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飞机史
序
当无数关心中国空中力量的飞机爱好者得知歼-8II战机研制成功时,他们都拍手称快,他们为中国能够研制出具有现代战机特点的新一代飞机感到非常自豪。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最终发现这种飞机似乎没有中程空对空导弹,性能也不如预期。他们开始疑惑不解。当美国如火如荼地发展F-22、JSF等第四代战机的时候,我们的歼8II还在慢慢改进。当被看好已久的超七计划一拖再拖,改了又改,神秘的歼10在她吉他后面呼吁了很久仍然把半张脸藏在我们面前,一些飞机爱好者开始不满了:即使是更先进的战斗机,在歼8II缓慢发展的20年内也应该研制出来了,但我们仍然要坚持不懈地改进歼8II。在缺乏超视距和全天候作战能力的老歼7不断拿到海外订单,不断推出新机型的时候,歼8 II及其改进型还没有出口。虽然在国内外航展上频频亮相,但并不能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也没有提高其实际意义。这意味着什么,歼-8II的技战术性能,如何评价其历史地位,如何描述其优缺点等。,成为许多飞机爱好者和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关心的话题,引发了一场关于J-8II的大讨论。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一时间,关于该机的评论很多,众说纷纭。因此,如何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台湾省国民党利用U-2和Firebee等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以台湾省和泰国为前沿基地,频繁在中国大陆进行侦察活动。我军当时列装的所有飞机都不能满足高空捕敌的需要,急需研制一种高空高速截击机,这就是歼8的由来。此时,中国在成功仿制米格-17和米格-19后,将目光投向了先进的米格-21。由于中苏关系破裂,有关部门获得的图纸并不完整,工艺中使用了很多先进技术,很难仿制。为此,技术人员呕心沥血,掌握了飞机的设计和生产要领,为以后歼8战机的设计和生产做了很好的辅助铺垫。
在第八项目之前,军工和航空工业部门已经提出了很多不切实际的战斗机方案,比如东风107,东风113。草率鲁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为有了失败的教训,我们在设计歼8的时候很谨慎,以至于在气动布局和外形上不敢突破米格机型。在唐、黄等老一辈飞机设计师的考虑下,借鉴歼7即米格-21的气动布局和E-152的设计思路,采用现成技术,将歼8设计成双发大型歼7,提高了升限和爬升率。我们没有在前五名跳跃前进,而是采用了行走的方式。这种做法虽然对当时歼8的快速稳定发展大有裨益,但却注定了它未来的命运,导致它没能成为一个好的飞行平台,对以后的改装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70年代末,面对苏联和越南广泛部署的米格-23和始终笼罩在国家上空的逆火轰炸机阴影,老旧的歼6和歼7已经无法胜任未来空战的新使命。1980年,国家决定在歼8ⅰ的基础上发展性能先进的歼8ⅱ。设计人员采用了从苏联苏-9/11到苏联苏-15的发展模式,改为两侧进气,从而拉长了机身比例。我还没摆脱米格机,上面还能看到米格飞机。机头雷达罩、发动机进气口、可折叠腹鳍、机腹双管23毫米火炮等。沿用米格-23的设计,发动机尾喷管的整体罩形式受米格-19影响较大。主翼形状、起落架形状、收放方式与米格-21相同,部分小门还能看到美制F-86的设计!
