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神的原名很长。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灶神,原姓张,住顺义张格庄”,老北京民歌,认为灶神是北京人。其实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传说。民俗学学者高纬说:“灶神本来就是人造的神,本来就没有名字和产地。只是后来各地都有所牺牲,很多故事才慢慢附上。灶神也有性别、姓名、籍贯等这些人类特征。”

灶神起源,古代火神崇拜。

在传统习俗中,小年最重要的仪式是祭灶。祭灶的传统已有3000年左右,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礼记》。现代学者认为祭祀炉的起源比文字记载更早,因为早在洞穴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对火的崇拜。

灶神的记载最早见于《礼记》,成书于2000多年前。据《礼记》记载,周朝设“七祭”,祭祀灶神等七种神。

灶神崇拜和火神原始崇拜是两面。起初,灶神有两种物化方式。一种是以火神为灶神,另一种是颜地论和祝融论,两者往往并存。《淮南子》记载“炎帝生火,死为灶”,但在同一本书里,也记载了“祝融、吴回为高辛家之火,死为火神,拜于灶中”。后一种说法继承了郭玉的说法,“丽芙是高辛家的火,它充满了光彩,早晨和到处都是光明,所以是这样。

另一种方式是以造物主为神。比如黄帝说《物必原》说:“黄帝烹而死为灶神。”

不管是神还是鬼,灶神能说好坏吗?

除了诸神,关于灶神的身份还有很多不同的描述。最典型的就是灶神不是神,是鬼。比如《庄子》中,桓公问“有鬼吗”,庄子说“沈有鞋,灶有馍馍”,意思是“水底泥里有鬼叫鞋,灶里有鬼叫馍馍”。有学者考证“纪”为颛顼之子“”。

关于厨鬼的说法很多,比如史记?《小吴集纪》记载“小叔夜宿王府与厨鬼”。唐宋诗人也用厨鬼之说。比如唐代陆龟蒙的《祭厨解》中说“厨鬼用时赞人功过,人在天之上”,宋代王安石的《示蒋公辅厨遗》中说“刀枪匕首初不想清人,厨鬼如何还怒?”

王安石的诗里,有很多关于厨鬼的笑话。其实灶神在天上控制烟火、说善恶的功能早已在民间出现和流传。在《论语》中,王讽刺了孔子。为什么有人说“拍马屁不如拍厨房”?王是保家卫国的大臣,“奥”是“房间的西南角”,是供奉荣誉的位置,经常供奉给神。于是王问为什么“县官不如现管”?宋代的朱解释说:“与其依附君主,不如依附权臣”。

孔子的回答是:“没有,谁得罪了天,你跟谁求情都没用。”。换句话说,孔子不认为灶神可以决定人的命运。

灶神退化,身份逐渐变化。

在经学义理发达的汉代,关于灶神的身份问题曾有过激烈的讨论。根据学者郑玄的说法,所有祭祀灶户的人都是小神。这些小神“观其过而斥之”,只做小事,报其过。炎帝、黄帝、祝融都是对人有贡献的大神。“以灶径为基准祭祀他们,向大众之神低头,是不礼貌的。”在狭小的厨房密室里祭祀大神,太生涩了。所以,他认为祭灶时,其实是“先做饭”和“祭老婆婆”,也就是最先掌管饮食的老婆婆。“祭灶”不是希望灶神多说好话,而是“先报厨艺之德”。唐代的孔也认为“老婆婆的祭祀也是给老婆婆的礼物”。这个祭祀是先做饭,不是祭祀火神。"

从此,灶神的身份逐渐平民化,这也是各地都有灶神传说的原因。

关于灶神的名字和出生地,中国古代有很多说法,比如“宋无极说”,“史记”说灶神的名字是宋无极。《三国志》中有更详细的记载。有的人生了孩子,“掉进了厨房”。方士关璐说“是一个叫宋无忌的妖怪把孩子带进了厨房”。

再比如苏的《荆楚年谱》,写于南北朝。“灶王爷姓苏,老婆姓王。”

张的说法出自《酉阳杂记》,其中记载灶神姓张,又名隗,字郭,貌若美人。因为让妻子失望,他钻进了厨房,羞于见人。

祭祀时间,古今南北不同。

随着灶神身份的变化,祭祀的时间也有所不同。秦汉时期的主流观点是灶神是火神,所以夏天要祭灶。《礼记》中记载“夏梦之月(四月),其帝颜地,其神祝融,其祭炉,祭师。”

汉代以后,出现了腊月祭灶的习俗,即腊八。此外,还有在正月和五月祭灶等其他习俗。比如“五月早晨,用猪头祭灶,使人医千遍。现在是正月初四,白鸡是礼炉,适合养蚕。五月丑,灶拜。”

至少在宋代以前,祭灶的时间是固定在每年的腊月二十四。正如宋代范成大在《祭灶词》中所说,“腊月二十四这一古老传说,使灶主向天言志”。

所以腊月二十四才是真正送灶的日子。今天,中国南方的大多数地方仍然在腊月二十四提供炉子。

那么,为什么腊月二十三在北方比较常见呢?这和清代的宫廷祭祀有关。从清朝中后期开始,皇帝在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仪式,同时也提前一天摆放祭祀炉。这种风气逐渐蔓延到民间,影响到北方的风俗,北方大部分人也提前一天祭灶。

灶神,有专属神庙吗?

灶神是灶火之神,住在家家户户的厨房餐桌上。所以灶神本身没有固定的寺庙,也很少有公共的礼拜场所。

民间的灶王爷庙和灶王爷庙都和大川的产业有关,民俗学家高伟说,“大部分灶王爷都是以家族为单位祭祀的,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祭祀。灶王爷、灶王爷、灶王爷之类的,多是在与灶火、饮食有关的行业祭祀,比如厨师行业,会举行公祭。”

在传统时代,北京有许多厨房大王庙,其中最大的位于东花市街以北,它被称为“督造君庙”。清代“督造君庙建立于花市,明代重修,建有两碑。门外有两只铁狮子。豆枣君庙每年八月初一至八月初三开放三天,腊月二十三也开放一天。

如今“督造君庙”早已不在,改建成民国时期的小学,沿用至今,也就是今天的回民实验小学。

另外,在西直门附近,古代有一座枣君庙。早君庙原名早君庙,后改名早君庙。对于改名的原因,众说纷纭。据记载,民国以前,注册名称为早君庙,“灶”即“灶”,但“灶”与“皂”形似,后用“”字。

如今,早君庙只剩下几座古迹。

“早君庙”如今已不存在,仅有几处遗迹,位于大钟寺派出所院内。在第二年来临之前,新京报记者走访了早君庙,发现几块碑还在,有的砌在一堵墙里,只露出一面,另一块碑还在院子里。碑文已经不清楚了。

近年来,传说中的灶王发源地之一的顺义张镇张格庄每年都会举办灶王文化节,这也是京城唯一一个与灶王相关的公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