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泰顺的庄氏家族是什么历史?

我们现在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元”字原意是“第一”和“开始”,而“旦”字原意是黎明或早晨。但在历史上,不同朝代、不同世代对元旦指的是哪一天有不同的规定。1911年,大年初一从元旦起改名为春节。虽然统称为“春节”,但山城泰顺的村民还是习惯把春节称为“过年”。

元旦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各地的人们庆祝春节,但同时,他们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节日和习俗。有的已经消失,有的还存在并延续至今。总的来说,泰顺的节日习俗都差不多。根据调查数据,根据作者的《井底之蛙》,县城过年习俗的差异主要是受籍贯、民族、生活习惯的影响造成的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年的经历,但是对过年习俗进行过调查研究的人并不多。作为泰顺山的儿子,我们是否应该了解或调查研究与我们生活家园息息相关的本土文化。我个人认为,只要大家都行动起来,做一些调查,几年后就能收集到大量有价值的地方文化资料。

作者的调查词真的很俗。俗话说“抛砖引玉”,那我的话恐怕连砖都不是。但我有“走得太远”的嫌疑,就是希望能启发大家一起调查研究我们的本土文化。

如果能让你耐心看完这份调查数据,我除了感谢你,还有一个愿望想得到你的指点!

扫除一年前的尘埃

“有钱没钱,洗洗过年”。无论贫富,年前家家户户都要出门打扫厨房、大厅等地方,箱子、柜子、墙角床也要打扫干净,这叫“扫尘”。扫尘的时候,特别需要清理烟囱,因为24号灶神回天的时候,他变成了一股烟,从烟囱里走了出来。当然,他的“行走”之路必须清扫。

据介绍,春节扫尘的习俗在中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到了唐宋时期,年终除尘已经成为家家户户的必做之事。南宋吴《梦》编:临安人过春节,“家不分大小,皆扫地出门,除尘污秽,打扫家庭。”在明代的《大戴礼》中,岁末防尘也被规定为一种礼仪。在旧社会,不管人们有多忙,都要打扫卫生,把室内的垃圾一扫而光,把霉运和厄运一扫而光,迎接新年的好天气。

县里一些地方的传说认为,灶神走后,人间门户的事务就不归灶神管了,玉帝会派灶神下来代为打理几天“政务”,而这个灶神是很讲究清洁的。如果疏忽了他,他会像灶王爷一样回去向玉帝报告,人会受到玉帝的惩罚。所以在灶神上天,神仙到来之前,一定要把门户打扫干净。

扫尘日期取决于祭灶神的日期。如三魁、杨亚、桂湖、岭北在腊月二十九祭灶神,一般在腊月二十四前后扫尘。在夏虹等地,灶神在腊月二十四祭祀,从腊月十六开始扫尘。一般来说,灶神回天过年前,都要进行一次除尘。

扫尘日,泰顺一些地方还有一些辞旧迎新的习俗。在下洪北谷扫尘的那一天,如果2008年家里的孩子不安全,也就是俗话说的“不听话”,就要在衣柜里翻出一顶孩子戴的帽子,扔到小山上。在阳西和司前,找一套小孩穿的衣服,扔到小溪里漂走。希望旧的一年可以带走不吉利的东西,让好运气在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到来。

扫尘习俗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的祝愿,但也有现实意义。打扫过后,满是灰尘的房子突然变得干净、一尘不染,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板儿年货与中国新年饮食习俗

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是春节,食物是最丰富的。过了小年,山城的村民们就出发去买年货了。泰顺有不同的市场。有些地方每周三赶集,有些地方每七天赶集。但腊月二十八,是专门为人们置办年货而设立的集市日。山外南北货,山内土特产等。,可谓人山人海,过年的气氛也随着置办年货的热闹场面越来越浓。

