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于谦的故事?

于谦(1398 . 05 13─1457 . 02 16),字挺毅,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桐乡)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和他在一起最出名的是《土木堡之变》七岁的时候,一个和尚惊讶于他的长相,说:“这就是将来拯救世界的宰相。”永乐19年(1421),于谦考中进士。

宣德初年(1426),于谦任御史。玄德五年升任兵部右侍郎,任山西、河南巡抚,整顿军备。正统十三年(1448),任兵部左侍郎。次年秋,明京军主力在土木堡之战中大败,明英宗被俘,蒙古瓦拉军攻下都城(今北京)。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于谦反对迁都,主张抗战,升任兵部尚书,率军击败瓦拉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战后,他首创团营兵制,加强边防,任命名将守卫。他主张以战促和,多次击退瓦拉军的进攻,并迫使其首领先释放英宗回朝。景泰八年(1457),正月中旬,英宗夺门夺回皇位。22日,于谦被诬陷杀害。后来,我报了仇,把它们交给了一位老师,并改变了对苏素的忠诚。还有就是余的《苏中纪》。

于谦出巡江西,为数百名被冤枉的犯人报仇。他到陕西的官学去骚扰百姓,发诏书逮捕百姓。皇帝知道于谦能够肩负重任。当时他正准备加各部右侍郎为省直巡抚,于是亲笔写下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升任兵部右侍郎兼河南、山西巡抚。于谦上任后,轻骑绕过所辖区域,拜访长辈,考察当时所有应该设置或革新的东西,当即提出。一年几次,如果有轻微的水灾或旱灾,立即报告。

正统年间,宦官王镇专权跋扈,收受贿赂肆无忌惮。数百名官员争相献金奉承。朝会期间,去见王镇的,必须给一百两银子;若能献上一千两银子,只能酒菜招待,醉回家。而且于谦每次去北京玩都没带什么礼物。有人劝他:“你不会送金银财宝,就不能带点土特产吗?”于谦潇洒地一笑,摇了摇袖子,道:“只有清风。”我还特意写了《进京》这首诗来表明我的志向:

手帕、蘑菇和线香对人民有害。

风吹袖上青天,免得说短话!

“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颜路的意思是小巷,意思是避免被人说闲话。这首诗写出来后,远近传诵,一时成为佳话。于谦如此失礼,自然引起了宦官王镇的极度不满。

正统六年,于谦写道:“今河南、山西各存粮百万。请各都道府县每年三月上报缺粮贫困户,将粮食发给他们。先是大米,再是小米,再是大米。秋收后归还政府,老弱病残者免还。州县官员任期届满后要提拔的时候,如果储备粮达不到指标,是不允许离职的。并命令监管官员进行定期检查。”圣旨应当照此执行。在河南的黄河附近,由于水位上涨,河岸经常消失。于谦下令加厚防护堤,方圆数里设亭。亭长,负责督促修堤。他还下令种树,挖井,因此榆树排列在道路两旁,路上没有口渴的行人。大同一个人远离边塞,巡山西的人很难去。请设置另一个建议管理。卫戍司令私自开垦的田地全部收归官寨,以资助边防经费。他的威望传遍了全国,太行山的小偷们或逃或躲。在位九年,升任左侍郎,领二品官俸禄。

起初,杨士奇、杨蓉、杨普主持朝政,都非常重视于谦。于谦请的东西早上写,晚上批,都是“三阳”赞助的。然而,于谦每次谈国事,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不禁大失所望。此时,“三阳”已亡,宦官王镇掌权。恰好有一个帝国的名字和于谦相似,他曾经和王镇发生过矛盾。于谦入朝,推荐王来和孙代替自己参政。总政使李希迎合王镇的指示,弹劾了因久未升迁而心生不满的于谦,擅自选人顶替。把他放到司法部门判死刑,关三个月。后来,王镇知道自己犯了错误,放他出来,被贬到大理寺的邵青。山西和河南的官员和人民拜倒在宫殿前,写信,要求数千人留任。周和晋的诸侯也这么说,于是又任命于谦为太守。当时有20多万山东、陕西的难民到河南讨饭。于谦要求救济河南和怀庆储存的玉米。他还要求布政年富安抚这些人,给他们田地、牛和种子,由李老监督管理。他在位19年。他的父母去世后,他被送回处理丧事,他很快就走上了原来的岗位。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北京,任兵部左侍郎。次年秋,他也先大举入侵,王镇亲自拥立皇帝。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但都不听。邝埜跟随皇帝管理军队,让于谦掌管兵部。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时,京城一片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王监国,命群臣商议攻守之策。助手徐坤说,占星术已经发生了变化,都城应该迁到南京。于谦厉声道:“主张南迁者,应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