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的历史编纂体例是
按时间顺序排列相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照年、月、日的顺序记录历史事件。因为它以时间为经度,以历史事件为纬度,所以更容易反映同一时期各种历史事件的联系。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法起源于中国。比如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据说是孔子在鲁史家基础上编纂的《春秋》。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原名《左春秋》。据说是春秋末期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资同治鉴》是中国第一部通志,也是中国通志的代表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编辑,时间为周威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
补充:中国史书按时间顺序记载的体裁起源于春秋时期。有大量的编年体史书,如《春秋》、《左传》、《子同治简》等。其优点是便于考察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避免叙述重复。它的缺点是编年史是按年月分类的,很难把每个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集中起来,按年月记录下来。
历史的传记风格(先有皇帝的编年史,后有有影响力的人物的传记)
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人物传记为纲,以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史书编纂体例。传记类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重点,是文字和笔记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形式上看,传记体是传记体、世家、传记、年谱、表格的综合体。传记体基本上是一种编年体。各方面代表人物传记。记录是关于法律法规和自然社会的历史。表格是用来表达复杂的社交情况和很多无法一一列举的人。优秀的传记类历史书将这些体裁结合在一起,在一部历史书里形成一个互补的整体。它混合了各种流派和自己的特殊规格。中国最早的传记史书,也是中国最好的传记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撰的《史记》。《史记》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止于作者生活的汉武帝初年。历时三千年,共有130篇文章,书名分别为《纪》、《表》、《蜀》、《时嘉》、《传记》。纪以历代帝王为中心,表是大事年表、秘书礼仪、官制、经济制度。邻国的史实中,家族和传记占了100篇。为了完成这部巨著,司马迁花了20多年的时间走遍全国各地,考察名胜古迹的民俗风情,并为此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史记》的古代史料尤为珍贵,许多记载成为现代人研究古代历史的珍贵文献。《史记》的历史分析和评价也是比较客观的,具有一定的普及性和科学性。比如古史家很少肯定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进步作用,用“世家”这种体裁来传播。《史记》既是一部不朽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擅长以线描的方式刻画人物,鲁迅甚至称之为“史家的绝唱”。《离骚》无韵,只有汉武帝写,所以汉代补之人甚多。其中,班固的《汉书》最受后人推崇。这是西汉229年历史的年表。《汉书》成书以来,主要以纪、表、志、传的形式出现。根据《史记》的体例,它们是以传记体的方式编纂的。二十四史还附有记录和表格作为附录。朝鲜和日本的一些历史书也是用传记体写的。但传记式也有其弊端,即“同一件事看几篇,主客分不清”,将历史事件分作传记,导致矛盾反复。到了南宋才出现。
乡村风格
以国家为单位,单独叙述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民族史籍,又称国志。这是一篇关于一些国家的历史散文。它始于周穆王西部,止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包含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个国家的历史。它的原始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所作。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也被保存下来。《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了一批书籍,得到33条,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汉、宋、魏、中山等12项国策,定名为战国政策。
综合历史
连贯描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叫通史,与断代史正好相反。比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以称为通史,因为他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史实。还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著名的通史。“通史”可以理解为一部穿越史,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世界从最早的文明到现在的历史。既然叫通史,首先要求叙述内容广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课题(军事、文化、艺术)不深入涉及,但必须全部涉及。其次,它要求历史发展脉络或贯穿其中的线索在叙事中得到体现。给人一个整体的认识。所以,做不到第一点就不配称为通史,而做第二点就更难了,这需要作者的天赋、积累和理论素养。在这第二点上,平庸和经典的区别是显著的。市面上很多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都是平庸之作,虽然罗列了各种事件和话题。
断代史
其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分12章8表,10编年史,70部传记,* * * 100篇,80万字。作为编年史,从汉代开始。除了史记,都是断代史。以上六种风格是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的。其实,同一部史书,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同时划分为不同的风格。比如《三国志》,既是传记史书,也是国家史书,更是断代史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