其实如果以制空权为己任,歼-8II的设计太牵强,不如采用歼-99、歼-13、强-6改、歼轰-7改的方案。歼9是与歼8几乎同时发展的战斗机。由于当时要求的性能较高,方案几经变更,始终没有造出一台样机,因此在1980被迫下马。刘强是一种可变后掠翼攻击机,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米格-23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与歼-9一样,计划采用相当于美制F110和俄制AL-31的100大推力WS-6涡扇发动机,改进型空空战斗机以上。歼13是20世纪70年代为取代歼6而研制的空中优势战斗机。原计划使用WS-6,后来在米格-23使用的P29-300发动机基础上改为WP-15发动机,命运也是胎死腹中。歼轰-7是由Xi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和Xi安飞机制造公司设计生产的双发重型战斗轰炸机。它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它采用两台Spey MK202(国内型号称为WS-9)涡扇发动机,气动布局好,航程大,载弹量大。是一个很好的飞行平台,有相当大的改进潜力。如果改进火控系统,换成WS-6或俄制AL-31,采用电传*纵向设计,完全可以改进成类似F-15E或苏-30MKK的多用途战斗机,具有较强的空对空和对地(海)攻击能力,其改装前景和意义优于后来研制但先投入使用的歼8II。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航空史上百花齐放的时期,期间出现了运-10、歼-12、直-6等多个项目,达到了后期中国作战飞机发展的高潮。遗憾的是,由于航空工业部门或用户的原因,大多数项目最终被下马。幸运的是,在设计和生产单位的坚持下,JH 7号幸存了下来。纵观历史,用户对装备什么样的作战飞机反复犹豫,导致很多改进前景很好的先进作战飞机下马,没有一架保留其配套的先进发动机,造成了设计团队的失败和人才流失。由于使用部门的作战思维停留在短距离,在地面的引导下快速分散地拦截入侵的敌人,他们热衷于所谓战术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对相对落后的歼8的改进趋之若鹜,所以不得不选择歼8 II。在当时,歼-8II不是唯一的选择,也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现实终究是现实,我们对中国先进战机的美好祝愿只能停留在那段辉煌历史的回忆里。
○○○○○○○○○○○○○○○○○○○○○○○○○○967虽然作为战斗机存在先天不足,但它仍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奠定了战斗机无机头进气的基本格局,对我国未来战斗机的设计和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军在研发歼12上有过失败的教训。该机是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单引擎轻型超音速战斗机。由于航程短,缺乏全天候作战能力,70年代末下马。纵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所有试飞过的飞机中,最具创新性的是歼12。可悲的是,自拍是一种落后的模式。但有几项成果值得特别一提,如:摆脱了苏联战斗机的束缚,采用了下单翼、前缘襟翼、整体风挡等。,以及洗后突出的尾部塑形。这些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存在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并没有应用到未来歼-8II的研制和改进中。相比之下,歼-8II的设计风格远不如歼-12。回顾歼-8II的设计方针,应该是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超视距空战,与米格-23全面对抗的战斗机。事实上,气动布局,尤其是三角形机翼,已经限制了歼8的进一步发展。
历史上,美国、欧洲、苏联等国都装备过很多三角翼飞机。美国的F-102、F-106和幻影III都是无尾三角翼战斗机。它的优点是跨音速阻力小,有利于超音速飞行,但缺点也很多。前两种是截击机,可以在国内使用。幻影III换成幻影F1,虽然比前者好不了多少,但是采用后掠翼提高了起飞性能。后来幻影2000采用了电传*纵向放宽静稳定性等技术,使无尾三角翼机获得了新生。以色列在幻影5基础上研制的魔狮,加装了鸭翼,提高了飞行性能。90年代以来,欧洲研制的新型战斗机全部采用鸭翼和三角翼布局。中国新研制的歼10也采用这种布局。当时只有苏联研制了米格-21、苏-9、苏-11、苏-15等一系列三角翼战斗机。其中,苏霍伊设计了拦截机,只有米格-21是前线战斗机。作为一种简单、高效、低成本的日间战斗机,由于独特的政治经济原因,大量装备和出口部队,是苏联发展成为两倍音速战斗机的重要模式。虽然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毕竟是东方阵营少有的两倍音速的战斗机,而且已经传播到全世界。从技术和应用的角度来看,三角翼战斗机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是战斗机翼型的主流。而纯三角翼,即不经过改装等措施的常规三角翼飞机,已经不是发展方向了。纯三角翼适用于高空高速飞行的拦截机,而不是多用途战斗机和空中优势战斗机。三角翼必须改装才能成为优秀的战斗机。为了弥补不足,苏霍伊设计局将苏-15改进为双三角翼飞机,程菲公司改进了歼7变成双三角翼歼7毫克或歼7 E带前缘襟翼。