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的英雄故事

秋瑾,一位以流血反抗清王朝、推动辛亥革命的女英雄,是中国近代史上值得铭记和学习的著名女英雄。她的精神感人,她的名声永存!

秋瑾于10月8日(1875 165438+农历十一)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的一个官宦家庭。她的祖父邱嘉禾和父亲邱寿杜南都是清朝的官员。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秋瑾拒绝撤退,临危不惧,在祖籍浙江省绍兴市玄亭口英勇就义。今天,秋瑾烈士纪念碑在她的牺牲中巍然屹立。她居住的和畅堂,解放后被人民政府辟为秋瑾故居。在杭州西湖的西冷桥上,秋瑾烈士墓建在著名民族英雄岳飞的墓前。孙中山先生为秋瑾题词:“女中豪杰”。周恩来总理在她去世前题词:“不忘鉴湖侠女遗志,为粤东女儿争光。”。

在富足和欢乐中度过童年

秋瑾的原名是秋,小名是。后来,她自称“鉴湖女侠”。

秋瑾出生在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由于清朝的腐败和卖国活动,中国几亿人民陷入了苦难的深渊,人民水深火热,国家日益衰落。因为秋瑾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清朝的官员,她在富裕的生活和欢乐中度过了童年。在秋瑾的一生中,童年是唯一无忧无虑、轻松愉快的时期。

秋瑾有四个兄弟姐妹。哥哥是邱,字吸引成就。妹妹叫邱闰(后改名明成),字佩聊。弟弟叫邱宗祥(后改名为章宗)。

秋瑾稍大一点就进了家塾,学了《三字经》、《百家姓》、《奇观诗》等。,但她爱读的是诗词、明清小说和笔记传说。在阅读《闲书》中,她看到了《孔子说诗》之外的新鲜世界。她特别崇拜古今英雄,很小的时候就写了一首诗:“谁说美女不会被加冕?”“不要重男轻女,只有这样你才相信英雄有女人。”这是她为晚明的两位女英雄秦良玉和沈所作的《芷铭》诗中的两句话。她从小就不仅崇拜英雄,而且立志成为英雄。

秋瑾从小就很聪明,写的诗念念不忘,让爷爷和爸爸都很惊讶。祖父邱家和当时在福建厦门、漳州做官。每次下课回来,他都看到秋瑾小小年纪,手里拿着杜甫、辛弃疾、李清照的诗词,有时候,秋瑾也拿着自己的诗词给爷爷看。爷爷坐在太师椅上,捻着长长的胡须,欣赏着孙女的歌声,脸上挂着甜甜的笑容。父亲邱寿南也为女儿感到惋惜,说:“如果阿津是个男人,就不怕考不上。”

秋瑾虽是女子,但从小豪迈,喜欢武术。邱家和爷爷60岁(1890年8月)回乡,从福建回到浙江绍兴。当时秋瑾15岁。还在福建的时候,秋瑾就听母亲说,她舅舅和表姐都精通武术。回到绍兴后,她天天缠着妈妈去舅舅家。秋瑾最后到了浙江萧山他叔叔家,跟他叔叔和表哥学刀剑和棍棒。女孩子学武术不容易,因为秋瑾和其他女人一样,从小就被脚缠住。她每次练武,裹脚布上都是血,疼痛难忍。但一想到木兰为父从军的故事,她就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从不抱怨。刚学骑马的时候,求胜心切的秋瑾一不小心腿夹住了马肚子。当马向前纵身一跃时,秋瑾从马上摔了下来,向前滚去。虽然疼痛难忍,但倔强的秋瑾怕叔叔不让她再骑,咬紧牙关说“一点都不疼”。回家后,秋瑾每天闻鸡起舞,在山野之间挥剑骑马。后来在革命活动中,她真的把自己的本事派上了用场。

秋瑾的童年是在富足的生活和欢乐中度过的,但有一件事却让她终生痛恨和无奈,那就是缠足。是旧的伦理和习俗伤害了她。她也深刻认识到女性应该觉醒,向旧的封建礼教宣战,在社会革命中争取女性的彻底解放。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最大的痛苦再次降临到她身上,命运再次向她挑战,但她依然是胜利者。

