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化简介
资料显示,在公元18世纪康干盛世时期,前往中国的欧洲传教士将当时中国的图景呈现给欧洲人,进而导致中国风从公元17年底到公元18年底,甚至到公元19世纪初,在欧洲吹了100多年。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政治制度方面,欧洲对中国都是如此的渴望,以至于在1769,一个欧洲人写道:“中国比欧洲本身的某些部分还要有名。”对中国风的疯狂追求,曾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普遍时尚。这种时尚渗透到欧洲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日用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等。1735年,《赵氏孤儿》法文版由法国教士翻译出版,在中国引起了非常轰动的戏剧热。但西方也有负面声音认为中国法院过于独裁专制。乾隆末期,英国将马戛尔尼送往清朝。在外交失败和返回中国期间,助理特使斯坦顿被告知:“到处都是惊人的贫困...人们衣衫褴褛,甚至一丝不挂...我们扔的垃圾都被人吃了。”马加尔尼自己认为:“人们生活在最卑鄙的暴政之下,害怕被竹板打,所以人们胆小、肮脏、残忍。”
17世纪,满清取代汉明统治中国,清朝统治者在优先考虑满清贵族的前提下,在很大程度上采取了汉化政策。但有研究辽金元史的学者认为,清朝与辽金元一样属于征服王朝,汉化的深度和速度不如北魏等渗透王朝。清朝只是实行了对自己有利的汉化措施,尽可能地保留自己的文化,并不是完全的汉化,而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甘龙经常穿着汉服在皇宫里娱乐,许多甘龙穿着汉服的画像保存在紫禁城里。到乾隆中期,几乎所有的满族人都以汉语为母语,满语逐渐成为一种纯粹的书面语,只用于官方的历史记载。到了19世纪,官方文件中的满文已经基本被汉文取代。如1875年,清廷与秘鲁交换契约时,明确规定“中国始终以汉语作为交换契约的基础”。支持儒家的人认为,清朝皇帝只是选择了尊重儒家,儒家的一些思想并没有被清朝皇帝完全接受。儒家思想只是中国文化的内容之一,中国文化不仅包括文字和儒家思想,还包括服饰、风俗习惯、各种宗教信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