一般商家店铺在腊月二十九下午早早关门,回家过年。他们要到农历正月初六、初七才恢复营业,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好过年必备的物品,比如鱼、蔬果、烟酒糖茶、香纸蜡烛等。小孩子也要拉着大人的衣角,缠着大人去集市上买自己喜欢的糖果,然后带回一大袋,足够满足他们一时的贪吃。对于孩子来说,喜欢过年的原因可能是正月里不被大人骂,最开心的是有自己喜欢的“年货”吃。

面包是生命的支柱。饮食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元旦饮食形成了丰富的饮食民俗。中国南方主要种植水稻,水稻是人们的主食。泰顺村民在“米”上大做文章,创造了具有地方风味的食品。比如罗阳的破饼,四喜、三魁一带的自由籽熏腊肉,桂湖一带的猪肉熏腊肉,石羊、杨亚一带的麦芽糖等等。

大多数去过山城,去过山城宾馆饭店的人,都对山城独特的“婆饼”赞不绝口,有吃有吃。据说做一个蛋糕需要很大的努力。首先,你必须将上品大米浸泡,研磨成厚度适中的米浆,铺在热锅上,煎成厚度均匀的完整饼皮。然后,拿出一个饼皮摊平,上面盖一层肉馅,香菇,木耳,虾米,扇贝,花生,芝麻,鸡蛋丝,葱花。加一层饼皮和一层馅料;再加一层饼皮,上面放一层馅料,反复几次,然后卷成长条,压平,放在锅里用文火煎,就有了悦耳的吱嘎声,食欲大增。当它被烤到金黄酥脆时,你可以把它拿出来放在一个浅盘子里。当它被端上来时,它是一种美味和众所周知的蛋糕。

吃老婆饼也有一种精致感。夹子必须用勺子舀,用浅盆或薄盘子盛。小心不要让它扩散。否则,馅料会从饼皮中脱出,饼皮分离,失去蛋糕特有的风味。这样就会像锣鼓碗分开打的打击乐,跑调了。用的时候要多一点不耐烦。你应该收缩嘴唇和牙齿,仔细咀嚼一小块。否则会烫嘴伤喉憋泪,让你当众尴尬,伤害你的优雅。

女人饼又叫煎饼、包子、煎饼。相传很久以前,在山区的一些独门独院的家庭里,男人白天去田里种田,年轻的女人也去帮忙,只留下老婆婆看家。他们觉得无聊,就想弄点东西做打牙祭。那时候穷人买副食买不起银子,偏远山区就算有钱也没地方买。老太太们“学其贪婪”,就地取材:把家里的小米饭量了一升半,磨成浆,于是菜里包的米糊饼就成了老婆饼的雏形。后来被人不断改进,完善,提高。因为这道菜的“发明专利”属于老妇人,所以叫“老妇饼”。(田心对“破冰”的考证)

四喜、三魁、桂湖、新山的腊肉做法差不多,只是原料不同。如果原料不含种子,应去除肥肠和内脏,并整体熏制。如果以猪肉为原料,则取瘦肉部分。以猪肉为原料制作腊肉的方法是:先在锅里放一斤大米(以熏十斤猪肉计算),然后在大米上纵横竖立木枝,放上猪肉。柴火在灶内燃烧后,米饭燃烧产生烟雾,起到熏制猪肉的作用。十几分钟就可以熏出来,然后放在通风处晾凉,一两天就可以吃了。

石羊、杨亚等地的麦芽糖也是当地村民过年的必备品。制作方法如下:先将蒸好的糯米稍凉至20度左右,再加入温水浸泡过的大麦芽混合。一夜之后,大麦芽中的酵母已经将糯米中的淀粉转化为糖,呈粥状。第二天早上,放在糖瓢(大草包)里,用木架把糖水拧干,分离出糖渣。然后把糖水放在锅里加热。水分不断蒸发后,糖水逐渐变得粘稠。有丝状糖油的时候拿出来拉出来就成软糖了。如果煎的时间长一点,糖油会稠一点,可以拉成脆糖。此外,还可以将糖水与炒米花、花生、芝麻混合,做成又香又甜又脆的“炒米糖”、“炒果”和麻花(缠绕的甘蔗糖)。