在黑暗的栅栏中痛苦的挣扎

秋瑾是一个慷慨、热情、有抱负的女人。然而,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下,封建礼教和传统习俗使她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896年5月17日,秋瑾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给了王子芳这个没有野心的花花公子。

1894年,秋瑾20岁的时候,她的父亲邱寿南被调到湖南湘潭担任利津局(税务局)总经理。湘潭有个叫王的人。他是当地一位富有的商人,拥有一家当铺、一家钱庄和一家茶叶店。秋瑾的父亲与王相识,后来到湘潭,来往频繁,成了永不回头的朋友。一天,邱守南的好朋友李润生来到邱家,笑得合不拢嘴。原来,他是受王辅臣之托,为儿子王子芳向秋瑾求婚的。汪子芳比秋瑾小四岁,就读于岳麓书院。“生得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名声很好,深得父母宠爱。”秋瑾的父母对这门亲事很满意,认为两家门户平等,就把秋瑾嫁给了王晓芳。秋瑾不认识王子芳,也不想嫁给他。秋瑾曾问:“我为什么要嫁给他?”。但当时男女婚姻完全靠“父母之命,媒体之言”,秋瑾不得不做。

秋瑾的丈夫王自芳读过书,但他没有野心。他只知道吃喝玩乐,随波逐流。而婆婆也很固执,脾气暴躁,对秋瑾要求很高。结婚后,秋瑾每天早晚两次去给婆婆请安,严格遵守家规。一不小心,婆婆就会当面指责她。

秋瑾是一个慷慨而有野心的女儿,却无奈嫁给了一个有钱又平庸无能的丈夫。就像幸福的洪流被婚姻的堤坝锁进了一潭死水,又像幸福的小鸟被困在笼子里,天天唉声叹气。秋瑾曾在给大哥的一封信中说:“我觉得姐姐是世界上最悲惨最痛苦的人……”,“姐姐要是弄个好夫妻,互相学习,这七八年就不能好好学习了吗?如果没有今天这样的名声,一定要出人头地,以为我和父母兄弟生活在一起,我却没有因此受益,反而无时无刻不在为此担忧。”秋瑾也借《精卫世家》主角黄菊蕊之口表达了对婚姻的不满:“曾有一财主,赚了几百万,家财万贯,金银财宝。公子今年十六岁了,长相还是比得上别人的。听说我家大小姐多有才华,特意请了魏大人君之来当媒人。大小姐也很苦恼。她曾经向母亲抱怨。因为老婆有钱,不在乎女儿的身体。她说她必须自己照顾自己,她的父母仍然负责。有没有害怕照顾好自己?循古之礼,岂是闻所未闻?”这位年轻的女士一生都在生气,但她一直都不开心。

秋瑾每天在王家彷徨焦躁,像一只困兽。

1899年1898年政变后,王子芳花一万两银子捐了一个掌管户部的北京官员,于是全家迁居北京。王子芳整天忙着迎客、拜谒,极力奉承。他还结交了几个贝子和贝勒,他们经常喝醉,甚至彻夜不归。秋瑾和老公越来越疏远。一天晚上,王子芳让秋瑾准备酒席,自己却出去吃酒。秋瑾很生气,也很苦恼,就带着仆人去戏院看戏。第一次女扮男装,回家的时候,王子芳居然伸手打了秋瑾。她愤然离家,住进了泰顺客栈。事实上,自到了北京,秋瑾就想冲出家庭的牢笼,在反封建、兴国方面做出一番事业。说起来容易:“人生在世,当大夫济贫,为自己的志向奋斗。你愿意做一个微不足道的人吗?”

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1901年9月7日,西太后逃往Xi安。不久,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署了《辛丑条约》。中国的社会更黑暗,更殖民。秋瑾早就读过陈天华等人的文章,陈天华的《革命军》、《回头》和《警世钟》都对秋瑾的思想有很大影响。“反封建,推翻清朝统治”,秋瑾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人生必须走这条路。

