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一些地方的非理性抢购和囤积
首先,我们不赞成这种非理性的囤积现象。商务部发布的《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中提到,“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备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以满足日常生活和应急需要”,就是鼓励人们合理储备一些生活必需品,以应对小区突然关闭带来的不便 由于疫情,但这种说法被过度解读,被盲目抢购,这也说明中国居民的应急管理意识并不完善。 与此同时,疫情在国外迅速蔓延,国内民众心态受到一定影响。有些人轻信谣言,缺乏民族自信心。他们认为中国的疫情会像国外一样失控。在信息真假难辨的情况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怕涨价”成了一些人无奈的选择。其实人做这样的行为是有痕迹的。首先,盲目抢购和囤积粮食的大多数是老一辈人。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也不过几十年的事。那些“深挖积谷防饥”,为未来做准备的思想,尤其是老一辈人的思想,依然深入人心。更何况老一辈人很少适应网络,脱离了时代的步伐,不能充分窥见我们国家现在的强大实力,所以更容易轻信谣言,盲目抢劫。二是政府对防灾减灾应急措施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有待加强。正是因为政府机关没有结合疫情实际,在第一时间对群众进行科学、权威的生活物资储存指导,才给了谣言传播和虚假信息发酵的美好空间和机会,给了那些不法商人和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民众对粮食库存的轻易怀疑也在给我们一个警示。中国1天加工的米粉足够全国人民吃两天。目前,我国粮食总库存充足,小麦、稻谷库存不断增加,可以保证“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我国粮食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加强,政策性粮食常年在全国粮食交易平台公开投放,交易规则及时完善,有效保障了市场供应。随着部门的不断进步,政府也要充分宣传,让人们对中国的粮食库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杜绝随意“国家将无粮”的谣言。抢购现象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此为鉴,做到以下两点,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首先,我们必须带头。通过多平台、多维度、大范围的宣传科学应对疫情的信息,村社区层面要针对老年群体,上门宣传到位,让真相跑在疫情前面,对故意制造谣言、散布谣言、哄抬物价的,严厉查处,列入黑名单。他们不应该一辈子做生意,用严格公平的法律环境实现市场失灵的自我约束。第二,应密切跟踪各项措施。在相应的应急预案启动之前,市场监管应该是预警和早期介入。可以通过凭证购买、限量购买、集体统购统配等方式协调物资供应,防止过度浪费。同时,要协调各方力量,确保资源供应充足、发布及时准确,切实打消群众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