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庄人物轶事
16岁,小庄参军。因为年龄太小,她被分配到了政治部文工团。随着解放军南下,文工团整编,小庄成为解放军22军政治部文工团的一名文艺兵。1950年3月的一天,小庄人生中的第一个摄影春天来了——军宣部长来到文工团,为军报找一个学暗房的姑娘,幸运的小庄被选中了。17岁的她,第一次好奇地摸上了镜头。谁知道,这一碰,50年了都没放下。
第一任老师是一家照相馆的学徒,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从师傅那里学到的东西教给了小庄。
“那时候暗室就是普通人的八仙桌。桌子上盖着被子,盖了几个角,人就钻在里面。那时候没有红灯绿灯,谁也看不见。没电,什么都没有。”小庄回忆起当时的情况。
为了解决照明问题,师傅教小庄点一支烟,用烟头的红光看底片。“抽根烟。抽完烟,看看底片的正反面。两边都有阴影。发展就够了。”
为了在烟头点燃的瞬间看清楚,每次都要用力吸一口气。当时还是个小姑娘的小庄,有时候会被熏到流泪,就请外人帮忙,在桌子外面点上烟,必要的时候上交。就这样,每次都是可怕的折腾。
“五四青年节1950,当时组织团员打篮球。打篮球挺快的,但是我相机的速度慢。所以,人跳的没错,但篮球是平的。”在这张篮球比赛的照片中,记者看到了一个跳跃的运动员,他的左边有一个篮球在空中飞行——但它是平的。但这个机会让小庄很骄傲,因为别的女生学不了摄影,小庄也从这次经历中得到了“小庄”的称号。谁知,几十年后,这个名字却成了新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女摄影师的名字。小庄,小小年纪,就在懵懂中开始踏入摄影的世界。从65438到0952,她热爱的摄影事业向她发出了更热情的邀请——她被调到新华日报担任专业摄影记者。一个是还没有涉世不深的小姑娘,一个是知名报纸。当还穿着旧军装的小庄出现在《新华日报》人事部时,一位女同志疑惑地看着她:“我向部队要了一个摄影记者。你怎么得到一个小女孩?”
然而,就是这个小姑娘,用照片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历史:麻田的苏联专家、南京长江大桥通车、专业户进城、郭利铁矿爆破、蚕茧丰收、踩碎银浪、精筛新谷...那段特殊的历史。现在,这些老照片被小庄一一收藏,每一张都将那个时代的故事永远定格在一个瞬间的影像里。
小庄最激烈的经历之一,是长江大桥通车的一个镜头。1968 12,南京长江大桥即将通车,报社要出画报了。小庄被派去执行拍摄任务。
由于摄影器材的限制,一张照片不可能把火车、汽车、轮船都拍下来。为了找到有利的拍摄位置,记者们爬上绳梯来到桥头。男记者们爬得很快,小庄爬上去差点掉进长江。“绳梯太软了,我突然踩了一脚。幸亏我在后面拉了一下,不然我早就摔倒了。”那次经历让小庄想起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南桥头炮台。到现在,她路过的时候还心有余悸,但还是会开玩笑地说:“如果我倒下了,我就是英雄。”
作为摄影师,没有什么比手里的相机更贴心的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拍摄了如此大量珍贵历史照片的小庄,并没有最先进的摄影器材。连闪光灯都是外国记者用的,经过奋斗才得到一个国产的闪光灯。
在《新华日报》的地下仓库里,小庄找到了当年的“老战友”——大灯泡般沉重的手电筒:大部分已经褪色,有的甚至缺了一张嘴。小庄对他们很熟悉,指着“灯泡”下的一个长柄告诉记者:“这里有三节电池。”然后,指着长柄的下端:“这是插上电源,接摄像头的……”
虽然它们握在手中很重,但这些“灯泡”在当时是罕见的东西,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在小庄的摄影生涯中,有几次在采访外宾或国家领导人的现场,他们都不小心爆炸了。