到北京后,秋瑾还结识了几位进步女性。此外,她还经常聚精会神地看报读书,这大大拓宽了她的思想境界。秋瑾深受吴志英的影响,与她结拜为姐妹,并嫁给了金兰。吴志英是一个正直爱国的女人。她的丈夫廉泉曾参与“在公交车上写作”,后来在上海开了“明凯书店”。吴志英非常支持秋瑾解决妇女问题的活动,为进步妇女组织了一次“谈话会”,并经常聚在一起谈论世界事务。秋瑾还认识了一位日本女性——服部哲·范子,她是史静大学日语教师服部哲博士的妻子。秋瑾从服部哲夫人那里学到了很多关于日本的知识。她也决定去日本留学,探索人生之路,探索报国之策。她相信只有留学才能冲破牢笼,帮助自己,施展抱负,拯救祖国。

秋瑾终于冲破封建家庭的藩篱,从苦战走向反封建的革命道路。秋瑾毅然脱下女儿的戏服以示决心,确立了作为男人的志向。后来,服部哲夫人在《回忆秋瑾女士》中写道:“很意外,出现在我面前的这位朋友是男是女:苗条的身材微微前倾,浓密的黑发散乱,穿着西式男装。蓝帽戴歪了,遮住半个耳朵;穿了一件很不合身的普通男式西装,袖子太长了...裤腿下露出棕色皮鞋,胸前系着一条绿色领带。他的脸是蓝色的,眼睛是白色的,鼻子很高,嘴唇很薄。身材苗条,好帅的男人。”女主角的风格跃然纸上。

决心推翻封建制度

野心勃勃、爱国反清的秋瑾,在封建藩篱中挣扎了八年,终于走向了广阔的天地,成为了一个不屈不挠的女英雄。

1904年2月,秋瑾赴日留学前夕,几位闺蜜在北京城南陶然亭为她送行。秋瑾不禁忆起往事,抚弄今朝,深受感动。他写了这样一首诗,“梁山伯携手,千里云渡。”。1904年3月,秋瑾和好友服部哲夫人去了上海,回到绍兴告别母亲,毅然登船。临行前,她去照相馆拍了一张西装男的照片,成为历史纪念。1904年6月28日,秋瑾和夫人服部哲在上海登上“独立”号轮船,7月2日抵达日本神户,4日乘火车抵达东京,开始了她的留学生涯,彻底走上了反清爱国的革命道路。

在东京,秋瑾目睹了日本明治维新后繁荣的资本主义景象,心中燃起了对祖国的无限希望。先是投身于中国留学生会设立的日语研习班学习日语,第二年又到青山实用女校青果女子师范学校学习。为了专心学习,她把女儿放在朋友家,后来忍痛割爱,让丫环把孩子送回国。她看着自己心爱的小女儿,牵着陌生人的手,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内心澎湃。毫不留恋的放弃,坚决果断的追求,开始了她革命和奉献的人生旅程。

秋瑾在日本留学才两年。她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千方百计积极参加各种在华留学生活动,尽力帮助一些有困难的在华留学生,开始了爱国反清的革命活动。

一到日本,秋瑾就利用一切机会参加中国留学生的活动。无论浙协还是湘协的活动,她从不缺席。她不仅参加,还在台上慷慨陈词。她滔滔不绝,热情真诚,令听者感动落泪。没过多久,秋瑾就成了留学界的名人。她与浙江的鲁迅、陶,湖南的宋、王世泽,广东的何香凝、冯子有等革命家和知名人士交往甚多。以口才著称的秋瑾一到东京就参加了“演讲练习会”。她认真地和大家讨论演讲的技巧和主题,把演讲作为宣传革命、宣传革命、鼓吹反清的武器。

在日本留学期间,秋瑾还积极参加了反封建、反清的革命活动。1904中秋节,秋瑾参与创办白话报,正式出版。这是一份通俗白话的报纸,主要面向国内公众。其宗旨是倡导思想解放和爱国反清。秋瑾署名“建湖女子秋瑾”;,发表多篇文章。