改进后的歼7战机是作战能力最强的国产战机。歼-8II的飞行性能要逊色很多,唯一的优势就是航程远。这可能是海军看到的唯一优势。环顾世界,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飞机,70年代以后就没有纯三角翼了(比如F-15采用扭曲切线三角翼,F-16采用电传*纵向切线三角翼)。原因是纯三角翼只利于发展高速性能,不利于发展低速性能,机动性和使用经济性较差。作为中国90年代的主力战机,歼8II莫名其妙地保持了纯三角翼不变。虽然有利于高空高速飞行,但由此带来的飞行性能不佳不利于缩短机身长度,其后果不可估量。不仅影响飞行,还直接导致机身细长。采用纯三角翼布局是歼8ⅱ的第一个先天不足。大量使用新材料,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早在米格-21的仿制过程中,我们就已经掌握了化铣、整体壁板加工等新技术,并开始尝试新材料的应用。后来经过几年的努力,复合材料已经用于歼8的研制。主要用于平尾和重型直尾,空心涡轮叶片已用于WP-7发动机。随后,中国在吴强飞机上进行了全复合材料垂直尾翼的试飞。海豚直升机在仿制复合材料方面的广泛应用,对于复合材料在国产飞机上的大规模应用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所以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水平在歼8II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除了JH-7,JH-8 II的技术水平是所有国产作战飞机中最好的。比如歼8 II使用的WP-13发动机,大量使用钛合金及其加工工艺,大大提高了经济性和使用寿命。全胶垂直尾翼板和劳伦纸蜂窝结构进一步减轻了飞机的重量。
自从投入生产以来歼-8II已广泛应用于海军和空军。它是中国继歼-5, 歼-6和歼-7,也是中国第二代的最后一架战斗机。产量大大超过歼8和歼8 I,而且目前装备数量仅次于歼 7.在远程和全天候作战方面,前三种战斗机都达不到。只有进口的27号或歼11才能在性能上超越歼8II,后者在数量和战术运用上有独特优势。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阅兵中,28架歼-8II飞机飞过天安门广场。其中24架飞机单独编排,从而成为我军历史上最大的机群编队合成,另外4架歼-8II受油机和2架轰-6F加油机组成。虽然也是28架歼7,但是* * *,有20个单独的编队,剩下的8架是八一飞行表演队的歼7 EB,和远程轰炸机* * *,组成第一梯队。以上事实足以说明歼-8II在我军航空兵中的重要地位。
歼 歼 歼ⅱ是我国投入使用的第二种两侧进气的战术飞机,是第一种两侧进气的战斗机。从此,中国战斗机摒弃了简单的机头进气形式,开始具备现代化的外形特征。但作为我军跨世纪战机,由于优化设计不足,机身较长。主要原因与纯三角翼的常规布局有关。
作为歼-8II的第二个先天不足,细长的机身不应该缩短。以其长度衡量,其空重仅为9,820kg,最大起飞重量仅为17.8t,与机身长度较短的单引擎米格-23相似,低于米格-27的20.6t..幼狮战斗机空重7285公斤,最大起飞重量16.5吨。幻影2000空重750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17吨。这两个值都比我们的机器低,但是它们的几何尺寸要小得多。F-16的空重和最大起飞重量因生产批次不同而不同。空重约7.0-9.3吨,最大起飞重量-23.1吨,已经接近轻型战斗机的水平,体积小,重量大。90年代出现的欧洲阵风和欧洲战斗机台风类似,是F-16。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歼-8II的空重和最大起飞重量与其长度并不相称,就像一个又高又瘦的拳击手,力量极其单薄。与歼-8II尺寸相同或相近的国外战机最大起飞重量约为25-35吨,符合该数值的国产战机只有歼-7H。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一是发动机推力小;二是机翼外形和高升力设计不合理,起落架强度不够;第三,西方飞机尽量使用复合材料和广泛使用的钛合金来减轻重量。因为装备比较完善的电子设备和大容量的内部油箱,起飞重量往往比较大,歼8II起飞重量小只能说明有效空间少。我们可以大胆猜测,如果用WS-6改装歼8ⅱ,那就得增加起飞重量,改进火控雷达,深刻改变翼型和气动布局。然而,这与用户的习惯并不相符,用户习惯于使用轻型简单的维护飞机,而不是使用精密复杂的作战系统。在使用现有WP-7或WP-13发动机时,缩短机身也不是不可能。现在举个例子:
1、米格-23、米格-31的进气口位于驾驶舱两侧或后排位置。正常布局的战斗机如F-4、F-5、F-15、F-22、雅克-38、超级旗帜、鹞式和吴强、幻影2000等无尾三角翼飞机也有进气口位于前方,机翼进一步靠前,没有平尾,进一步缩短了机身。
2.对于Saab-37、JAS-39等紧密耦合鸭翼布局的战斗机,不仅进气口在驾驶舱两侧,而且前鸭翼靠近进气口放置,与常规布局相比缩短了机身;米格-19、米格-21等机翼很靠前,也可以缩短机身。
3.F-15、F-22、闪电等战斗机为了缩短后机身,特意对机翼后缘进行了改装,使后缘根部前移,便于将平尾向前放置。如果苏-27、米格-31等飞机使用三角翼,势必要加长后机身。
4.为了缩短机身长度,许多设计师选择暴露发动机尾喷管的方法,再加上将垂尾前移等手段来缩短飞机的总长度。有些飞机,如台风和阵风,它们的雷达罩在驾驶舱前面。有些飞机,如F-15、F-22、F-35等,机身大大缩短,水平尾翼相对落后。F-22还对YF-22的水平尾翼进行了重塑,其形状类似于主翼,不仅更有利于隐形和缩短总长度,还能避免维修时的人机碰撞。
总之设计师为了缩短机身绞尽脑汁!