“像放大鞭炮一样,锡纸飞得到处都是。”老人回忆道。
现在,老人提起这段往事,只是简单地说:“我觉得我做了一件事,用相机记录了新中国50年来的变化。”任何人都很难想象,一个人活到60岁,还能迎来事业上的又一个春天。小庄就是这种情况。在她即将步入六十岁的时候,饱受骨刺和静脉曲张的痛苦,她一直没有放弃对摄影的追求。她继续记录着新中国的另一段历史——中国的三峡。
1992年8月,江苏出版社、中国摄影家协会、江苏人民出版社、《光影摄影艺术》杂志编辑部承担了《中国三峡》这本画册的组织编辑任务。这张专辑需要艺术性,权威性和信息。所以它的拍摄任务非常繁重细致。即将步入人生第六十个春秋的小庄,成为了这次活动的核心人物。
那一年,晓庄59岁,时任《光影》杂志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摄影组组长。因为小庄结交了很多摄影界的朋友,在号召了几十位摄影师之后,小庄在春天挑战生活和事业的旅程又开始了。
“在三峡,我们女同志很不方便。水经常得不到。我们也不敢喝水,找厕所也特别难。”小庄回忆起当年拍摄神女峰,在青石镇的时光。他说:“山上水紧,又没电。仿佛时光倒流,又回到了‘上山下乡’的时代。和我一起旅行的杨健是NTU历史系的学生。她参加工作不久,没去过农村,胆子特别小。”
“她想上厕所的时候就说‘肖老师,我不敢去后面的厕所。请和我一起去。我和她一起去的。我只是推开了厕所虚掩的门。突然,一只猪大叫一声,伸出两只脚,把小女孩吓得直往后退。我赶紧关上门,心里咯噔一下。"
虽然条件艰苦,但小庄和他的同行们并没有放弃对三峡历史的记录。为了获得最佳视角,他们甚至在晚上参观了白蒂城。尽管患有骨刺和腿部静脉曲张,这位小庄老人还是拄着拐杖走完了一斗门的500多级台阶。一夜的等待过去了,第二天,白云在瞿塘峡飘荡。小庄忘记了自己的累,也忽略了自己不争气的腿。她只是不停地按下快门,记录下美丽的风景。
凝聚了小庄等一大批摄影家心血的大型画册《中国三峡》获得第二届国家图书奖。小庄带着稚气的笑容说,“我觉得拍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和满足,真的。”小庄,即使到了晚年,也一直在积极地延续自己的青春,延续自己的梦想。
1996,一场无情的遭遇重创了她:在周庄参加一次摄影活动时,她遭遇车祸,腿上三处骨折,连续两年在病床上起不来了。
“我受了重伤,医生说我站不起来。手术没做好。”但谁能想到,两年后的1998,她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锻炼,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1998的春天,小庄在长期卧床后,迫不及待地拄着拐杖继续她的摄影生涯。春天,晓庄的生活有了转机,她的艺术生命继续,晓庄的摄影生涯迎来了又一个春天。这些常人不敢想象的事,一个年过六旬的女摄影师全都做到了。
1998年春,小庄大病初愈。残莲、撒网、雾中渔舟、玉龙雪山等。在振动摄影的世界里,都是她拄着拐杖或躺在车里拍摄的。
1999年初,小庄去浙江丽水参加第四届全国摄影艺术节。同年,她去昆明采风,在车上拍摄。2000年6月,我应部队老同志的邀请去了西北。2001的6月,去了井冈山和婺源;八月,去了北戴河和山海关。
从一台来自德国的徕卡相机开始,小庄开始用影像记录大时代的变迁,同时也没有放弃对艺术素描创作的追求。
70多年过去了,那个幸运的小女孩成为了新中国著名的女摄影师。在这个过程中,小庄的生活始终充满了春天的气息。两年前,她买了一台电脑、一台扫描仪和一台打印机。这位70岁的老人像小学生一样,什么都是从零开始学的,把上万张底片整理出来,输入电脑。2003年出版专辑《瞬间的回忆》,浓缩了小庄生活摄影作品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