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的栽培历史是怎样的?
《诗经》是枣栽培的最早历史记载。《诗经》中有“八月剥枣,十月得米”的诗句这里是周朝的开国之地,现在的陕西彬县。据《宾县志》记载,当地的枣树产地在周代称为“枣林川”和“枣林坪”,可见枣树在当时已有一定的栽培面积。在(公元300年)也有记载:“文王时,枝弱枣美,禁采,种于园中。”从其反映的栽培面积和广泛利用来看,说明枣栽培的中心区域与周代活动的中心区域是一致的,说明陕西和山西是枣栽培最早的地区。从现在枣树的生长情况来看,陕西的米脂、绥德、清涧,山西的交城、五台也都生长着已经诞生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枣树。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枣的栽培面积和规模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战国策》记载:“苏秦说,燕曰:‘北有枣栗之益。虽然人民不能耕种它们,但枣和栗子足够养活人民。《后汉书》云:“秦饥应称侯:‘五园之枣栗,请送之。说明枣已经成为当时重要的粮食作物。汉代以后,枣的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枣树遍布黄河中下游和辽东,并延伸到长江流域。考古学家先后在山东、江苏、广东、四川、甘肃、湖南、湖北、新疆等地的古墓中发掘出枣石和干枣的遗迹,表明汉代枣的栽培区域遍布中国南北。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非常重视枣品种的选育,不断选育出许多优良品种。最早记载枣品种的是《尔雅》,记载11枣品种。其中在《齐书》中记载了42个品种,元代刘观《大枣铺》中记载了72个品种,郝《广铺》中记载了87个品种。
中国古代在枣树繁殖、种植、枣园管理、采收干燥、加工贮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在古代,枣树的繁殖主要靠分蘖。《广群芳谱》中记载“分株,择味好者,留作种,待叶始长,大株旁二三尺高者,移植之”。关于枣的移栽期,《齐书·姚敏》提出“枣生叶宜动”,认为“枣硬,故生迟,植者早...都是晚生。”主张枣树不宜过早栽,宜晚栽。在种植密度上,《齐书·姚敏》提出:“三步一树,欲行而平”(古代三步约为现在的5米)。古代文献中也有促进坐果的措施,如“防斧斑驳椎”和疏花技术“用棍子打其枝,抖落野花”。今天的一些栽培技术是在这些古老技术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