另一方面,上述缩短机身长度的措施并没有应用在歼8 II上,却成为80年代后长细比最大的战斗机,实在让人感到无奈。在武器装备上,永远要有大有小。比如军舰,外国军舰总是在尺寸、排水量等方向超过我们,坦克也是,飞机方面,我们总是比别人轻很多。结果和苏联一样,有“又蠢又大”的恶评。如果采用优化设计,歼8ⅱ的总长度完全可以缩短。歼-8II的设计者曾表示,特意加长歼-8II机身长度的目的是增加前机身油箱,以平衡飞机重心,这也是飞机长度增加的原因之一。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可以是将下副油箱前移,即像F/A-18、Saab-37、F-5、Su -7等早期机型那样,而不是增加前机身长度。以此类推,可以得出结论,歼-8II的机身长度可以缩短。这样就有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半战斗机,而不是简单的加长原有的准战斗机来达到设计目标。联想诞生的背景,糟糕的气动布局,细长的机身,可以断定联想的歼8II的设计是失败的。当然,加长机身有利于降低飞行阻力,增加纵向稳定性。由于缺乏优化设计,包括纵向系统和挂架布局歼-8II在轻量级运动员中长了个大,拳脚无力。国外战斗机,尤其是西方战斗机,大量使用复合材料、钛合金等。,并尽一切可能减轻飞机重量。机身长度更短、空重相近的战斗机,起飞重量、航程、载弹量都远远大于歼8II,机载设备非常齐全,只能说明歼8II升力效果差,有效空间太少,总体设计不合理。有人认为细长的歼8ⅱ与其使用两台发动机是分不开的。诚然,两个发动机的使用是导致机身变长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更细长的绝对因素。通过优化设计,总长度完全可以控制。在国外,多架战斗机装备同一型号或相近型号发动机的例子很多。除了重型的A-5,F-111,苏-24等。,其他型号的双发飞机除起飞重量明显增加外,机身长度没有明显增加(J8II采用的涡喷13实际上是涡喷7的改进)。比如同样的涡扇发动机有F100和F110,F-16是单发机长15.09米,F-15是双发重型机机长19.43米;在两台发动机的基础上,换装一台F404涡扇发动机的F-20,机长14.42米。同样,一架F404的X-29是16.44米,X-31是14.85米,JAS-39是14米。采用F-119发动机的双发YF-22长度为19.56米,F-22长度缩短至18.92米,YF-23长度为20.5米,单发动机X-32长度为14.03或65438+。采用M53发动机的幻影2000长度为14.36m,采用双发式的幻影4000长度为18.70m,采用改进型M53 M88的阵风A长度为15.8m,阵风C长度缩短为15.3m..这些设计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做的。之前的主力机型有J79发动机的F104,机长16.69m,双发F-4 19.20m:J52发动机的单攻击机A4长12.29米,双攻击机A-6长16.69米。埃及发动机的单发猎人战斗机长度13.93米,双发闪电拦截长度16.84米;装有两台RD-33发动机的米格-29长16.28米,中国装有改进型RD-33的FC-1长14米...通过实例对比可以明确,战斗机的长度确实与使用的发动机数量有关,但不会造成明显的机身加长。歼8由歼7发展而来,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发动机。歼7的长度是13.95米,歼8包括皮托管的长度是21.52米,而歼8 II达到了21.59米。与前述飞机相比,增长幅度过大,起飞重量过小,令人遗憾。