秋瑾认为,爱国反清必须联系群众,与爱国人士交朋友。她一到东京,就积极参加各种社团组织的活动,成为一名积极分子。当时一个在日本留学的女学生组织了一个“* * *爱心社”,但是人数不多,活动也少。秋瑾明确提出“抵抗清廷,收复中原”的口号,将“* * *爱社”改组为“实行* * *爱社”,是中国最早由妇女成立的组织。就是在这个时候,秋瑾把秋闺瑾改成了秋瑾。1904 10 10月下旬,秋瑾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乘车来到横滨,参加一个以“推翻清朝,恢复中国”为宗旨的“黑社会”,秋瑾被封为“白迷”(军师)。“三合会”是一个秘密的反清团体。入会要举行秘密复杂的仪式,要把头放在钢刀上宣誓,要跳进火盆里喝鸡血酒,成员说话走路都要有暗号。1905年初,秋瑾结束了日语学习,因为钱快用完了,决定回国筹学费。在告别亲人陈毅时,他碰巧遇到了反清革命组织光复会的创始人之一陶。秋瑾听说过陶早,陶也听说秋瑾是女留学生中有名的绍兴人。见面时谈得很投机,秋瑾要求参加光复会。陶一开始不同意,说,你拿刀跳舞,在女人家拿枪,不合适。秋瑾一听,立刻拔出腰间的日本刀,醉醺醺地手舞足蹈。在场的人都称赞秋瑾是“鉴湖女”。陶后来不仅把秋瑾介绍给了光复会,还介绍了中国光复会的两位领导人蔡元培和徐锡麟。后来秋瑾回绍兴进行反清革命活动,主要依靠光复会等地方秘密社团。1905年春,秋瑾回国筹学费,在上海遇到蔡元培,回绍兴找徐锡麟。由于陶的介绍,徐锡麟亲自主持了秋瑾加入光复会的仪式。仪式非常隆重和秘密,刺血宣誓:“收复汉室,还我国,使我国成功,功成身退。”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正式成立。后半月,秋瑾经冯子友介绍入团,在黄兴寓所庄严宣誓:“秋瑾,浙江会稽县人,当日宣誓:驱逐大路,恢复中华,建立中华民国,地权平等,尽忠报国,受诸般惩罚,如重庆。秋瑾真正走上了从爱国到反清的民主革命道路。第二位入团的浙江学生秋瑾当选为团员,浙江团团员。

1905 65438+2月25日,秋瑾在国外留学两年后回到了苦难的祖国。

鲜血溅在亭子上,使它名垂千古。

秋瑾带着为国捐躯的决心回到了中国。

秋瑾留学日本末期,日本政府应清政府要求,颁布了《禁止留日学生条例》。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内忧外患。得知孙中山和其他革命家以及在中国学习的学生正在宣传革命,令人非常震惊。其多次要求日本政府驱逐在日日本留学生,8000名在华留学生随即举行示威抗议,并组织敢死队与日本政府谈判。秋瑾担任敢死队队长,坚持回国。1905 65438+2月25日,秋瑾登上从横滨开往上海的“长江”号轮船,毅然返回上海。她充满激情,视死如归,决心要做。她在一首诗中写道:“干坤打十万个头也要省点力气。”回国后,秋瑾还在给留在日本的朋友王世泽的信中说:“你的志向是忍辱以求学问,而我不会忍辱使祖国蒙羞;.....等我回国,我要尽力筹划,好光复旧事,与你在中原相见。”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成功,但如果我活着,我一天也不会休息。"她还认为当时没有一个女人投身于拯救祖国是女人的耻辱,说"我从拳击手开始就忽略了自己的人生,就是死而无果,爱着不后悔的东西。“很明显,秋瑾已经下定决心投身革命。

1906开头,秋瑾穿着紫白色条纹和服,腰间别着一把短刀。当她走进家门时,她的弟弟章宗没有认出她来,她的母亲看着女儿平安归来喜出望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回到绍兴后,在徐锡麟和陶的介绍下,秋瑾先在女子学校教体育,1906年3月,又到县南浔镇浔溪女子学校教日语、卫生等课。

秋瑾在浔溪女校只教了两个月,却交了三个知心朋友。当秋瑾给学生们讲外面的世界和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道理时,大家兴高采烈地围着秋老师,只有一个叫的学生独自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秋瑾得知吴敏原来是童养媳,二话没说,拿了钱就去为她赎身。后来,吴敏一直跟着秋瑾;秋瑾去世后,她毅然改名为吴,带着秋瑾交给她的秘密文件离开绍兴参加革命。秋瑾还和浔西女子学校的院长许以及秋瑾的学生妹妹许云华成了朋友。在秋瑾的最后两年,徐家姐妹给了她很多温暖和安慰。有一次,秋瑾病重,由许氏姐妹日夜照顾。秋瑾在《谢绪姐姐病时送尘给小舒》一诗中写道:“一个朋友胜过一个兄弟,许多姐妹更深情。”“许和等朋友每次来都劝药要加热,加餐时还经常给我勺子。”许、、等友人在秋瑾牺牲后,冒着生命危险,在杭州西湖的西冷桥上为秋瑾建墓。

