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专业

培养系统掌握历史学基础知识和理论,以及通识教育和历史专业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知识面广,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具有一定研究和创造能力的专门人才。历史理论与史学博士点在原同名硕士点的基础上,于1998正式获批。该学科是我系传统优势学科,在国内史学界有重要影响。自成立以来,已招收博士研究生11人,其中6人获得博士学位。

史学理论和史学史是阐述史学理论和方法以及史学自身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学科领域。博士点旨在培养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熟悉中外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具有创造性研究能力的高层次学术人才。它致力于用新的方法和理论推动跨学科史学的发展,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主要研究方向为:(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历史方法论;(2)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化进程的比较研究。(3)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文化的比较研究。

本学科学术队伍整齐,年龄结构合理,后备力量雄厚。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等)30余部。),并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李学智教授作为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唯物史观与历史理论、现代化与历史文化问题的比较研究,承担了多个层面的重要研究课题。史学理论与史学硕士点1982获批,1983正式招生。本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方法,具有广博的中外史学理论知识,能够独立从事研究的高素质人才。已招收48名研究生,毕业41。

这个硕士学位项目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学术团队构成与同名博士学位一致。

“世界历史”博士点简介(在建)世界历史博士点是在原同名硕士点的基础上于2005年正式批准设立的。该学科是我系传统优势学科,在国内史学界有重要影响。本学科学术队伍整齐,年龄结构合理,后备力量雄厚。学术带头人是王亚平教授。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根据21世纪历史学的发展趋势、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确定的。课程强调理论化、量化、系统化、经济化、生态化和社会化,体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特点,力争成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的硕士学位点。

主要学位课程有: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西欧经济社会史;选修课有:西欧法制史、宗教社会史、西欧教会史、转型期中西经济社会比较、中世纪西欧乡村生活研究、中西民众宗教信仰比较研究等等。

本学科的指导教师具有相当扎实的学术功底,其中多位曾在德国、英国留学或作为访问学者或客座教授进行教学和研究。承担多项国家科研基金项目;出版专著近10部,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获省、市、校科研成果奖4项。本学科指导老师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10多名研究生到高校和新闻单位工作。还有3人继续在复旦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汉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本学科有相当数量的书籍、资料和学术刊物供学习和研究,其中有各种学科级期刊,如《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哲学研究》、《经济研究》等。人大复印的历史、哲学、宗教、文化专集,自出版以来,均被持续订阅。有《经济史评论》、《今昔》、《历史与理论》等十余种西文期刊。经济社会史(专业史)也是我院长期从事研究的优势学科。具有学术前沿性、中外史学融合性和关照中国现代化事业现实性的特点,在国内史学界专门史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

经济社会史在西方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现已成为西方史学中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它把经济史和社会史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从整个社会和长期大趋势来研究和解释问题。经济社会史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天津师范大学经济社会史学科有自己的特色,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交汇、三个特色:即注重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的研究,实现经济史与社会史、世界史与中国史的交汇,坚持人文主义、大众化、整体化的历史观。主要研究方向为:(1)西欧经济史与社会转型;(2)西欧的宗教文化与社会转型;(3)西欧性别妇女与社会转型的历史;(4)中西经济社会史比较。

这个学科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他们正值壮年。现有正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兼任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历史专业兼职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4人,平均年龄46岁。所有成员都拥有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并经常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出版了多种学术专著。近年来,《经济社会史研究丛书》(2001)和《历史研究的新方向:经济社会史》(2002)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作为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侯建新教授长期从事英国与西欧经济社会史、中国与西方经济社会史的比较研究,产生了一批系统的、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承担了多个层面的重要研究课题。其研究成果多次获奖,具有广泛的社会反响。中国古代史是历史系重点学科,学术积淀深厚,学术水平较高。20世纪80年代,万九鹤、周乾荣、李光吉等一批知名学者培养了许多先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硕士生。2000年硕士专业学位获批,2001开始招生。

中国古代史是以先秦至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历史为研究对象,揭示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领域。硕士点旨在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系统、掌握基本研究方法、科研能力强的学术型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1)隋唐史;(2)先秦史;(3)中国古代社会史。

本学科学术团队以中青年学者为主,成熟稳定,发展潜力巨大。9人组成的学术梯队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完成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各类书籍近30部。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多部作品获全国及天津市奖项。学术带头人马俊民教授在隋唐史研究领域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创新精神。他对一系列史实有独特的研究和论述成果,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或填补了研究空白,得到国内史家和港台学者的广泛认可。

“中国近现代史”硕士专业学位项目简介(在建)教育硕士是具有特定教育背景的专业学位,主要是为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培养高层次人才。历史系早在1989就开设了历史教育理论与方法硕士专业学位,并长期从事历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硕士项目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历史教育理论和基础知识,对历史教育发展有深刻认识,能从事高水平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人才。

本学科学术队伍整齐,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成员6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丰富的科研成果。1990以来,承担了21世纪人才培养规格及相应课程体系等教育部师范学院高师历史专业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十余项,出版《历史概论》、《历史教育》、《中学历史教育理论与方法》等著作十余部,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论文80余篇。冯副教授作为该学位的学术带头人,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天津市历史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历史教育理论研究,出版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参与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主持的高中历史教师参考书的编写工作。日前,以该学科为骨干,我院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新课程改革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