虽然县内不同地区的农民在过年的食物上有一些差异,但年糕和汤圆是村民们在新年前不得不准备的食物,成为山城村民最重要的当地食物。做年糕,先取大米蒸熟,然后倒入石臼中,用石锤敲打。面团要不断翻面,洒水,避免粘上石臼和石板。米粉团打透后放在门板上,切好搓成条,一般都是自己吃的。或者用木版印刷成块,上面刻有花鸟,这些吉祥图案就印在年糕上。这种印好的饼,贴上红纸条后,第一个月用来拜年。还有一种鬼斋尖,形似“金”,用作祭品。

汤圆是用糯米粉做成的食品,县城里有“丸子”“饺子”等名称。因为“汤圆”和“团圆”谐音,所以春节吃汤圆也有“合家团圆,团圆”的意思。这是谐音寓意,有吃汤圆祈求团圆的传说。相传嫦娥奔月后,后羿因日夜思念嫦娥而患病卧床不起。正月十四夜,一个男孩求见,对伊说:“我是我老婆(嫦娥)派来的。我妻子知道你日夜思念她。明天是五月的月圆之夜。夫人请你用米粉做丸子,然后把丸子放在房间的西北角,夫人就可以来了。“为了祈求每年顺利健康的家庭和团聚,人们在春节期间也吃肉丸。制作汤圆,首先将糯米用水浸泡,磨成浆,放入布袋中,压在石磨下滤水,再将粉末揉成汤圆。三魁地区不做馅,俗称“丸子”;罗阳通常在饺子里放入香油和糖等馅料,称为“汤圆”。味道鲜,粘而不稠,甜而不腻。

三岁祭祀灶神

泰顺有言:“王老师不吃冬至日丸,一年四季不吃二十四餐。”据说,在古代,教师必须在冬季至日之前回家,而帮助别人做长期工作的“长期”人必须在腊月二十四之前回家,开始为新年做准备。小年,又称“小年”、“小年”,是相对于除夕而言的。小年的日期南北略有不同,一般是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有的地方更早,有“是腊八后年”的说法,即腊月初八“腊八节”过后,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东汉崔莽《四人月令》曰:“腊月更新,意谓年少,入酒受敬,受训为师。”这说明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小年尊师重道的习俗已经形成。

小年最重要的是拜灶神。灶神,又名灶王,唐朝以后也被称为灶王。它是中国老百姓崇敬的神,从皇帝给老百姓下命令开始,家家户户都崇拜。汉代以前有一种观点认为灶神是火神,因为厨房的功能主要是用火烹煮食物。后来颜地和祝融被认为是火神和灶神,因为这两个神话人物是战国以后建立的人化神。以灶神为火神,其信仰都是从厨房的自然属性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中产生的。当时人们认为灶神是受人崇敬的炎帝和黄帝,是由火神祝融变来的,所以把灶神当作掌管饮食的神。

灶神在汉代以后成为“一家之主”,他通过吃喝来控制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人们一方面想通过这种祭祀活动获得快乐,一方面又害怕灶神给他们带来灾难。《敬厨大全:真君子劝善》中说:“厨房君子是东厨的统帅,接一香,护一康泰家,观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在庚申节,人们扮演玉帝。月底算,干的多的人三年后就长命百岁了。人多了,三年后,天就塌了。”这样,灶王爷就成了玉帝派来的监工,监督各家各户的言行和过错,一旦发现让他不满的行为,就偷偷记下一笔账。腊月二十三,它回到天上向玉帝做总汇报。