秋瑾关心学生,宣传妇女解放和革命思想。她深受师生爱戴,却遭到当地死忠势力的仇视和攻击。于是,她毅然辞职,离开了浔溪女校。

为了更好地宣传反清爱国革命思想,唤起民众的觉醒,尤其是女性的觉醒,秋瑾到上海创办了《中国妇女报》。经过努力,中国妇女报第一期于6月1907+10月14出版。但由于资金困难,中国妇女报被迫于3月4日停刊,1907。

为了办好《中国妇女报》,秋瑾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想尽一切办法筹集资金。她曾经亲自跑来跑去筹集资金,在《中外日报》上刊登了一则股票广告,打算筹集1万元,但只有四五个人成为股东。她的好朋友许捐了1500元。无奈之下,秋瑾想了一个办法,从湖南湘潭婆家骗钱。当时,秋瑾的丈夫汪子芳在北京。父亲看到秋瑾回来,以为她已经回心转意了。为了儿子的第二次创业,也为了王家的面子,他给了邱一大笔钱,但最终他的刊物还是失败了。

1906年2月的一天晚上,躲在朋友家的秋瑾突然被人拜访。来人是一位素未谋面的革命家王金发。他带来了徐锡麟的亲笔信,提出* * *要策划武装反清起义。秋瑾非常高兴。他立即为客人备酒,会见朋友,彻夜长谈,一致认为武装反清运动的时机已到。王金发奉徐锡麟之命,邀请秋瑾主持绍兴大通体操学校,负责浙江团员的领导工作。徐锡麟赴安徽开创革命局面,两省合作,在南京取得进展。

秋瑾很快回到绍兴,以大同体操学校为依托,去联系浙江各地的社员,准备武装起义的工作。就在秋瑾积极筹划起义,一切准备就绪之际,传来徐锡麟在安徽行刺安徽巡抚恩明失败,被杀的消息。

1907年7月10日,秋瑾从报纸上得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杀。她手里拿着一份报纸,泪流满面,预感到自己也将为国捐躯。有人劝她暂时到外地避难,并联系上海租界让她定居,但她拒绝了。她不吃不说话,于是写了一首绝望的诗,诗中有这样一句:“伤害同胞的梦还在隐隐,谁来抱为祖国悲伤的陈箓。”“虽死犹生,我将牺牲我的责任;那就是,这种告别……”。

留日时,在一次同乡会上,秋瑾少年胡道南宣称不赞成革命,反对男女平权。秋瑾气得当面骂他“死人”。正是被秋瑾称为“死人”的胡道南,从大同派的学生口中得知秋将于19年7月发动起义。他通知了杭州知府桂馥,桂馥连夜向杭州浙江巡抚张增阳汇报。11年7月,张增阳从杭州派出300多名清兵到绍兴抓捕秋瑾。12,一个学生给秋瑾发消息,让她避难。秋瑾很淡定地说:“只有满清奴隶能把我绑在断头台上,革命才能成功,革命至少可以提前五年。她组织大家把大同学校的枪支弹药藏起来,然后命令学生们散开。

13年7月的一天凌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突然来到大同学校门前,环顾四周,没有人才小心翼翼地走进院子。原来是王金发,一个伪装的革命者。他特地来告诉秋瑾,清兵已经过了钱塘江,催她赶快离开绍兴。秋瑾只说:“我不下地狱,谁下?”王金发无可奈何,把手枪留给了秋瑾,含泪与秋瑾告别。

秋瑾死了,决心投身反清爱国,唤起民众。秋瑾被捕后,她写的最后一句话是:“秋雨秋风愁人”。审问她时,她只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对革命活动只字不提。最后,她说:“革命的事不用多问了。想杀就杀!”

歌唱中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还在山坡上吃草,但是放牛的人不知道去哪里了……”这首名为《二时辰唱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多年,优美的旋律和感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住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里。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向了这个安静的村庄。1942 10 10月25日,第二小学在山坡上放牛,遇到一个要“扫荡”村子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老二却把鬼子引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当魔鬼发现自己被骗后,他用刺刀捅了第二个男孩的胸口...

