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历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

这两个教会本来就是基督教的主要教区,有利益就有冲突。在基督教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两个教区为争夺最高宗教地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导致了公开分裂。

根据公元325年尼西亚大议会的决议,罗马教会在几个教区中排名第一,其次是亚历山大教会和安提阿教会。后来随着君士坦丁堡的建成和发展,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君士坦丁堡的教会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而迅速发展,大大超过了罗马教会。公元381年,第二次基督教大议会确定其低于罗马教会,高于其他教会。然而,君士坦丁堡教会并不满足于在基督教世界中屈居第二,尤其是在古都罗马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之后。公元451年,第四次大议会决定扩大君士坦丁堡教区的宗教管辖权,明确承认君士坦丁堡教会享有与罗马教会同等的宗教特权。会议决议第28条指出:“授予最神圣的帝国首都新罗马与罗马教区同等的特权,因为这个拥有皇权和元老院荣耀,并享有与帝国古都罗马同等特权的城市,在宗教事务上应享有与其地位相称的权利。”这样一来,君士坦丁堡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从而增加了与罗马教会竞争的实力。

另一方面,在日耳曼民族迁徙造成的西欧世界混乱中,罗马教会不愿意接受自己世界中心地位丧失的事实,于是举起了“彼得教会”的大旗,坚持自己在基督教世界的最高地位。两个教区之间争夺最高职位的斗争越来越激烈。罗马教会利用君士坦丁堡教会与亚历山大、安提阿等东方教区的矛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君士坦丁堡教会则利用拜占庭皇帝来控制和打击罗马教会。双方都利用神学问题攻击对方,甚至微妙的神学争议都会成为两大教区领袖借用的武器,从而演变成一场致命的信仰战。

当约翰大主教(582年至595年在位)公开采纳“普世”教会时,罗马主教格里高利一世(590年至604年在位)立即予以否认并公开抨击,声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任何教区都无权管辖其他教区。声称代表他人的普世教会是反基督的。

在摧毁圣像的运动中,双方的斗争进一步加剧,导致不承认对方的合法性。拜占庭皇帝决定由拉韦纳总督监管罗马教会,收回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罗马教区的财政大权,这无疑进一步加速了罗马教会脱离拜占庭帝国的进程,两个教会的距离越来越远。当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人进攻罗马时,罗马主教立即向法兰克王国寻求支持。

公元756年,教皇斯蒂芬二世(752年至757年在位)接受了皮聘来自法兰克宫的“供土”,开始行使他集世俗君权于一身的教皇权力。公元800年底,教皇利奥三世(795-816在位)加冕查理曼大帝,标志着罗马教会终于脱离了拜占庭帝国的控制。拉丁教会和希腊教会不同的文化背景使他们互相鄙视和憎恨,最终导致了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公开的分裂。

1054,16年7月,教皇利奥九世(1049 ~ 1054在位)派往君士坦丁堡的特使亨伯特,利用在东正教最高祭坛圣索非亚教堂做弥撒的机会,宣读了对教皇米哈伊一世(1043 ~ 65438)的驱逐令。米哈伊尔立即在宗教会议上反驳,对罗马使节和他的追随者强加了一条法律,指责他们“像野猪一样来到圣城,企图推翻真理。”这件事直接导致了两个教会的最终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