关于泰顺灶神的传说并不多。其中之一是一个叫二丁的穷人以乞讨为生。后来他家好了,结婚了。但他的妻子虽然贤惠,却很丑。时间长了,二丁就不喜欢她了。家庭变得富有后,耳钉与妻子离婚,并与村里一个勾搭上他的女人结了婚。玉帝知道这件事后,放火烧了二丁的所有财产,他后来的妻子也在大火中丧生。二丁又过上了乞讨的生活。有一天,我有了一个家庭。二丁饿得走不动了。敲门后,她终于因为饥饿晕倒了。巧合的是,他的前妻改嫁到了这个家庭。二丁醒来看到前妻,觉得很对不起她,就放火烧她。天上的玉帝知道后,觉得二丁惭愧,还没有失去人性,就封他为灶王爷,掌管人间香火的事务。

泰顺民间祭祀灶神多在腊月二十四,如夏虹、蛯原姫奈村落。还有腊月二十九(大年三十,下同)的地方,如三魁、杨亚、桂湖、岭北等。祭祀灶神一般在白天举行,龟湖有些地方在除夕之后祭祀灶神。灶神的神龛安装在厨房的墙上。一般灶神是在居民楼主体建成后安装的,仪式要由老师主持。老师要向灶神报告户主的家庭情况,请他保佑平安。灶台神龛外的墙壁上,用红纸写着“灶神在天耍善功,香烟落地赚钱”,还有“神讲善功,下世平安”的字样。神龛内,左右各有书籍,上面写着“一个挑柴的少年,一个挑水的少年”。里面写着“打好堂会”两个字。

桂湖有些地方有不准女性参加的习俗,可能和一个传说有关。据说灶神是玉皇大帝的第三个儿子。因为贪恋女人,被玉皇大帝贬到凡间当灶神。所以女人不祭祀灶神。在泰顺,民间祭灶神一般用三种礼物(鸡蛋、猪肉、鱼)和茶、酒、年糕。供奉祭品时,主人一边添酒,一边祈祷灶王爷回天后多说些好话,不能把家里的丑事报告给玉帝。有些人为了让灶神说得好听,还用糖祭祀,意思是吃得甜,嘴也甜,当然说得漂亮。还有人说,用糖祭灶神的目的是为了粘住他的嘴,防止他胡说八道。据说用年糕祭灶也是“活”的意思。这一切都源于灶神是“一家之主”,人们祭祀他的原因当然是怕他。

相传,过着皇帝生活的罗隐,被灶王爷玩弄于股掌之间,成了“金口乞丐”。民间传说是这样的:罗隐过着帝王般的生活。在他登基之前,母子俩靠乞讨为生。罗茵的母亲非常暴躁。有一次她去村里给罗茵借东西,村民不借,她勃然大怒。她发誓,如果罗隐将来能成大事,邻里鸡犬都得见血。这个说法被灶神听到了,他在年底回天的时候向玉帝报告了。玉帝大怒,立即下令废除罗隐的御命。山兵会站在云端收回罗隐的御命,而罗隐并不知道自己有御命。看到天上雷雨,他赶紧躲到床下,慌乱中被便池挡住,留下一个“金口”。

夏虹地区还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将军原来都是拥有皇权的罗隐的部下。因为不把罗隐当皇帝,一百零八位将军最后都没有好下场。

灶神回天向玉皇大帝报告俗世事务后,将返回俗世打理“政务”。在泰顺,迎接灶神回地球的日子并不一致。有的地方在腊月二十四把灶神送回天上,然后在腊月二十九迎回人间。但是大多数地方在正月初四迎接灶神。虽然迎灶神的日子不一样,但是迎灶神的地方是一样的。他们都把三只动物和其他东西放在房子二楼的神龛里再次祭祀灶神,希望他能在新的一年里保护家人平安。

司春莲门神道孚

春联起源于符涛。“符涛”指的是自周代以来悬挂在大门两侧的长方形红木板。据《后汉书·礼记》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写有“申屠”、“雷宇”等字样。"正月初一,为这户人家做了一个桃符,取名仙木,所有的鬼都怕它。"到了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称为“春贴”。到了明代,符涛改名为“春联”。

