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成和言情小说里的有什么不同?
程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乡上营村西的一片苹果林中。但让人不解的是,墓地旁边有一块古老的石碑,上面却用四个大字写着“程知节之墓”。程墓石碑上为什么写着“程知节之墓”?这是他的笔迹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程是原名,是程成名后改的名字,大约在玄武门之变之后。这个名字是他最常用的名字,所以无论是在正史还是在墓志铭中,程都是以这个名字存在的。
而且,这块石碑原来并不是程的墓,而是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苹果园挡住了坟墓,所以这块石碑被用作标志。然而,在程墓的南面,原来有一块石碑,立在程下葬的地方,上面还写着“程知节之墓”四个大字。但因为时间的变迁和风雨的洗礼,早在民国时期就已残破,只剩下中间部分,由当时的礼泉县民俗教育馆收藏,新中国成立后由昭陵博物馆统一收藏。
程的墓是一个非常大的土堆,高约八米。从远处看,整体呈现圆锥形。虽然我在一片苹果园里,但坟头上只有一些稀疏的绿色植物,周围郁郁葱葱。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程的墓不同于一般的墓葬。它的封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用夯锤一层层垒起来的。也就是说,一层夯锤风干固化后,再进行下一层夯锤的砌筑。这种慢慢建起来的围挡很结实,不容易倒塌,也不利于植物生长。
在程的墓上,有两个看起来很像盗洞的洞。一个在左边,另一个在南边。左边的洞略小,南边的洞略大。其实这两个洞穴都不是盗洞。这些小洞穴是当地村民自己建造的,冬天用来储存食物和蔬菜。毕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都不高,更何况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比春种秋收冬储更重要的了。与小孔相比,大孔更平坦,深度约为5。其实,这是程墓的入口,是考古人员重新安葬后,经风雨冲刷留下的。
虽然这两个洞穴没有被盗,但程作为唐朝的开国将军,与昭陵葬在一起。刚开始的时候,墓的规格可想而知,墓中自然有很多陪葬品。所以几百年来,这里多次被盗墓贼光顾。在1986期间,考古学家对成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希望能找到一些有价值的文物。但可惜的是,随葬品所剩无几,只有几件残破不全。就在考古人员准备放弃的时候,他们发现了一块不完整的石头,经有关专家研究,被评为国家1级文物。这到底是什么石头,为什么文物级别这么高?
实际上,这块石头是程的墓志铭,长约78厘米,厚15厘米。上碑虽已残破遗失,下碑却保存完整,记载了程的生平事迹,为当时的宰相许所撰。篆书《唐古骠骑陆官途墓志铭》16字,以下为程主要生平事迹记录,2000余字。然而,这些记录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与电影和小说完全不同的程。发生了什么事?
无论是《隋唐演义》还是的《反唐》,程大多被塑造成一个草根英雄。人物也有着底层民众特有的土匪精神。我们可以理解为小说和影视作品在大都市有一些艺术加工。但这些不仅仅是艺术加工,而是颠覆了程的整个人生体验。
事实上,程是出生的特例。其曾祖父程行是北齐兖州司马;祖父程哲是北齐金州司马,父亲程露则更为显赫,是济州大正。后来,他被追授为颍州刺史,程是三国时期程昱的第十三代孙。程羽原本是东阿的土豪,后来成了曹操的谋士。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程都比不上基层的。其实仔细想想,在封建时期,程是很讲究搭配的,他既然有资格娶清河崔氏的女儿,他的家庭背景自然不可能太差。要知道,清河崔氏是三国时期崛起的关东名门望族,在当时的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如果程真的出身贫寒,那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当然,程作为的第四代官员,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在小说中,他喜欢把程描绘成一个勇敢而足智多谋的人,但真正的程是一个勇敢而足智多谋的人。就连唐太宗也这样评价程:“志存高远,精力旺盛,事业努力,宣传行军得力。”值得一提的是,程的武器并不是人们总认为更适合莽夫使用的开山斧,而是马房,一种类似长矛的武器。
由于程在家乡的威望很高,隋唐末年,他被李密吸引,投奔瓦岗军。后来,成在唐朝统一全国、玄武门之变中功勋卓著,成为凌烟阁二十四杰之一。在死后,成护送皇太子李治登基,并担任辅国将军。665年,程病逝,享年77岁。李治追授程将军古将军衔,命昭陵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