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的历史意义
另一方面,我觉得托尔斯泰眼界高,视野远,可能不会把人类所谓的政治当回事。从根本上说,托尔斯泰关注的应该是更广阔的精神和永恒。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不止一次用皮埃尔和安德烈的大脑来讨论这个问题,他并没有告诉我们讨论的最终结果,这也正是它的客观性所在。他似乎想让我们独立思考,找出答案。但是,人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脑海里建构了自己的《战争与和平》。
应该说《战争与和平》最大的成就在于它的思想含量,这是无与伦比的。然而,在其他方面,它的成就同样非凡。
在结构安排上,处理这样一部浩如烟海的作品是非常困难的,但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赋,在战争与和平之间来回穿梭,井然有序。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高难度的大场面,比如战争、舞会、宴会。他能用很短的文字道出每个人的性格和心理,却从不觉得杂乱无章,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达不到的。
在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一直保持着朴素而鲜明的风格。不算旗帜鲜明,但内涵深刻,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托尔斯泰写的,比莎士比亚的雕句好太多了。
就性格而言,《战争与和平》也有自己高超的特点。首先,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无关紧要的配角,比如伊波利特、莫特马尔、小尼古拉,都有自己的个性(很难做到这一点,其他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也有类似的成就)。其次,很多书里的人物都是不断变化的。比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 * *援社,从战前到战时到战后,从贵族领主到囚犯到释放,从事业之初的青春年少到后来的好学思考,一直处于不可阻挡的状态。他每经历一件事,就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不自觉地完成自己的蜕变。再比如安德烈,他的人生经历了很多巨变,参军,受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娜塔莎变心,死亡。与皮埃尔相比,他的性格变化比较突然,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和他自身的特点有关。娜塔莎变化最大,尤其是在她和皮埃尔结婚之后。她已经从一个活泼、快乐、爱唱歌跳舞的女孩变成了一个不修边幅甚至吝啬的母亲,以至于杰尼索夫再见到她时都会大吃一惊。但是,不管这些人物的变化有多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合理,提不出任何异议。好像一切都应该是这样的。而且,无论他们怎么变,皮埃尔还是皮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与生俱来的根本特征永远不会变。这就是托尔斯泰的天才之处。他总能站在客观的高度,客观地描述和观察人物的性格,不会因为任何主观因素而刻意去塑造。这种旁观者的写生手法,表面上看起来缺乏情感,过于冷酷,但如果深究,你会发现托尔斯泰其实把很多东西都托付给了他的人物,包括世界上最深的感情和悲悯。正是这种最深切的感受,让托尔斯泰与他所爱的东西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他能客观判断,但很难全身心投入其中。我记得高尔基在给契诃夫的信中说,“你知道吗,在你的戏里,我觉得你在处理人物方面比魔鬼还冷酷。你待他们如雪,冷若冰霜。”但是《万尼亚舅舅》这部戏让高尔基感动得流泪。读《战争与和平》让我有了相似的感觉。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很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转的原因,生活的启发,心灵的慰藉。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把他当成精神上的知音。他随和,善良,豪放,贪图享受,却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他经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让我觉得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但是有点轻浮,所以阿纳托利一诱惑她,她就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经历了战争洗礼的娜塔莎冷静成熟了许多,但同时也失去了从前的活泼和快乐。安德烈是另一种人格。他冷酷,聪明,善良,敏感,但他常常缺少皮埃尔的宽容,所以常常后悔。很遗憾安德烈死了,但除此之外,我们找不到更好的结局来为他安排。毕竟他死了就开悟了。
《战争与和平》中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玩味。例如,当罗斯托夫一家因为战争搬出莫斯科时,娜塔莎向皮埃尔告别。娜塔莎从窗口探出头来,向皮埃尔打招呼,皮埃尔穿着邋遢匆匆走过。他们简短地交谈了一下。皮埃尔因为迷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己的处境,所以粗心大意。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告别:“明天,不!再见,再见。”然后他停下来,落在马车后面。娜塔莎长时间地把头伸出窗外,给皮埃尔一个亲切而幸福的微笑。
这段话让我特别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很平淡,几乎没有什么令人惊讶的地方,但我还是能感受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尤其是皮埃尔的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更有价值。在他看来,这种离别永远不会是对娜塔莎的永别,而且战争将至,明天风雨不定,所以他说了这么一句看似不经意却无比痛苦的话。
有人说托尔斯泰僧侣般的不抵抗让他看起来像个可笑的懦夫;还有人说托尔斯泰属于农民阶级,他的农民宗法观有很大的局限性。对此,我想说,我们的世界缺少的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因为人类太有竞争力了,不仅想超越自己的同胞,还想进一步征服孕育了自己的大自然。很显然,人类征服自然是不可能的,他们会为自己的成功付出代价。这不就是酸雨、臭氧层破洞、全球变暖等一系列事实吗?至于所谓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就不值一提了。如果我们把托尔斯泰划分成这样一个伟大而先进的人物,那就像用米尺测量地球一样,可笑至极。
不管怎么说,托尔斯泰是个伟人,他的思想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样一个伟人面前告诉我们该怎么做。虽然他不反抗,也不偏袒农民,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性格。和其他很多人的人格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它。而且,我觉得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人格,托尔斯泰才成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个平庸的人。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怎样的作品?托尔斯泰曾说,“它不是传说,不是长诗,更不是历史编年史。”《战争与和平》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形式,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想要表达的东西。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说过类似的话:“我的话只是话。”文字可以传达意思,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形式,它远没有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常称之为史诗,其实是违背托翁意愿的。真正了解《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它是思想的结晶,但不是文学。这部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