如果不是当初简单的把歼7做大,而是根据战术目标,仔细修改气动布局和一些细节,从众多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歼8飞机绝对不会是这样。除了机翼、机身和气动布局缺乏优化设计和修改外,还有其他问题,如机翼升力装置简单、起落架收放形式差、座舱小、腹鳍太大太蠢等等。需要指出的是,歼8II的一些设计过于简单,是因为发动机推力太小,但正是因为推力小,才需要缩短机身、减轻重量,需要增加飞机的升力,而这恰恰是歼8II的一大顽疾。
歼8的增升装置和起落架收放形式继承了米格-21,机翼上有简易襟翼,既没有前缘襟翼,也没有F-15和闪电一样的机翼扭转。由于主起落架支柱在机翼下,向内向前倾斜收纳进机身,机翼内侧的挂架只能携带战斗导弹,而靠近主起落架支柱的挂架不能携带大型副油箱,不利于增加载重和航程。如果修改机翼形状和升力方式,主升力框架垂直向内进入机身,歼-8II的载荷能力将得到提高。F-4、台风、幻影2000的布局和做法就是证明。至于狭小的驾驶舱,机身上的尾翼,机翼上的翼刀,水平尾翼上的防振配重,都是模仿米格飞机的通病。模仿米格-23推出的可折叠腹鳍对降低飞机重量和运营成本没有帮助。发动机推力小,油耗高。
发动机是制约我国飞机发展的两大瓶颈之一,歼8II也不例外。两台WP-7发动机安装在歼 8.WP-13由歼8 II是WP-7的改进型,是苏联研制的P113涡喷发动机的仿制品。两者都属于50年代的技术水平,前者的国产型号是WP-7。两者只有细微的变化,具有普遍性。WP-13自重1306kg,加力推力63.45kN,推重比5.28,起飞阶段油耗率2.2kg/kg/小时,巡航阶段油耗率0.99kg/kg/小时。虽然我们一直坚持对WP-13进行改进,但由于技术限制,改进并不显著。由于发动机推力小,歼-8II的起飞重量有限,高油耗率进一步缩短了飞机的航程。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第三代战斗机采用了先进的涡扇发动机。与涡喷发动机相比,具有推力大、噪音低、油耗低等优点。80年代西方战斗机基本实现了涡扇,甚至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基本实现了主力战斗机的涡扇。然而,我们仍然依靠苏联人在50年代和60年代给予的财政资源来装备90年代的主力战斗机。仅此一点就严重制约了我军飞机的性能。目前西方同类军用发动机已经向小型化发展,几何尺寸更小,重量更轻,但推力和推重比更大,出现了推力矢量发动机。发动机控制技术采用全数字控制系统,纵向和垂向限制越来越小。相比之下,中国发动机的整体水平还是落后的。歼-8项目立项后不久,我们就开始研制与AL-31、F-100/110相同推力的WS-6涡扇发动机,并实施WS-8计划将WP-6改进为WS-5,测绘和模仿波音707、70使用的JT8D涡扇发动机虽然有关部门对WS-6进行了改进,但连1982的试车也达到了预期目标很难想象,在AL-31和F-100研制的同时,我们其实也有类似的涡扇发动机,只是因为没有配套飞机而下马了。仿制成功的WS-9,一开始没有使用飞机就停了下来,导致后来定型的歼轰-7,由于没有发动机,数量很少,极大地影响了我军的战斗力。WS-6下马的时候,引擎差不多到了定型状态,只需要投产了。WS-6曾经是我们很有前途的发动机,不仅可以提升我军的战斗力,还可以大大提高航空工业的整体水平。它的拆卸,以及第九、第十架战斗机的拆卸,拖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后腿。