山城泰顺的春联内容非常丰富,贴春联的地方也很多,分为门心、框对、横担、打架等等。在许多地方,贴“华子”春联也很流行。所谓的“华子”是根据动物和植物的形态写成的。“华子”春联不仅在字的名称中包含喜庆的内涵,在字的形式中也有吉祥的象征。

春节期间,还有贴门的习俗。有些是看门人画的,有些只是在红纸上写着看门人的名字。信仰山门神的一般是和,或秦和。神荼和雷宇是传说中的捉鬼之神。东汉应劭《风俗通》引《黄帝书》:“古时候,独朔山上住着纳什雷宇两兄弟。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都会回顾树下的鬼魂。如果有恶灵危害世界,把它绑起来喂老虎。后来,人们在两块红木板上画了神茶和雷宇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以辟邪。”到了唐代,秦的和又被奉为门神。有一个故事说,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心情不好,经常听到有人在他的卧室外面拖砖块和瓦片,召唤鬼魂。使得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夜夜不安。他非常害怕,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大臣们。秦出班曰:“吾一生杀敌如瓜,收尸如蚁。你还怕鬼吗?”我愿意全副武装带着尉迟敬德在宫门外站岗。”李世民同意了,那天晚上也没有什么事。为了避免他们两人每天保持清醒的辛苦,他们为他们画了一幅全身像,抱着于夫,腰上绑着鞭子、铁链、弓箭,威风凛凛,一如既往,贴在每层楼的左右门上,邪灵从此消失。后人沿袭此法,以其画像为门神。

春节贴“福”字的习俗,在山城泰顺更为常见。“福”字一般写在红纸上,倒贴,取“福已降(到)”的吉祥之意。“福神”也是民间村民广泛崇拜的神。阳西、周陵等地有个传说,说是一个好心人,即使运气不好,也在腊月的寒冬里,连续几天在树根下祭祀祈福神。29日晚上,在回家的路上,他发现了一罐银子。村子里有一个恶霸,他骗走了好人的钱,然后去祭祀神灵。因为他懒,不想走路,就让他去抬轿子,他就躺在轿子里,顺着马路把头伸出去找钱。结果他在路上被石头砸死了。第二天,好心人路过这里,没想到福神把这块石头变成了银子,送给了他。可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祭百神,头论象

我们称十二月为“第十二个月”,因为它的由来。在商朝,过年被称为“祭祀”,意思是在过年的时候祭祀祖先和自然神。祭祀活动也叫“蜡”、“蜡”。到了周代,“蜡”和“蜡”是分开的。“蜡”指祖先崇拜,“蜡”特指山川崇拜。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祭祀祖先和神灵才被统称为“腊”。古人认为“万物有灵”,自然界的神都各司其职。所以,如果你不适当的牺牲他们,肯定会影响到你自己的生存和工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要准备好供品进行祭祀,希望能得到保佑。牺牲的日期并不是特指哪一天。然而,在腊月二十九左右,每家每户都必须向村里所有的神献祭。在崇拜的神中,有一些是有一定名气,被各地村民广泛崇拜的,也有一些只是在各地之间流行的小神。

在泰顺,村民向有寺庙的神灵供奉供品,而没有神灵的,如门神、天地神,则插上几枝香来代替。对于家中有寺庙或神社的神来说,通常在腊月二十九的早上进行祭祀。比如三魁会祭祀五帝和杨福行君,四喜等地会祭祀陈十四皇后,洛阳会祭祀千斤岩(灵石),蛯原姫奈等地会祭祀忠臣训王,等等。祭祖要一锅煮,祭神可以一锅煮。原因是,在夏虹等地流行的说法是,上帝有超自然力量可以在吃之前煮生的食物,而冥界的祖先没有这种“魔力”,所以在吃之前煮是很自然的。

