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石狗的特征
雷州石狗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在造型艺术语言上,具有内涵丰富、技法复杂多样的特点,整体艺术风格以写意为主。从造型上看,雷州石狗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时间为春秋至秦汉时期,大多造型粗犷古朴,昂首于天,具有天人感应的图腾特征。中期,即隋唐至宋元时期,这一时期的石狗大多注重结构和线条的表现,强调生殖器的刻画,反映了淳朴的祈福民俗。明清后期用拟人化手法表现形神兼备,雕刻精美,纹饰细腻,表现了社会崇尚德福的民俗。
从外观特征上,雷州石狗可分为三种类型:混乱型、个性化型、狮象型。从雕塑的风格来说,可以分为具象和抽象两种。此外,雷州石狗还可分为文相、武相、军民结合三个部分,以中国传统动物雕塑来区分。
石狗的混沌型也被一些学者称为原始型。由于古雷州是百越人(统称南蛮)聚居的地方,百越部落的图腾文化凝聚在石狗的形状上,自然具有百事通的特点。石狗是雷州先民用雷州半岛特产青石料雕刻而成。由于对物体的观察和理解不同,对材料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不同,雕刻过程呈现出风格粗犷、造型简单、造型愚笨的各种特点。一般没有具体五官的描写,只用简洁的线条来雕琢整体的造型和精神。据考证,其雕刻年代始于春秋至秦汉初期,雷州半岛已出土春秋时期的万家坝铜鼓,可作为佐证。但这一定义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显然,这种类型具有图腾文化的特征。
拟人化的石狗,即人-神石狗,是人面狗身的艺术造型,是古雷州人民对人-神高度信仰的结果。个性化的石头狗和抽象的石头狗有共同之处,很多抽象的石头狗已经有了个性化的形象。这些石狗大多将自己的脸和五官夸张变形为人的脸和五官,尤其是鼻子、嘴巴、眼睛和眉骨,并赋予其各种面部表情。
狮象型石狗是指将狮子的特征注入到石狗的造型中。这种类型的石狗大多头圆,眼窝深,眼睛巨大而突出,面部表情丰富,活泼生动,多为下垂型。雷州古城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雷州徐闻港是汉代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对外贸易十分繁荣。外来文化由此不断输入雷州,尤其是佛教文化,影响深远。佛教认为狮子是百兽之王,佛是人中间的狮子,可见其无畏伟大。狮子自然成为佛教文化的圣物。因为中国不产狮子,所以中国现存的狮子雕塑或类似狮子的作品最早是东汉时期制作的。雷州半岛的石狗在造型上具有狮子的特征,这自然是佛教文化影响的产物,也使石狗具有了百兽之王的神圣形象。
具象石狗是雷州石狗早期雕塑的一种,具有狗的基本特征和形象。这些石狗大多长着尖尖的喙,扁平的嘴唇,竖起的耳朵。有些后腿细长,向前变形,轮廓圆润,卷曲的尾巴装饰在后面。但这种具象写实的手法只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单纯的注重表象,而是形神兼备。
雷州的石狗是多民族民俗文化的产物。虽然石狗崇拜的普遍性与雷祖和狗耳朵的吉祥外观密切相关,但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古代百越人的图腾崇拜民俗文化仍然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而存在。在石狗的造型上,是提取其图腾共有的本质属性,然后进行抽象的艺术雕刻。这种石狗可以归为抽象石狗。
抽象石狗的多样性体现了每个时代的地域特征。它雕刻了狗的形状,但不是狗的头、脸等面部写实,而是用精炼的线条雕刻了狗的形状和精神。用拟人的方法对狗的外形进行特征化、夸张化、变形化和美化。所以很多抽象的石狗都有个性化的形象。抽象的石狗,头大脸大,体态婀娜,纹饰奢华。是雷州半岛先民大胆的艺术创造,体现了雷州先民对德福的崇拜,也说明雷州石狗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雷州文化艺术特色。
