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麋鹿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ed-Wards,1866),俗称四象,原是我国特有动物,人工圈养的历史可追溯到周朝(公元前1100 ~ 250年)。1865年,法国人佩雷·阿曼德·大卫发现了麋鹿,并以1866命名。麋鹿野生种群在大约100年前的清朝末叶灭绝。与此同时,圈养了数百年的北京南海子皇家狩猎公园麋鹿圈养种群也在1900年因战乱而灭绝,中国最后一只1麋鹿于1920年在北京万盛公园死亡。至此,中国所有的麋鹿都灭绝了。1893 ~ 1895年期间,英国11公爵贝福特(Duke Beffort)收集了18只分散在欧洲各地的麋鹿,集中在五邦寺庄园。这群麋鹿成为了现存麋鹿的祖先。
从1985开始,中国重新引入麋鹿,希望重建自然种群。经过10多年的驯化,麋鹿的放归工程取得了成功。
1.麋鹿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麋鹿属于偶蹄目、鹿科、鹿科麋鹿属,是1种大型鹿。成年公鹿平均体重约200 kg,成年母鹿平均体重约150 kg。公麋鹿有角,角枝的形状与马鹿、梅花鹿明显不同。麋鹿的角分前支和后支,没有眉支。前枝多分为二枝,后枝长而直。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分支会出现不同的二级分支或突起,不同年龄和个体的角分支有明显的差异。麋鹿的颈背很厚,看起来像骆驼。麋鹿的尾巴可达踝关节,明显长于其他鹿。麋鹿的蹄扁而宽,趾间有皮膜,侧蹄发达,能着地。
雄性麋鹿的性成熟年龄为3岁,雌性麋鹿为2岁。麋鹿的生物节律,如换角、发情和产犊,随纬度而变化。变化率约为1度,生物节律延迟1天。以大丰麋鹿保护区(北纬33° 05 '的麋鹿为例。发情期为5-7月,牡鹿脱角期为6月下旬65438+2月至10月上旬,产仔期为3月上旬至4月底。比英国武邦寺(北纬51° 20 '提前22天。
麋鹿妊娠期为250 ~ 315天,麋鹿后代平均出生体重为12.1kg,无性别差异。麋鹿幼仔出生后三天内形成“记号”,一周大部分时间都是躺着。日平均活动时间仅占白天(6 ∶ 00 ~ 8 ∶ 00)的30%,连续活动时间近20 ~ 30 min。母乳喂养是小鹿活跃的主要原因。
不同季节鹿群的大小和种类有明显的差异。发情期和非发情期的畜群不同,不同生境的集群也不同。混群是半野生麋鹿的主要集群类型。在大丰麋鹿保护区,秋冬季半野生麋鹿对林地的选择性明显高于草地。
麋鹿的食物主要是草本植物。在大丰,麋鹿吃掉194种植物,占当地植物总数的79.8%。麋鹿最喜欢的植物主要是芦苇、佛手草、凤冠鹅草、一年生芒、白茅根等。春天,桃金娘,毛茛,夏天,马尾藻,白英,秋天,秀竹,稗草,狗尾草,冬天,雀麦,野胡萝卜。
2.麋鹿的历史分布和原始栖息地。
麋鹿的原始分布区主要位于东北和华中的低地(北纬43 ~ 30度)和台湾省省。此外,在日本、朝鲜和塔吉克斯坦也有分布。因为在野生麋鹿灭绝之前没有人做过任何研究,所以关于麋鹿的原始栖息地的信息很少。然而,从江苏省泰兴县出土的全新世(公元前3000年)麋鹿亚化石的伴生动物化石中,发现有水螅化石Muntiacus sp .、梅花鹿、水牛。和淋巴结核。印度貘,犀牛。,亚洲象,猕猴属。、鳄鱼sinsensis等。湿地物种(如短吻鳄和水牛)与森林栖息物种(如貘和梅花鹿)的共存表明了这一点。此外,麋鹿的外形如蹄软而宽,尾巴相对较长,也表现出适应湿地生活的特点。
3.现存麋鹿的数量和分布。
目前世界上现存的麋鹿大部分都是圈养的。据曼顿(1987)统计,目前全球约有20个国家的机构超过160家,总数超过2000家,其中英国约885家,美国309家,德国123家,中国82家,澳大利亚53家,苏联44家。新西兰29、南非23、捷克23、日本21、波兰15、西班牙14、法国9、比利时7、瑞典7、意大利4、匈牙利4、缅甸3、阿联酋2、委内瑞拉1。
4.中国的麋鹿种群。
目前,我国有三大麋鹿群,即江苏大丰麋鹿群、北京南海子麋鹿群和湖北石首麋鹿群。现有麋鹿总数超过600只,其中大丰麋鹿保护区196麋鹿268只,石首134只,动物园约40只。
5、麋鹿放归计划
1985和1987年,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放归动物20只(雄性5只,雌性15只),雌性18只,对皇家猎苑原址麋鹿进行半自由驯养研究。由于年龄结构合理、性别比例恰当、科学的字饲养管理,鹿群数量以年均0.771的速度持续增长,1994年数量为243只。但由于麋鹿苑放养面积有限(53hm2 ~ 2),为缓解鹿群增加带来的巨大压力,南海子麋鹿苑从65438到0993开始分批将部分麋鹿分散到湖北石首,并获得成功。目前,石首的麋鹿是中国第三大麋鹿种群。
