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华佗与曹冲佛教的故事》写的是什么?
陈寅恪在《寒柳堂集》中的文章《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说:“陈诚佐写《三国志》,他写得很仔细。裴重视之,颇采小说故事以补之,失传原书以得之,为后人所论。其实三国里经常有佛教故事,掺杂着利益。特殊标志模糊不清,不容易发现是外国进口商。”
陈所指的是曹冲唤大象的故事和华佗剖腹的故事,这两个故事从古代流传到现代,分别见于的《邓艾传二十》和《华佗传二十》。这两样东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有名。现代的孩子在小学的语文课上看过曹冲的形象,而所有的中学生都是在历史课上知道华佗这位神奇的医生。通过详细的考证和分析,陈寅恪认为曹冲说大象出自佛经,“传于中土,故附于苍树之事,以见其智。”在周一良的《魏晋南北朝史笔记》中,有一篇《以舟为象》,其中提到:“陈寅恪先生……论证以舟为象是天竺故事,传至中国,故附为苍树之事。傅朗也出生在一个大量传入佛经的时代。他离三国和陈寿的历史并不远,这还是足以证明陈老师所说的。”
至于华佗,陈认为他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人物,他是不可信的。但是,断肠断肠,也就那么几天的事,而且因为学术进化史的原因,在当时很难做到这一点。是神话,似有可疑。”接下来,陈从华佗名字的读音分析入手,引用佛经中记载的奇功来证明华佗故事与佛教传说的关系。最后,陈寅恪总结说:“总之,《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两部,都有佛教故事,其间也有过杂糅...《傅三国志》本书是佛教传入中国不久的事,若印度神话传播之广,对社会影响之深,我愿以此扩展我的渊博学识。”
然而,陈寅恪对华佗的分析,在学术界似乎并未达成共识。与陈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之一的在《读史札记(修订版)》第548条“术”中专门研究华佗的神奇技艺,并作了大量考证,认为“自古有绝技,无绝学”,且均未涉及神话传说和外来文化。陈的理论很难发音。
陈寅恪的这篇文章发表在1930年6月的《清华学报》上。此前,鲁迅在《中国小说简史·六朝鬼神之书(上)》第五章中说:“自魏晋以来,天竺故事逐渐被翻译和阐释,也流传于世界各地。学者们喜欢它的独特之处,有意无意地使用它,所以它被简化为国有。比如阿津学者荀适写的《鬼鬼物语》,至今还重要的是要记住道家的人进了笼子。从陈寅恪和鲁迅的判断来看,汉末魏晋是佛教文化与中土文化相互融合的关键时期。佛教通过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通过佛教文化扩张。这期间肯定有很多互相融合互相借鉴的例子,曹冲里的华佗可能是较早的两个例子。唐永通《魏晋玄学:言意之辨》说:“佛教于汉中叶传入中国。佛教开始兴盛,关于灵界。”“魏晋玄学的发展是中国学术自然演进的结果。佛教不仅是它的助力,而且它进入中国也是基于中国文化扩大影响的理念。总的来说,国外学者刚来的时候,理论还是比较灰暗的,本地人只能做比较。流行了很久,意思也略明了,所以会逐渐越来越流行。这是两种文化接触的常见案例,佛教首次来华也是如此。"
佛教故事不仅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与西方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钱钟书《七件集》中的历史故事、宗教寓言和小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中提到的故事,在佛经和希罗多德的《史记》(译作历史)中同时有记载。考虑到释迦牟尼和希罗多德生活的时代非常接近,而《圣经》讲述的是佛陀和他的弟子的故事,因此很难判断这个故事的原始来源。钱钟书说:“佛经和古希腊历史形成了这种写法,很耐玩。也许有人指出或考证。(希罗多德讲的故事见《历史》第二卷第121章,商务印书馆,第1959页,第1版,第一卷,第161-5页。)钱的最后一句话可能含有一点暗示,好像是有所指,或者是我太紧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