白天,各地祭祀神灵的活动各不相同,各路神仙也是行色匆匆,忙着去赴宴。然而,29日晚,情况大不相同,人们将祭品转向路神。关于路头神的来历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路头神是财神,财神分为五路,掌管各种财政。因此,在29日晚上,人们去三岔路口向财神献祭,以祈求财源广进和繁荣昌盛。祭祀时要在岔路口沿每条路插上“香”,把香延伸到几十米外。夏虹村民认为路头神指的是相公爷,是乞丐头。他有36个徒弟,72个徒弟,也被称为“当街牵猴大师”、“街尾拉狗大师”、“锁喉将军”。作为乞丐神,在祭祀的时候遇到乞丐是最有利的。他们经常把所有的祭品都给乞丐,有些人还会给对方准备红包。

祭祀路头,又避免被路人抓住,是半夜祭祀的习惯。如果守夜人从远处看到有人给路边的神灵献祭,知道规矩,就要尽量不出声。即使是牺牲者的亲人或朋友,遇到他也会当作陌生人,互相照顾。

除了29日祭祀神灵,人们认为当天祭祀的人这么多,神灵可能不会记得我,也不会赐福,所以有在正月初一烧“第一香轮”的习俗,以为能烧第一香柱的人会要求更多的祝福。第一轮烧香的人,因为怕比别人晚,往往半夜就走了。老人无力去山上的寺庙和“仙翁洞”求神拜佛,就在村里的小宫庙里烧“头香”。小庙里烧香的人会少一些,大庙里烧香却是另一番景象。往往是“路堵了”,人多到“站的地方少”。再加上香烟的传播,让人落泪。每个寺庙里都只有一柱“头香”,可谓“僧多粥少”,但烧“头香”却是人们对神佛虔诚的写照。

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中国流行的节日习俗。人们相信祖先的神会保护他们的后代,使他们繁荣昌盛。另一方面也来源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中“慎终追远”、“诸德孝为先”的思想。古人的祖先崇拜主要表现在建立寺庙和神社,普通人家中也设立了祖先的神社。每到除夕,要把二楼神龛里的祠堂前的香炉请到厅里,在八仙的桌子上摆一碗米饭,以示孝敬和缅怀。

除夕祭祖一般在下午举行。在夏虹等地流传着午属阴的说法,祖先也是阴界的人。当然,他们应该在下午祭祖。如果他们在早上祭拜祖先的时候属于阳,他们的祖先就不能喝汤了。而曾出过国的曾家,沿袭祖籍泉州的习俗,要在除夕夜早上祭祖,因为祖先是早上去世的。

祭祀之前,室友们每人准备了一碗米饭,放在八仙的桌子上。礼物一般有三种(猪肉、鱼、蛋),米饭、年糕、茶、酒。祭祀食物也讲究,桂湖王不准用豇豆祭祖;许家是不允许用蜗牛祭祖的。如果是禁忌的话,晚辈生的孩子会极其丑陋,眼睛大如蜗牛。在禁忌方面,传说的徐家在祭祀祖先时也注意不让孩子哭。相传大年三十的下午,徐家的一个祖上到死人房里去吃饭,但是这家的男的还没有回来过年,女的在厨房里准备汤,孩子没人管,在哭。祖先哄着孩子。饭菜端上来,祭祀开始后,女人就忙着别的事情了。老祖宗不得不一边哄孩子,一边吃饭。一柱香时间过去了,徐家的祖宗此时还没吃饱。无奈汤饭被撤了,只好饿着肚子回去。过了几天,他给死者的后代做了一个梦,告诉他们以后不要再让孩子哭了。

各地祭祀的安排略有不同。下洪北谷,方桌北面要放一个盛满米饭的大碗。碗中放着油灯和香米,碗旁放着两碗茶。阳西富家壮族成员在阳台祭祖,有不用筷子祭祖的习俗。因为他们的祖先是从平阳迁来的,所以据说这个习俗是从平阳传下来的。在塔顶的嵇氏家族成员还邀请他们的祖先画像挂在太师的墙上,给庄严的祭祀活动增添了庄严的气氛。

点燃熏香后,在酒杯中加酒,然后每隔几分钟加一次酒。一般加三次酒。有的地方还五加酒,以为“诗有八章,酒有五巡。”