1986年,中国林业部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合作实施麋鹿重引入计划,从英国引进麋鹿39只(13只雄性,26只雌性),在江苏省大丰麋鹿保护区进行重驯化研究。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位于江苏省大丰县。其载畜面积为2668hm2,生境有盐化草甸、盐化草甸和人工刺槐林。这里是半自然景观,也是麋鹿亚化石的出土地点之一。从1987到1995,中国林科院对大丰麋鹿群进行了长达八年的研究和监测,内容涵盖了生态、行为、种群动态、栖息地利用、选择、食性、疾病控制和鹿群管理等。,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保证了麋鹿的再引入成功,直到1996。
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湿地麋鹿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2,面积约1500hm2,围栏面积约2km2。64头麋鹿于1993+0994年从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引进。引进后,麋鹿种群适应良好,增长迅速,1997年达到134。
6.面临的问题
虽然麋鹿的重新引入在不同地区、不同放养条件下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性,但繁殖顺利,种群数量逐年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上现存的所有麋鹿都是近百年前18个体的后代,而在英格兰五邦寺出生的麋鹿后代可能都是同一只1牡鹿(Sowerby,1949)的后代。有理由认为麋鹿已经度过了遗传进化过程中的“瓶颈”期,可以假定在此期间已经筛选出了包括大多数隐性致死基因在内的许多遗传变异。Scudder和Revere (Reveal,1981)用12麋鹿血浆蛋白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没有发现多态性。Ralls等人(1979)也未能提供证据证明亲缘麋鹿后代中新生鹿和亚成体的死亡率高于非亲缘麋鹿。于长青(1996)分析了中国和江苏大丰麋鹿群21个体(17只雄性和4只雌性)的血浆蛋白,* * *分离出45条带,但未发现明显的多态性。因此,由于近亲繁殖、瓶颈效应和遗传漂变的共同作用,麋鹿的遗传变异严重减少,成为1的相对纯合种群。更值得注意的是,现有麋鹿大多处于小种群状态,近亲繁殖不易避免,鹿群间基因交流差,势必进一步降低麋鹿的遗传多样性(柯林斯,1983),这对麋鹿是巨大的潜在威胁。
此外,现存的麋鹿大多是圈养的,对人类有很强的依赖性。即使是半分散的麋鹿种群也没有完全摆脱对人类的依赖,大部分放养区的面积也不能完全满足鹿的需求。梁崇启等(1994)对北京南海子和江苏大丰的麋鹿交配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鹿群数量和放养区面积限制了发情的鹿群数量,鹿群中成年牡鹿参与交配的机会并不对等。麋鹿的繁育系统中似乎有一种反近亲繁殖的机制,但只能在大群体、大规模放养中表现出来。
由于本世纪初麋鹿的遗传过程狭窄,现有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虽然种群数量在增加,但每个鹿群的有效种群数量远未达到防止麋鹿遗传多样性在短期内继续减少所必须保持的最低水平(50)。比如1994年,江苏大丰麋鹿的数量是191,但有效种群数量只有26只(于长青,1996)。目前,我国各麋鹿种群之间基因交流不畅,不利于麋鹿种群的发展。
虽然麋鹿的放归工程已经成功,鹿的重新驯化也已经完成,但是距离恢复麋鹿的自然种群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继续发展种群数量,进一步扩大放养范围,增加鹿群间的基因交流,逐步减少人类活动对鹿群和野生鹿群的影响,应是麋鹿保护和管理的基本任务。
麋鹿原本是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现在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恢复我国麋鹿的野生种群,林业部已将麋鹿列入保护濒危物种的“七大拯救工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