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笔顺是谁发明的,有什么作用?

早在1988年,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就联合出版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汉字的字形结构、笔画数和笔顺。

虽然这是人为规定的,但这些规则遵循的是人们的书写习惯,笔顺是根据汉字的笔画和结构特点建立的,是人们书写经验的总结。经过无数次的实践和长期的优化选择,已经习惯性的传承了下来。先人在书写过程中琢磨各点的顺序,主要是为了达到书写方便流畅的目的。

几千年来,人们用右手控制工具进行书写活动。在这个前提下,汉字逐渐摆脱了中国古代文字的线描形式。进入现在的书写阶段后,隶书的笔画书写一般呈现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右上到左下、从左上到右下的趋势,这是根据手腕和肘关节向内弯曲的生理特点决定的,符合右手的生理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汉字的书写。

楷书是行书影响形成的,比隶书方便。例如,在毛笔物理性质的限制下,笔尖落纸时最自然的方向永远是左上或左上,所以在楷书所有笔画的书写中,笔尖从左上或左上进入纸面,使楷书的形式更加模块化。即使在书写工具多样化的今天,汉字的书写仍然遵循这一整套笔画书写方法。

笔顺也与字的空间划分和格局密切相关。比如“国”字当然可以先画后写在里面,但是不注意空间的划分和布局就会很别扭。而里面的字是先写后封的,玉的第一个横向定位所切割的空间对后面的笔画分布有参考价值。如果最后出现偏差,可以适当升高或降低封笔进行补救。

想想电视剧里文笔的潇洒魅力,你就明白文笔流畅有多重要了。笔画之间的动作需要连贯才能得心应手。草书和篆书虽然可以适当打乱传统的笔顺,但离不开字的连贯性,而且这种打乱并不是无节制的。如果所有的字都不按照正常的笔顺,你的草书可能没人看得懂。

没有受过书法训练的现代人,更是难以辨认草书。不信你看中国的传统草书项目,“虎”字一笔写出来。

汉字历史悠久,所谓的标准笔顺其实是有变化的。比如“左”和“右”的第一笔在历史上是不一样的,而“方”的第三笔是折还是左,规范和个人习惯都出现了偏差,更多用错笔顺的人可能会成为以后的规范。毕竟文笔是否流畅,只有写作者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