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奇作品目录
2.《区域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与方法——以汉水流域为例》,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3.《汉水中下游的河流变迁与堤防》(Rusic和潘胜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4.《城墙内外:汉水流域古城的形态与空间结构》,中华书局,2011年,1月。
5.汉中三堰:明清时期汉中地区堰渠水利与社会变迁(鲁西奇、林著),中华书局,2011年11月。
6.《人群、聚落与区域社会:中世纪南方历史地理初探》,厦门大学出版社,2065438+2002年3月。(1).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谈判:中世纪契约研究。作者:韩森.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汉口:中国城市的冲突与社区》,威廉·罗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会》,威廉·罗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自1994)
(1)南方山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空间分布,中国历史地理理论丛书,第4期,2010。
(2)《中国历朝历代的“核心区”及其变迁》,《厦门大学史》第3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3)多元统一的中华帝国如何可能?《人文国际》第2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4)大陆的边缘:传统中国内部的“外化地带”,《学术月刊》第5期,2010。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文摘,第4期,2010。
(5)《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概念与分析》,《厦门大学学报》第1期,2010。新华文摘,第9期,2010。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文摘,第2期,2010。
(6)《唐代李芳制度及其在地方城市的表现形式》,厦门大学汉学研究系列2,中华书局,2010。
(7)《宁静的村庄:乡村秩序的规律与基础》,人文国际丛书1,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8)西魏北周时期“山南”的郁芳豪族,《中国历史研究》,第1期,2009年。NPC报刊《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于2009年第二期再版。
(9)《山南路的建立》,中国历史理论丛书,2009年第2期。
(10)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江汉论坛》,2009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地理》转载于2009年第5期。
(11)城墙内的城市?——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再思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3期。人大报刊转载资料,《历史》2009年第8期。
(12)《汉宋间长江中游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历史地理》第2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3)双城:明清时期襄阳-樊城、光华-老河口的空间格局,张建民出版,10世纪以来长江中游地区的环境、经济与社会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14)《解读人》,《文史》2008年第3期。
(15)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区及其变迁,《厦门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人大报刊转载资料,历史,第10期,2008;《高校文科学报》2008年第5期文摘。
(16)甘肃灵台和陕西长武两种北魏地券,《鄂尔多斯高原及邻区历史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境与发展中心主编,三秦出版社,2008年。
(17)《水经注》所见南阳地区的聚落及其形态,《燕京学刊》第25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8)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及特点(与张建民合著),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三秦出版社,2007年。
(19)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区域差异。参见陈峰、主编《中国经济史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67-397页。
(20)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辑的《水经注》所见汉水上游聚落形态,《纪念石全先生九十寿辰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21)隋唐五代购地凭证考证,《文史》2007年第2期。
(22)《汉代购地券的起源、意义和价值》,《中国历史研究》,第1期,2006年。
(23)《六朝买地凭证考证》,《文史》2006年第2期。
(24)《巷口柯家湾:清代鄂西北移民的生计、发展与宗族形态》,收录于《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5)《宋代的乡村划分与组织——基于鄂东所见文献的考察》,《唐研究》第1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6)《创新与求实——石全先生的学术贡献与研究方法》,燕京学刊19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7)《山城及其河街:明清时期云阳府县的形态与空间结构》,收录于《中国历史环境与文明演变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
(28)《城墙内外:明清汉水下游府州县形态及空间结构》,陈峰主编,《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29)大陆边缘——明清郧西县区域社会史初步考察,收录于《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史》,陈峰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30)《浅谈国家图书馆分馆明清地景记录》,国家古籍图书馆编:《2004年地方文献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31)长江中游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特征(与张建民合著),《光明日报·理论版》2004年9月21;新华文摘,2004年第22期。
(32)《隋唐五代山志考证》,九州学术,丛书1,香港城市大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33)《汉水中游古堤防考证》,历史地理2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34)《中国山水实录丛书·序》,中国山水实录丛书第一册,网上书店,2004年。
(35)《梯田·埂坎·埂坎:江汉平原社会经济区域的形成、扩展与组合》(书面稿),《历史月刊》,2004年第4期。
(36)《中国传统社会中中国家族对社会的控制:手段与途径》,《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2期。
