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题目3!!

1.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与调整

(1)第一次: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进行土地改革,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没收归农民所有,这是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新中国成立时,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不仅使贫农和雇农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而且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为了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把贫农和雇农从地主阶级的统治和压迫下解放出来,必须进行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当时中国一亿多人口的地区都在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并于当年冬天开始在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广大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地和无地的农民,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冬,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约4600万公顷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被分配给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土地改革的结果和重大意义: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政治上经济上翻身,解放了中国的大多数人。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摧毁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国民党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2)第二次:农业合作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将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改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 * *生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助合作,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转变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种社会变革过程也被称为农业集体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到10到1953,以互助小组为主要任务,以初级农业合作社为试点。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并以草案形式发给地方党委试行。此后,地方党委加强了领导,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有了很大发展。截至1952年底,全国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到830多万个,参合农民达到全国农民总数的40%。其中,各地试点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合作社)3600多家。

从1952的冬季至日到1953的春季,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出现了急躁冒进的倾向。为了纠正这种倾向,中共中央在三月八日发出了《关于减少农业增产互助合作五年计划的指示》1953,又在三月二十六日发出了《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4月3日,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阐述了“稳中求进”的方针。65438+10月15、165438+10月4日,毛泽东与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两次谈话,提出互助合作运动是农村一切工作的纲,是农村工作的主题,说“纠正急躁冒进”是一股风,吹倒了一些不该吹倒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在两次会谈中,有许多正确的意见,但在农业合作问题上也表现出急于求成、贪图更多利润的思想。12 16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自此,农业合作社从试运行进入发展期。

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合作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1954年春,农业生产合作社增加到9.5万个,参加的农民达到17万人,大大超过了中央提出的数字。4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二次农村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形势,指出农村地区将陆续兴起社会主义革命。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合作社,国家在各方面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同年秋,全国已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654.38+0.3万多个,加上原来的* * * 22.5万个。

1954年6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四次全国互助合作会议,决定在1955年春耕前,将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60万个。中中央批准了中央农村工作部关于这次会议的报告。到1955年4月,合作社数量增长到67万个。由于发展过快,很多地方出现了强行命令和违反自愿互利原则的情况。中央早在1955就发现了上述问题,发出了一系列通知,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65438+10月10,中央下发了《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合作社的通知》,要求各地停止发展,集中巩固,在少数地区收缩。3月初,毛泽东提出了“停、缩、展”三字方针,即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适当地停、缩、展。为落实三字方针,农村工作部于4月下旬召开了第三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安排工作,提出要求。到1955年7月,全国共有合作社67万个,整顿后巩固了65万个。

1955 5月17日,中共中央召开华东、中南和河北、天津、北京等15省份市委书记会议。根据毛泽东最初的提议,会议提出了将1956发展为1000000的意见。6月中旬,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批准了合作社由654.38+0.956发展到654.38+0.000万的计划。不久,毛泽东从南方考察回来,主张修改计划,加速发展。身为农村工作部长的邓子恢不赞成改变计划,认为合作社运动要适应工业化的发展,不能发展太快。毛泽东认为邓子恢和中央农村工作部是右倾的。

1955下半年到1956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速发展的时期。7月31,1955,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会上,毛泽东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报告,系统阐述了党的农业合作化的理论和政策,并对合作化的速度提出了新的要求。报告还严厉批评了邓子恢等人的“右倾”。65438年10月4日至11年10月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的决议》,要求到1958年春,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普及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化,实现半社会主义合作化。会后,农业合作化运动迅速发展,仅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在全国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到1956年底,96.3%的农民加入了初级合作社,87.8%的农民加入了高级合作社,基本实现了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造。

结果:完成了从农民个人所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创造了重要条件。

(3)第三次:人民公社。

原因:有些领导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核心内容:提高私有化程度,扩大私有化规模。

结果:农村人民公社运动中,全国刮起了“* * *生产”之风。在很多方面混淆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和* * *生产主义的界限。公社随意转让社员和生产队的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财产,取消农民自留地,剥夺农民。按劳分配原则被破坏,出现了严重的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0年冬,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逐步解决了农村人民公社运动以来一些当时可以认识的重大问题。

(4)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方式,实行家庭经营,自负盈亏,等等。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产量下降。轻重工业的不平衡是中央政策强调发展重工业造成的。

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以下原因不容忽视。

1.首先,中国的改革开放一直有非常强有力的领导人指导,中国采取的是渐进的方式,先试点再全面推进,逐步发展。通过经济改革,中国改善了激励机制,提高了集体和个人福利。

2.其次,中国的改革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中国根据改革开放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同时,中国还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为世界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3.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鼓励和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4。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5。重视人才的培养,加大教育投入,比如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

6。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国际合作得到了加强。

7正确的方针和领导

相对安全的国际环境。

中国丰富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