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1和必修2历史复习大纲。

必修2:历史末期知识复习要点——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农业现状(1):农业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2)经营方式:小农户主要从事个体经营。(3)耕作方法:从原始阶段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牛耕技术。牛耕在汉代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东汉时,出现了牛拉犁,这有利于在牛耕的普及。

2.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重税——半税(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成上缴国家)、徭役负担重(如阿房宫、秦始皇陵)和土地兼并(无法解决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

3.古代水利工程的典型: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岷江上,由秦国李冰、蜀守所建,郑国渠朝鲜水利工程师郭征所建,属精卫水系。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

4.《关公》系统评价(1)其技术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艺技术的巅峰。

(2)劣势:技术发明无法服务社会,新技术难以普及,技能传承受限。

5.田庄是一个相当完整的微观社会,四人月令反映了汉代田庄的生产生活方式。

6.古代纺织业使用原料的顺序(1):麻丝棉。(2)中国有六职(福贡、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3)丝绸之路:汉代开通。丝绸出口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4)明代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7.古代冶金工业:送风形式的演变:自然通风-人皮-马筏-水筏(东汉,杜氏)

8.古代陶瓷工业:(1)先有陶器后有瓷器(2)陶器:a、制作——原始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工艺——唐三彩d、陶瓷过渡期:商代中期至东汉晚期。(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凤楼越窑开,得乾丰青彩。b、长沙铜官窑开创了晚唐绘画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技术发明——康熙时期,巅峰——雍正时期。

9.明代出现了以地域为单位形成的商帮,其中以晋商和徽商最为强大。

10.相关城市发展:(1)秦朝:商业的法律管理。(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汉代:形成了几个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万、成都。

(3)六朝:有草市,但也有管理;(4)唐代,夜市兴盛,草市逐渐演变为当地的商业中心。(5)宋代“市场”突破了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由官员直接监管。夜市和小市很繁荣,也有定期的庙会。宋代,配套草市的餐饮服务设施也比较完备;(6)明清:城市中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

11.古代的经济政策有:(1)重农抑商政策(最基本);(2)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会出现过轻过重的偏差,影响区域经济发展。(3)工商管理严格(历朝历代),如:汉武帝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王莽控制着一些经济活动,办理官办贷款业务。(4)禁奢政策是辅助政策,是抑制商业的具体政策。

12、重农抑商政策:(1)商鞅变法始于战国时期。(2)含义: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发展。(3)目的:维护专制国家权力的经济基础。

13.闭关锁国政策的负面影响:客观上造成了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恶劣结果,使中国在近代远远落后于西方。

议题2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逐渐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要原因)(2)外国企业的刺激(3)洋务运动的诱发。

15,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落标志着自然经济解体的开始。

16.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即第一次发展高潮:甲午战争至一战前)①119年底,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2)甲午战败后,清政府放宽了对私人工厂的限制。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很多人呼吁“办厂自救”、“实业救国”。

17.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代表人物:张謇(创办南通纱厂的著名学者、实业家)、容、荣德生、周。

18、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特点:(1)发展不平衡(①集中在沿海地区;(2)轻工业发展快,重工业发展慢)(2)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小(近代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主体)(3)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

16.一战时期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原因:(1)上海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辛亥革命前后,相继爆发了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短暂的春天结束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

17、1935年国民政府货币改革的意义:结束了货币制度长期混乱的历史,对缓解金融危机、稳定经济形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1935开始,国民政府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8.在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发展中,官僚资本获益最多。它和民族资本最大的区别就是凭借国家权力快速积累财富。四大银行成为官僚资本积累财富的重要工具。

19,抗日战争的爆发,打断了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恶性通货膨胀、官僚资本压迫、苛捐杂税、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新增二十一条)

20.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议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总路线内容:一个改造,三个改造(国家工业化,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特点:发展生产力——工业化和改变生产关系——三化并举。变革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标准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

21,三大改造(1953—1956) (1)过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B、政策:和平救赎(与苏联相比的创举)。

农业和手工业的变革: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形式。

(2)历史意义:一、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础。

这种制度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粗糙。

22.《论十大关系》的出版与中共八大的召开。

2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a .时间1956B。最大的贡献:正确判断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4.曲折的发展表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影响:“左”倾错误已经严重泛滥,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针对这个问题,党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5,国民经济恢复。八字方针中的“调整”是指调整国民经济的比重。

25.曲折发展的十年成就主要有:(1)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2)大庆、胜利、大港三大油田——石油自给。(3)四省(区)首开列车——福(建)宁(夏)青(海)新(江)(注1、2、3、4)

26.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经济状况有所改善。(本质上是对左倾错误的抵制)邓小平以铁路整风为突破口。文化大革命剥夺了中国宝贵的发展机遇。

27.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内容

(1)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重心转移: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政治路线摆正。

(3)重要决策:改革开放

历史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

27.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8.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第一)——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

有五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1988)。经济特区是中国的权利

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在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江苏有两个:南通和连云港。

29.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30.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