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商业报刊发展的四个阶段对应的历史时期和年份是什么?
现代民营商业报刊的发展轨迹
中国近代民营报刊诞生于清末(65438+2009年70年代),兴盛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衰落于40年代末50年代初。它们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历史时期:
1.初始阶段(1873 ~ 1894)
中国早期的商业报刊,最早是由外来者在中国创办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人开始了艰难的民营商业报刊的探索与实践。《赵文新报》由艾晓梅于1873在汉口创办,是中国人办的第一份商业报纸。王韬于65438-0874年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是中国早期的一份官办商业报纸,出版时间长,影响大。从19的70年代到1894+0894的甲午战争,中国人办的民营报刊大约有20种。诞生于洋务运动的中国第一批民办报刊,具有明显的商业性质,且多为私人出资、合伙经营,属于民营民营报刊。这一时期民营商业报刊的出现,主要源于内部和外部两大因素。从外部因素看,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殖民者在中国的贸易活动导致了商报的产生。内部因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为民营商报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在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中国近代民营商业报刊于20世纪70年代(65438-2009)产生。
2.发展时期(1914 ~ 1921)
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暂时进入快速发展期,导致民国初年以广告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私营商业报刊迅速崛起。这一时期,民营商业报刊普遍重视经营和发行业务,进行技术创新和扩大再生产,规模有了很大发展。以《申报》为例,不仅增加了广告数量,还试图扩大外地读者的订阅,以提高《申报》在全国的影响力。此外,印刷机、刻字机等设备也全部更新。到1922,《申报》的发行量从石接手时的7000份增长到1912时的近5万份。新闻和其他商业报刊的发展也大致如此。借助有利的国际环境,上海民营商业报刊近年来发展迅速。在以京津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由于袁世凯独裁对新闻业的破坏,民营报业直到袁世凯去世1916才得以恢复和发展。1918《北京日报》、《晨报》相继在北京创刊,逐渐发展成为北方较有影响力的民营商业报纸。
3.繁荣期(1925 ~ 193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南北的民营商业报刊迎来了自身发展的繁荣期。这一时期,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各大城市空前发展,为私营商业报刊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广告和读者;另一方面,北伐战争的推进也为民营报纸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在上海,《申报》、《新闻》等老牌民营商业报纸已逐步完成向企业化经营的过渡,报业资本向集中、垄断方向发展出现了信托化的新趋势。与此同时,以《鲍静》的出版为标志,上海出现了小报热。在以京津为代表的北方,北伐消灭了封建军阀,宽松的政治环境催生了日后影响巨大的民营商报。新《大公报》和以《世界日报》为蓝本的“世界新闻部”就是在这个时期创办的。在暂时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下,这些报纸迅速发展成为民国时期的民营商业报纸。
4.衰亡期(1937 ~ 1949)
1937“七七事变”后,日军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从北到南侵略中国。《申报》、《大公报》等民营商业报纸在频繁的战乱中南迁,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此后,随着日军在占领区建立庞大的日本报业和汉奸报业,私营报业逐渐萎缩。1945八月抗战胜利后,民营商业报刊迎来了短暂的复苏,但低迷的经济和国内紧张的政局仍制约着其发展。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和全国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私营商业报刊或被接管,或因价格飞涨、经营无以为继而倒闭,在全国解放前夕大规模消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只有几十家私营商业报纸被允许继续出版。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不能适应新的政治和经济环境而自动停止出版,而另一些人则通过公私合作成为国有报纸。至此,在中国大陆存在了70多年的私营商业报刊走到了尽头。
现代民营商业报刊的生存状态
在近代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复杂的政治结构和内忧外患的经济环境使得民营报纸的生存和发展尤为艰难,其70多年的成长历程呈现出特定历史时期特有的状态和规律。
首先,大部分都不好意思,容易死,发行量小。现代民营商业报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活得难,死得容易。除了《申报》、《大公报》等少数报刊,大多数民营商业报刊的寿命只有几十期。这主要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落后有关,很多报刊经济窘迫,于是滥用政治关系,获取补贴。所以在复杂动荡的中国,政局一变,这些报刊就倒闭了。此外,民营商业报刊的发行量并不大,除了几大商业报纸外,大部分民营商业报刊的发行量只有一千份左右,这与报刊靠广告和补贴勉强维持,内容不高有很大关系。大多数报刊的尴尬和少数大报对商业利润的追逐,是现代民营商业报刊在经济生活中的写照。
其次,民营商业报刊在言论上表现出摇摆、软弱、进步的特点。一方面,国难中诞生的民营商报经营者大多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民营报纸的营利目的也要求他们监督时事、批评政府以树立声誉,因此他们的言论往往表现出进步性;另一方面,近代中国历届政府的专制统治使得想要生存的民营商业报刊不得不小心翼翼,表现出一定的弱势。就连以言论著称的《大公报》,也只能“在不危及本报生存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批评政府。”言论的反复无常、进步与软弱并存,是其生存状态的写照。
由于政治体制和经济基础的变化,在内忧外患中诞生的民营商业报刊伴随着政治动荡发展壮大,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然而,作为中国大陆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民营商业报刊为丰富现代大众传播形式、推动中国报业发展、促进中国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