在郑家庄和桂湖的石羊董熙,除夕夜一家人在祠堂里祭祖。这种巨大的祭祖场面更能体现不忘先人功过,安葬先人的意图。当你去祠堂祭祖时,每个人都应该穿着整齐,举止得体,以示对祖先的尊重。

齐年夜饭宵夜邵念珠手碎

除夕之夜,各家祭拜天地祖先后,会置办“年夜饭酒”,又称“年夜饭”。无论离家多远,我们都要想尽办法回到家乡,和亲人一起吃这顿“团圆饭”。在龟湖,阳西等地,如果一个家庭成员未能回家吃年夜饭,家人仍要给他留一个位置,并在上面放筷子,这意味着团聚。

一般来说,山乡的年夜饭都是给祖先供奉的供品,加热后食用。如果是未加热的供品,就不能吃,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吃饭时,有些地方要先请长辈用筷子,后辈才能吃。除夕有很多规矩,比如忌讳把器皿掉在地上;多讲吉利话,不说不吉利的话。大年三十不能把饭都扫光。一定要留一些到正月初二(正月初一吃素菜)。一些大家庭仍然非常重视年夜饭的菜肴,如年糕(年年高),菜头(好彩头),鱼或芋头(年年多),饺子(团圆),等等。

年夜饭后,十一点或两点左右会有一顿“夜宵”。除夕夜的食物远不丰富,但仍受到村民的重视,成为重要的春节习俗。“夜宵”常与“燃年猪”联系在一起。在火坑里“烧年猪”的同时,也在为“夜宵”烧食物。县里有很多“年烧猪”的说法。

在除夕夜,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人们在除夕守岁时,生起炭火,把柴火埋在灶前的火坑(火塘)里,称为“烧年猪”。传说元朝时,百姓痛恨统治者,把木头刻成地方官的样子,埋在炭火里诅咒统治者。从此,“年中烧猪”的习俗流传开来。其实烧“年猪”的目的是为了埋火,因为春节期间家家早起点灯烧香迎财神,怕找不到火不吉利;而且,火也是繁荣的象征。除夕夜,屋内灯火通明,厨房火旺,暖气解散,意味着家庭兴旺。(周汝子《泰顺传统节日习俗》)

在夏虹地区流行的故事是这样的。不知道在哪个朝代,朝颜派了很多监工来监督百姓的工作。这些主管非常恶毒。于是在8月15日,大家约定在腊月送中秋月饼(月饼里藏着纸条)杀死主管的头。虽然主管的头被杀了,但对他们的仇恨依然未解,于是除夕夜,人们拿了一颗树脑代替主管的头,在火中烧到一定程度,盖上灰尘,一直烧到正月初一,表达对恶势力的不满和斗争。

阳西地区关于“烧年猪”的故事是这样流传的。在古代,晁烜派了许多王子,每个人负责九个家伙的食物。每个君主都有一把菜刀。如果人们想生火做饭,他们必须向君主借菜刀。人民痛恨王业的欺凌,所以他们通过中秋节蛋糕传递消息,并同意在腊月的一天杀死王业。

石羊也有“过年烧猪”的习俗,但这是村民为了祈求神灵保佑自己的猪来年长胖而产生的习俗。显然和其他地方的传说大相径庭。

“夜宵”也与守岁有关。当人们吃“夜宵”食物时,他们就开始“守夜”,经常是通宵。守岁有两层含义:在年长的人看来,意味着“辞旧”,意味着珍惜时间;对年轻人来说,意味着延长父母的寿命。父母健在的人必须保持年龄。另一种说法是,守岁也叫“守天门”:“古时候,神见百姓甚穷,就在大年三十交接的时刻,也就是新旧年交叉的时刻,打开天门,把金库里的金银财宝撒向世人。人民必须在这一刻捡起来,得失只在一眨眼。这些宝藏,是早了,还是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