(37)唐代长江中游地区政治经济地域结构的演变——以襄阳为中心的探讨,收录于李晓聪《唐代地域结构与经营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38)《汉水中游河流的历史变迁》,《历史地理》第19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9)《古乐故里与尚明旧址考证》,《江汉考古》2003年第2期。
(40)《汉江九点考证》,载《中国史论丛刊》2003年第4期。
(41)《深化中国传统社会减灾救荒思想研究》,与张建民合著,《光明日报》,2003年6月5438+10月65438+4月;《新华文摘》2003年第4期转载。
(42)《理解同情与人地关系》,《历史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
(43)颜如玉,贾岛史静学派的先驱,《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44)《漫谈地名的变迁》,《寻根》,2002年第2期。
(45)《人地关系理论与历史地理》,《历史理论研究》第2期,2001,《人大地理》第4期,2001。
(46)《汉水下游的历史变迁》,《江汉论坛》第3期,2001。
(47)唐宋时期汉水流域的粮食作物种植与耕作制度,《中国农业史》第3期,2001。
(48)《汉水流域青铜时代居住地理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理论丛书》2000年第4期。
(49)《再论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50)《明清时期汉水流域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异》,《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1期,2000年。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2000年第4期,再版。
(51)王国维的学术观,湖北大学学报,第5期,1999。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9第11号转载。
(52)《论王国维的保守主义》,《近代史研究》第4期,1999。
(53)《王国维教育思想探析》,《武汉大学学报》第2期,1999。
(54)《新石器时代汉水流域的经济类型与区域差异》,《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2期,1999。
(55)历史时期汉江流域农业经济带的形成与演变,《中国农业史》,第1999期。包括EI。
(56)《汉水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地理初步调查》,中国历史地理理论丛书,第1999号,第1号。
(57)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哲学意蕴,《东方文化》第6期,1997。
(58)《汉江流域发展历史中的环境问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3期,1997。
(59)《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汉江流域发展历史为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1997+0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97第7期转载。
(60)《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武汉大学学报》第6期,1996。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地理》1997第1号转载。
(61)谷翔、子、袁、李渊源新探,《中国历史理论丛刊》第2、4期,1996。
(62)《秦巴山区贫困地区生态恶化的历史原因分析》,《山地研究》第3期,1996。
(63)《魏晋南朝宜阳郡沿革考辨》,江汉考古,第3期,1996。
(64)《东晋南朝昔阳郡沿革考证》,江汉考古,第2期,1996。
(65)古代夏季水流的新证据,湖北大学学报,第6期,1995。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地理》1996第2期转载。
(66)《东晋南朝华侨郡县及长江中游郡县面貌新探》,《中国历史理论丛刊》第4期,1995。
(67)《中国近代农民离土现象简析》,《中国经济史研究》第3期,1995。
(68)《固安鹿城旧址考证》,江汉考古3号,1995。
(69)三峡工程对峡谷景观影响的典型分析,旅游学报,第3期,1995。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旅游经济》转载于1995第三期。
(70)《晋末行省考》,湖北大学学报,第1995期,第1期。
(71)晋初尚书省与汉朝的统治政策,《江汉论坛》,第1994期。(1)《19世纪汉口的贸易》(原文:罗威廉),蒋荣译,俄罗斯大学编辑。收入冯天瑜、陈峰主编《武汉早期现代化进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②《19世纪汉口的市民》(原文:罗威廉),罗译,俄罗斯学派。收入冯天瑜、陈峰主编《武汉早期现代化进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3)《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中的国家干预》(原文:魏丕信),俄罗斯大学魏有红译,陈峰主编,《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版。
(4)《中华帝国晚期国家对水利的管理》(原文:),俄罗斯大学林译,陈峰主编,《15至20世纪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版。(1)地区差异与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2月24日。
(2)山区人口、资源、环境的互动与动态关系,《江汉论坛》,第10期,2008年。
(3)外化区如何步入王朝体系:以木流为例,《中国书评》2007年第7期。
(4)《小国大处:学者与地方社会的本土化》,《中国书评》2006年第5期。
(5)读了士林2006年第3期《卢纯史地稿》。
(6)《解读中国人口史·隋唐五代》第二卷,《中国学术》第16辑,2004年5月。
(7)《南货北宝为洞,吴商与到家》,地图,2004年第4期。
(8)走进历史的深堂,湖北高考,2002年第7期。
(9)区域多样性与中国的历史发展,长江日报,2002年6月,13。
(10)谁是中心:人类还是自然?”,“读书”,1997否。10.
(11)读完《古荆楚地理新探》,《燕京学刊》,新三期。
(12)移民:生存与发展,读书,第3期,1997。
(13)《移民史研究的又一力作——评张国雄《明清两湖移民》,《人口与经济》第3期,1997。
(14)人地关系:超越地理,书店6号,1996。
(15)寻找古云古梦——评石全、蔡淑明《古云古梦研究》,江汉考古,第4期,1996。
(16)求实、论证、新解——论石全先生研究历史地理、文史知识的方法第3期,1995。
(17)《历史地理类书籍简介》(1999),《中国图书年鉴》(1999),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8)史地图书概论(2000),中国图书年鉴(2000),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9)《史地图书概论》(2001),《中国图书年鉴》(2001),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汉江流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综合研究,蔡书明、陈主编,5万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世界遗产》,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编委会
(3)《楚文化历史大辞典》,石全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4)《中国经济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5)《中国地域文化·荆楚文化》,罗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