记录。只有牛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才能算是牛文化。
牛文化起源于汉代。但汉代牛文化的出现是不得已而为之。刘邦建立汉朝,经济非常困难。皇帝的车夫找不到四匹同色的马,大臣们只好坐牛车去上班。问题出在大臣们对舒适享受的追求上。牛走得很慢,但牛拉的大车走得很平稳。后来,当社会和经济条件改善时,大臣们不愿意使用马车。
有意思的是,汉朝深受塔尔坎的影响,朝廷鼓励养马。文景统治后,民间养马达到如此大的规模,以至于骑母马被人嘲笑。这为主动进攻匈奴解除边境威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集团,但牛车作为人们喜爱的交通工具却得以延续。汉朝灭亡后,西晋的大臣们仍然保持着他们通常乘坐牛车的习惯。这种习俗在南北朝、隋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一直存在,只是高级官员逐渐不再使用牛车,而在民间使用。养牛业萎缩了。70年代我也在一些地方看到牛车。
牛文化的物质形态是牛车,其外延是相关的思想和意识。牛文化的出现纯属偶然,牛文化本身是历史现象也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