研发歼-8II的目的是在机头雷达罩内安装大型火控雷达,实现全天候、超视距空战和拦截能力。但从大量公布的歼8ⅱ照片、歼8ⅱM计划以及目前的改进来看,歼8ⅱ不可能配备下视脉冲多普勒雷达。其火控雷达最多相当于米格-23的高空云雀或F-4的早期型号。中国的中程空对空导弹PL-11是意大利Aspide的仿制品。从中国导弹护卫舰中HQ-7舰空导弹最终取代HQ-61舰空导弹的情况来看,PL-11性能一般,但歼8II的火控雷达似乎不适合它。从歼-8II只携带战斗导弹而不携带PL-11导弹就可以看出这个结论。歼8的设计理念是高空高速拦截弹。作为拦截弹,它的特点是先进的火控雷达和中程空对空导弹,而在这方面,歼8和歼8 II是不够的;执行战斗任务时没有出色的飞行表现。将主要拦截轰炸机的拦截机改进为主要控制制空权的战斗机是歼8II的第三个先天不足,航电的落后是制约中国飞机发展的第二个瓶颈。中国成功研制了脉冲多普勒雷达。除了JH-7,我不知道为什么JH-8 II没有装备。给飞机配备这种雷达是个不错的选择。
作为我军的新型战斗机,歼-8II携带的武器并不比歼-72多,主要是一门23毫米双管机炮,配有2-4枚战斗导弹,用于空战任务。携带2个火箭发射巢和4-10炸弹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目前还没有携带精确制导武器和反舰武器的报道。在HNA序列中,吴强不具备携带C801反舰导弹的能力。虽然JH-7可以携带2-4枚,但它的设备太小了。JH-8 II不能携带和发射C801,这大大降低了其作为海军飞机的作战能力。
歼-8II缺乏作战灵活性和不灵活的原因与载弹量和航程小有关,更重要的是这种飞机的火控雷达落后,制约了其作战潜力的发挥。这可能是中国发展现代科学的原因歼8ⅱm。
早在歼-8II服役之初,就有业内人士宣称该机在性能上完全超越了米格-23。的设计目标歼8ⅱ是为了抵御苏联最后一种二代战机米格-23的挑战,从后面的设计中吸取了很多教训。米格-23比歼-8II早近20年服役,其设计者是著名的MGO设计局。设计这种飞机时,有几代或几批世界著名的战斗机,包括中国仿制的米格-17/19/21。为了研制米格-23,他们做了大量的相关技术预研,掌握了很多新技术。更重要的是,苏联全力发展对北约的空中优势。服役后,米格-23的性能得到不断提升。它不仅装备了中程空对空导弹,还具备一定的俯视和击落能力。高空最大速度和机动性都优于我们的飞机。P29-300涡喷发动机不仅动力强劲,朝气蓬勃,更是同类发动机中的极致,达到巅峰。国内仿制P29-300的上一代P13发动机WP-13无法与之相比。而且米格23的数量远远多于歼8 II,不仅有质的优势,还有量的优势。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飞机的设计目标是赶上米格-23。在成功仿制米格-21后,在工业实力尤其是航空工业实力落后于苏联的情况下,很难研制出能赶上米格-23的飞机。而且我们的设计摆脱不了苏联的影响,对高性能战斗机缺乏热情,决策失误不断。小展弦比、常规三角翼布局和落后的设计思路严重制约了歼-8II的潜力,使其无法与米格-23全面抗衡。作为世界上最后一种二代战斗机,歼8II不仅落后于米格-23,而且与其他主要二代战斗机如F-104、F-5、F-4、幻影III、幻影F1、萨博-37相比,也处于下游。那些说歼-8II超越其他第二代战机,具备第三代战机的某些特性,超越F-16和幻影-2000的某些性能的言论,是没有根据的,也是不公平的。F-104的最后一次改装,世界上第一种两倍音速的战斗机,已经是一种优秀的拦截弹,能够发射麻雀或蜘蛛程序中程导弹,拦截性能超过歼-8II。80年代以后,F-4有了很大的改进,性能完全超过了之后的歼8ⅱ和歼8ⅱM。即使没有升级,其作战灵活性和综合作战能力仍然远远超过我们的飞机。F-5的作战能力与J-8II大致相当,其最终改进型F-20由于配备了AN/APG-67脉冲多普勒雷达和外挂管理系统、玻璃化座舱和F404涡扇发动机,已经达到了第三代战斗机的水平。只是因为里根政府放开了高性能战斗机F-16的出口限制,才被迫没有正式生产。萨博-37和F-4一样。F-16和幻影-2000是典型的第三代轻型战斗机,各有所长,在拦截、格斗和对地攻击方面都很出色。因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