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大同街祠堂巷是什么来历?
纵观徐州历史和现存的地名,发现很多街巷都是为了纪念先贤而命名的,具有历史意义。上世纪初,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何去何从?“帝国主义”和“* * *和”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张勋修复的活动中心在徐州。“祠堂巷”的名称及其变迁,反映了这种斗争的轨迹:所谓“祠堂”,是清朝老人、“辫帅”张勋修建的祠堂(故位于今鼓楼小学一带),巷名由此而来。从1913到1917,张勋率领辫子军占领徐州,集结全国反动势力,上演了一出宣彤复辟的丑剧。现在,祠堂没了,张勋这个历史小丑,早就被人们鄙视了。这条巷已改名为“复兴巷”,两个字的变化表明了人民对历史命运的选择。有几个街道名称与这一历史事件有关。北伐战争结束后,为纪念在抵抗张勋复辟中英勇牺牲的烈士王绍华、崔道平,社会各界隆重悼念,将原县府街改名为“华少街”(王绍华是同盟会成员,曾任通山县府代民政科长),将斗姆宫改建为王绍华烈士纪念馆(故地址为现华少街小学);将郁秀巷(又名公洽街)改名为道平路(崔道平是同盟会成员,参加过辛亥革命时期的抗宁战役及随后的反袁世凯战争,1917年奉命刺杀张勋,因泄密壮烈牺牲)。道平路现已改为建国西路,但路桥仍保留为道平桥。为纪念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陈,曾因街的谐音而改名为街。“中央大街”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时期著名教育家梁中书,改名为“贰负大街”,沿用至今。其实更有意义的是尊重历史,采用“中央”的名称,倡导献身教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