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古代瓷器上龙纹的演变及其特征

除了缠枝花卉图案外,“龙”也是青花瓷上常见的装饰图案。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这种中国特有的题材雄浑有力,生动灵活,形象高超,早已成为历代龙纹的基调。但在元明清时期,由于绘画技法和审美观念的不同,各代陶工还是赋予了龙纹许多不同的变化。因此,本文根据时代来解释青花龙纹的演变。?

一、元代陶器的龙纹用线条勾勒出龙纹的形状。龙头斜向一边,嘴微微张开,舌头从中露出。圆圆的眼睛像是戴了眼镜,额头微抬。头上的毛发和腿上的关节毛发都呈带状。身体表面用细线描绘出鳞片或网格图案。每个肢体有三个或四个爪子,爪子像鹰爪一样锋利。

该主题的相关图片如下:

例如,图1显示了元代的青花龙图案。这条龙位于元代青花扁壶上。该装置的锅体略呈上宽下窄的梯形。表面被一个云头图案分割成两个装饰主题,云头图案内部布满密密麻麻的花卉图案,中间有两只凤鸟穿梭。另一方面,有两条龙以一升一降的形式,并排在波浪上嬉戏。从图中捕捉到的局部特写可以看出,元代的龙纹以粗细线条勾勒出张口吐舌、弓身舞爪的形象,长条状发丝飞散,以富有节奏的线条呈现出活泼生动的风格。同样的龙纹也可以在土耳其托普卡的毕恭博物馆收藏的青花飞龙纹扁壶上看到。虽然壶口换成了金套,肩上的双系也不见了,但壶身还是完好的。除了表面被云朵包裹的花朵,中间还描绘了一条龙的图案,独自在波涛之上飞翔。龙纹的四肢灵活,冉冉的长胡须和毛发从它的眼睛和爪子中飞出。

第二,明代的龙纹青花瓷器虽然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龙纹的形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在龙头、龙身、龙爪上最为明显。

该主题的相关图片如下:

比如图2是明代宣德朝制作的青花葵花口盘的局部特写。盘内底刻画了一个昂首阔步的游龙,周围云雾缭绕,仿佛在云中翻滚。龙的头部保持眼镜龙的形态。但嘴巴紧闭,嘴唇向上翘起,前额扁平,头上的毛发成束向前飘,体表涂有绿色物质的鳞片。五爪均匀分布,像风车一样,整体风格相当稳定。这种眼镜,上翘的嘴唇,扁平的额头,风车爪,一束束向前飘的头发,是明代龙纹的最大特点。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宣德朝青花瓷中,有许多饰有龙纹的碗、碗、杯、盘,都具有上述特征。但明代嘉靖年间以后,青花龙纹在绘画技法的变化下有了一些变化。

该主题的相关图片如下:

例如,图3是明代万历年间青花盘的特写。图中所示的龙纹绘在圆盘的内底,龙首还是斜侧视。头上的毛一束束向前飘,张开的五爪像风车。形制与宣德时期相似。而龙形的形体则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鳞片,然后用长笔平绘法填充均匀的颜色。指骨和尖爪都是一笔一画,内部也是用同样的颜色填充。这种简化的笔法和平绘的着色方法,使得明末的龙纹显得潦草。比如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就有很多嘉靖、隆庆、万历时期的青花瓷器,也就是很多龙纹呈现这样一种简化的风格。

第三,清代青花瓷器既有对明代仿古作品的模仿,又有当代的创新风格。这种现象自然体现在龙纹的制作上。但清代的仿龙纹大多是无形的,比不上明代的龙纹。但当时设计的新龙纹,因为全新的气象,成为了这一代人的标志。清代新兴的龙纹,一改明末的古朴散漫,以更加雄浑写实的形象出现。因为这里缺少青花龙图,所以临时用的?图4所示的黄色、绿色和彩色龙图案用于说明。?

该主题的相关图片如下:

绘于黄绿色盘内底,此龙纹为清代康熙朝作品。龙头张着嘴吼叫,眼睛微微突出,额头向上凸起,下巴长如水桶,头上的毛发蓬松凌乱,鳞片具有逼真的立体效果。五爪张开成的“四加一”形态似鸡爪,关节短小精悍,成为清代龙纹的典型特征。同样的龙纹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青花海水云龙纹瓶和青花海水龙纹银赫中也能找到,其扭动、跃动、有力的形象表现了康熙龙纹独特的气势和精神。乾隆时期,以正面图像为首的龙纹开始兴起。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年间青花寿纹六角瓶,就是当时的窑监唐颖为乾隆皇帝祝寿而设计的。该装置的瓶体为六边形,从瓶口到圈脚有不同的装饰图案。位于器身腹部的六条龙图案是该器的主要图案。龙头从正面取,额头高抬,眼睛圆睁,嘴张开露出獠牙,蓬松的毛发从脸颊两侧和头顶向上飞起,这是龙纹的最大特点。

该主题的相关图片如下:

但嘉庆以后,以雄浑写实形象著称的清代龙纹开始发生变化。如图5所示的龙纹,这条龙绘在光绪青花龙纹碗的内底,额头高,双眼双凸,毛发蓬松凌乱,爪开如鸡爪,关节毛短,是清代龙纹的典型特征。但凌乱的头发向后垂着,身体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鳞片,再以近似平面绘画的方式填充色彩,不仅缺乏清初龙纹的立体感和真实感,而且龙纹的精神也没有早期那么雄浑。中国古代的青花龙纹在不同的绘画技法下生动、稳重、写实,既体现了时代的不同风格,也是我们欣赏青花瓷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