王二小死后,当地军民把他葬在村子后面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刊登了他的英雄事迹。词人中的词人房兵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感动,很快就写出了这首流传了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入小学课本,第二小学成为千千成千上万孩子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少年儿童中引起强烈反响。

银幕上的抗日英雄——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和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正在家中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在日军的刺刀下英勇牺牲,钟亮也被敌人俘虏。为了给奶奶报仇,救出钟叔叔,嘎子历尽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了一名小侦察兵...电影《二等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八路军的成长故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电影,通过丰富的细节和对儿童独特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本片获1980中国第二届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后来,列兵张嘎的故事被改编成电视剧。

送鸡毛信的抗日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知名电影。影片的主角是12岁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放羊的时候放哨,发现敌人,给村民发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给八路军送一封关于攻打敌人炮塔的“鸡毛信”。在放羊的掩护下,海娃把信带在身边。却在路上遇到了敌人...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观众尤其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拍摄于20世纪50年代的黑白电影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两个奖项。1955年获得英国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一等奖,是新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儿童故事片。

小说中的抗日英雄——玉来

在鲁花村,有一个叫玉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和阅读。一天,村里的李大爷急匆匆地跑进玉来家,把水缸挪开,跳进了水缸下面的洞里。雨水把水箱移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时,魔鬼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而不亡》中描写的一个场景。

余来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东儿童的一个缩影,包括小说家华冠本人。华冠从小就和村里的孩子一起站岗,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爬树?听着,抓住敌人。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转战南北多年。他参军后,童年的情景时常浮现在他的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为主角的小说《雨来而不亡》,发表在《山西-查济日报》上,受到读者的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主管语文教材的编辑专程找到华冠,告诉他,他的小说改名为《雨给小英雄》,入选了语文教材。从此,小英雄余来成了全国孩子心目中整整一个时代的英雄。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同盟

抗日儿童同盟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广大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但在广大的抗日根据地,各地都成立了抗日儿童团体,把儿童纳入组织的照顾之下。毛泽东和朱德写了许多题词来鼓励少年团员。

少年团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生产,同时还负责“宣传抗日”、“探敌情捉汉奸”、“站岗送信”等任务。

百团大战中,王佳宇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给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交通要道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建立不仅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希望,而且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抗日英雄海娃的故事。海娃是个牛郎,是一个儿童团的团长。他负责通知村民。每当魔鬼进山,他会迅速击倒树和稻草人。村民们看到了,会立刻行动,不给鬼子留饭吃。有一天,父亲交给他一封鸡毛信,要他交给八路军的张连长。海娃想了想,选择了安全的方式出发。没想到迎面碰上魔鬼就这么走了。海娃担心鸡毛信会被魔鬼发现。他灵机一动,用布把鸡毛信绑在羊屁股上,然后继续前行。鬼子抓住他,问他是不是小八路。海娃说:“什么,我不懂!”,妖怪没办法,就跟海娃走了。晚上鬼子有被子,海娃只有稻草没东西吃。太可惜了!海娃趁魔鬼睡着了跑了,第二天又被抓了回来。他又跑了一次,又被抓了回来...

海娃一路带着日本人精明的斗志英勇作战。最后,他用自己熟悉的地形摆脱了小鬼子:小鬼子先把海娃抓走,跟他们走了。起初敌人进入埋伏圈,踩了几颗地雷,使得鬼子士气大乱。这时,海娃有了主意。提出一条路线,自己带路。就在这时,他们从鬼子手中逃脱,把他们带进了伏击圈。鬼子们措手不及。海娃在逃亡的时候被射中了手,但还是有惊无险地把鸡毛信送给了张连长。

张连长接到鸡毛信后立即命令一个排长带领民军攻打鬼子的老家,鬼子最后无一幸免。但是我没有看到猫眼。最后,战士们发现猫眼躲在炮火轰炸的废墟下,用桌子挡住尸体,但还是被勇敢的人民子弟兵发现了。这一次,魔鬼总部被终结,猫眼在龙门村被活捉,张家村再也不用被抢被烧了。

海娃就是这样一个临危不惧的小八路军,所以他用敏锐的头脑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