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李文华】通江李三简介
在北纬31度39分,东经106度59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中国西南部的通江县,在川、陕、楚、蜀的交界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她一直记录着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发展。这片肥沃而神奇的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涌现出了许多人才和英雄。唐为酉阳州刺史,保护我军李纪岩。张汤玄言有诗赞曰:“善之名不可少,重在显正之名,成悲之歌,显山河之誓。”赞美李纪岩的美德,造福人民。宋代有著名的抗元学者李荣禄,明代有御史项先,山东乡试主考官项玉轩。
清康、雍年间,我县兴隆乡有、李仲弼、李忠娥三子,被称为通江“李三家”。《四库全书》主编纪晓岚和李三在《雪鸿堂文集》的序言中评价“其人无知,有古代好官之风”,文笔“堪比苏三”。比较川东的“李三”和川中的“三蜀”。认为散文接近老苏家,诗中笔有东坡遗风。而钟繇律是清初这种文体的开端,影响深远。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古籍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舒大刚在台湾中央研究院“晚清四川典籍研究”会议上发言说:“康熙年间的李蕃、李仲弼、李钟娥同江父子,都是清正廉明的官员,他们的诗词名扬天下,影响了整个四川文坛。”
李蕃的名字叫西正,被命名为懒庙。顺治十四年举人,康熙九年被选为山东黄县(今龙口市)知府。在黄九宰,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他改革陋习,安置流民;他们所有人都被迫去服务和救济饥荒。为了维护社会正义,他解决案件,化解冤情;小心监狱。为了匡正社会风气,他教书移风易俗;义正言辞。为了后人,他编纂史籍,保存文献。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当地经济破败的景象很快得到扭转。他因其治理国家的美德、惩罚的谨慎和公正而赢得了人民的支持。上官很嫉妒他,因为他救难利民,一心为民,不谄媚不贪财。于是他试图设下圈套,编织受贿、包庇凶手的罪名。康熙十八年,被诬陷下狱,数万黄人为范求情。在济南监狱,成千上万的黄人跪在监狱门口营救。上官一看,反而把他们送到宛平监狱。黄人“含泪送千人”,“有十余人等”。"在花园门口哭泣,监狱里有贿赂."导致了清朝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黄敏哭狱”事件。减罪后流放山海关,两年后赦免。因为穷,华侨都住在芜湖。康熙二十三年归李,享年六十三岁。龚凡一生著述甚多,其中《薛洪堂文集》18卷,收入《四库全书》。《汤怡集》、《边秀里》、《黄之后记》、《经说》和《陈声论》等文章集可谓文学之精华,其诗作曾被《清诗话》等多部著作选登。纪晓岚称他“他的文笔也朴实无华;男方无知,所以文如其人?”百姓称赞他“清晰、谨慎、勤奋。”300多年过去了,今天,山东黄县的人们还在唱着“黄敏狱中哭”的故事。《四川日报》2065438年7月1日发表的《期待一个清官》一文中,李蕃是巴中市唯一的古代官员。终其一生,并未受委屈,但他依然自信从容,并在家乡种下了梅林,以表达他与梅的野心。龚凡死于康熙三十三年十月二十六日,享年七十岁。
兴隆梅苑
李仲弼,本名陆兰,康熙二十六年举人。耿介,慷慨。二十二岁“走离京师,敲锣打鼓”,为父报仇。康熙四十四年夏,广西平南县阶选。他在任时大力发展教育,推荐穷人。康熙四十六年,主张建平南义学堂,让读不起书的学生免费入学。四年后,四名贫困生考上举人,深得百姓爱戴。他还整顿礼乐,修复古迹。由于当地土匪抢劫严重,他多次独自前往土匪洞找到其头目屈某,劝其改过自新,只要不再当土匪,既往不咎。屈被李仲弼的仁义勇气所感动,解散了部将,做了良民,平定了长期存在的土匪问题。此举赢得了法院的赞赏。在位七年,升任刑部尚书,皇帝给承德郎丽娜做了个简介,给了父母同等官阶,给了麒麟一个御礼。李钟碧因为对李娜的侧面处理得很好,所以才华出众。被个别官员羡慕,又因其父被诬陷入狱,前车之鉴,故称之为疾报。回到家乡后,我帮助邻居,把50多亩私有土地分给穷人,并允许我耕种,不收一分钱租金。他游遍山川,去了福建,过了南京,下到杭州,拜访名士文人,游遍山川,写出了令人愉悦的诗篇。七十九岁的时候。李仲弼一生教诲父母,尊敬兄弟姐妹,疼爱子侄,乐善好施。在文学上,诸如《玲珑韵脚》、《好诗》、《墙上春色》、《梳头诗》、《程朗秋景》等诗词被后人传唱。他一生写诗千余首,薛诗集《燕喜堂》四卷被山东巡抚收入《四库全书总目》。
李钟娥,字学苑,号,康熙四十五年进士。四十二年,康熙在贵州任仁谕,五十一年参加考卷,五十六年任福建省知府。雍正元年,同年五月升为国子监。七月,升任右庶子掌坊兼国子监教习。九月,调至左王八掌坊,任国子监秀才。我曾多次参观陵墓,我已晋升一级。11月,广西乡试,任考官,授钟献博士。雍正第二年,他在太常寺求助于邵青。雍正四年,“年被迫窘,眼重,记性甚重,不堪劳作,多病而居故乡。”李钟娥在仁臣应试、福建学政、太常寺邵青任职期间,对清代的文教事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雍正初年,庶吉士因其出色的文采而被选中。所以偏远省份没有候选人。充分发挥人的才能。雍正二年,他大胆提出“振兴文教,储备人才,要由人来做。”每个省都应该有庶吉士,这样选馆的方法就完美了,就更有才了。“这个建议后来被雍正采纳,为国家广泛储备人才立下了汗马功劳。曾任《三朝实录》、《郁芳游记》、《国史》、《异韵诗》、《大一统志》的正式编辑,《盛京志》、《保宁府志》、《通江县志》的主编,著作颇丰。李钟娥尤擅赋法,为清初此体之始,影响深远。乾隆以后,亭台最重视法律,道光和试贴诗都是进退人才的工具。李重娥也爱好诗歌,受限于官职。虽然他赞扬了神圣的制度,但也有优雅的句子。他在福建任督抚时,由父亲刻制《薛文集》十八卷,由哥哥李仲弼刻制《薛文集燕喜堂》四卷,由自己刻制《薛文集《垂云亭》两卷,出版发行,后被山东巡抚收藏。晚年的李钟娥“双目失明,耳背”,“带病生活在农村”。他死于乾隆十四年,享年88岁。
官迹难觅,文章古今辉煌。通江“李三”是清初著名的四川文化人物。赢得了川东北“三杰一门”的美誉,“李三”文化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生活在三个多世纪前,作为生命个体,早已跌入历史长河。然而,他的思想和性格的独特火焰穿过了历史的尘埃,持续了很长时间,仍然作为路标,指示着人生的进步。
文字及图片均由李暴提供。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