雷州半岛的石狗除了上述类型外,还有文相、武相、军民相之分。大多数相面犬都是优雅地蹲着,大多数相面犬都是威严地站着,而大多数文武犬都是半站半蹲,攻击。
雷州石狗不仅造型多样,精神各异,而且有丰富的装饰图案,如云雷纹、莲花花瓣纹、凤尾纹、风火纹等。
在石狗上雕刻云雷纹,是雷州先民对雷神和雷族文化崇拜的延续。刻有云雷纹的石狗分布很广,雷州半岛几乎所有的乡镇都有。
莲花是佛教中的圣物,所以佛坐在莲花宝座上。在雷州的石狗身上雕刻莲花花瓣,说明雷州先民认为石狗是不平凡的东西。他们清高洁身,不追求名利,致力于保护环境和人民,具有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凤鸟是楚文化艺术的中心主题,也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和龙、林、龟一起被称为“四灵”。雷州的石狗刻有凤尾纹,说明石狗也是灵物。雷州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国。可见雷州石沟也深受楚文化艺术的影响。
石狗四肢间刻有风火纹,显示石狗有神力,追逐怪兽,矫健迅捷,犹如哪吒踩风火轮,动作敏捷如神。
此外,有的石狗脚踏雷鼓,表示石狗的威风吓到了妖魔。石狗踩着铜钹和彩结,寓意石狗可以辟邪,保护安吉香。石狗口含绳纹,意为用绳作恶。石狗走过去踩铜钱图案,是给人赚钱的。还有脖子上刻叶子,踩渔网,甚至编头发的石狗,都给人丰富的联想。
石狗上雕刻着各种装饰图案,是雷州先民根据社会习俗的不同需要而制作的。目的是让石狗辟邪,拥有多功能神力。
遍布乡村的雷州石狗文化也辐射到周边地区。广西、海南、云南、东莞、广东、南海乃至东南亚、越南、新加坡等国也有石狗,但这些地方的石狗造型比较简单,雕刻手法写实,身材单薄,远不如雷州半岛的石狗造型丰富,形态多样,韵味十足。
狗常与人类联系在一起。他们或被描述为朋友般的忠诚,或被视为可恨的象征,也有孤独者自身的情况。大诗人郭沫若的《天狗》是一个具有强烈反叛精神和野性人格追求的形象;诗人海子独自问自己,离开了劳动和爱情的他,“这是我最后一个故乡的狗吗?”然而,唐代《颜渊说剑》诗中的“不要在街上试狗,留下来剁饺子”这句话,对狗是极不友好的。
前几天在湛江、雷州采访时,我看到狗已经远远超出了它与人类的一般关系: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的石狗,是人类文明在各个时代的表现。据湛江博物馆和雷州博物馆的同事介绍,雷州石狗是仅在雷州地区发现的石雕艺术。在湛江博物馆前的草坪上,记者看到了100多只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石狗。在雷州博物馆,其形式的多样性和生动性更令人惊讶。雷州自古就有崇狗的传统,甚至雷州名字的由来都与狗有关。狗在雷州人心目中的地位也经历了从“图腾”到“吉祥物”再到“保护神”的几个演变阶段。
据雷祖志介绍,雷州是古代南方蛮族的发祥地,“老瑶、童、侗、辽、黎”等少数民族杂居于此,其中瑶族将狗视为“图腾”。到了唐朝,因为发现了九耳狗,而诞生了嫘祖陈文玉。关于“雷州”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一个传说,就是在九耳狗发现的石蛋中诞生的雷祖之手透露出来的。灵犬发现了雷祖,守护着雷祖长大,因此被视为保护人类的神。雷敏用石头刻了一只狗的形象,放在村口、路边、巷子里、门口、水口、坟前,以辟邪,保护环境和百姓。
雷州地区的石狗抽象具象,有的像熊,有的像狮子;有站着的,蹲着的,仰望太阳的,在平湖掀起波澜的;有的粗犷狂野,有的温润如处子。各种拟人化的行为让人产生同情。这些石狗高2米多,重1000多斤,小的只有几厘米高。大部分石狗都是用当地的红砂岩做成的。经历了太多岁月的沧桑,很多已经风化侵蚀不完全,却依然古朴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