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皇帝是谁?
正史上写的同治死于天花,但据野史记载,同治是在宫外嫖娼时死于梅毒。在晚清皇帝中,同治的死因一直是历史学家和普通百姓都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同治皇帝死于19岁,据官方记载,死于天花。但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同治皇帝因为隐姓埋名逛妓院,死于梅毒。同治死于梅毒的说法通过野史、小说、电影等流行载体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似乎家喻户晓,成了普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在历史研究者中,有人持死于梅毒的观点,但更多的研究者认为这个谜团应该根据可靠的档案史料来解开。他们通过对清宫档案史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同治确实死于天花而非梅毒。双方各执一词,同治的死因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人们怀疑同治皇帝死于梅毒也是有原因的。第一,从常识上讲,在当时的情况下,虽然没有找到有效的药物可以治愈天花,但即使是普通人也不会死于天花,所以人们把天花称为“天花之乐”,更不用说身边都是才华横溢的医师的天帝了。他怎么会这么容易就死了?另外,在没有医学专业知识的普通人看来,天花和梅毒的症状有些相似,自然会怀疑梅毒是同治的病,而不是天花。就连在清廷亲自侍奉慈禧太后的女官德龄也怀疑同治死于天花:“因为同治的身体一直很强壮,天花绝不是绝症。只要合法治疗,调养得当,治愈的可能性很大。最多只会把同志这样的美少年变成麻脸。”其次,从同治皇帝平时的行为习惯怀疑他可能感染了梅毒。据《大清外史》记载,同治皇帝在选皇后时,与其生母西太后发生了分歧。西太后喜欢侍郎冯秀漂亮却轻浮的女儿,但同治皇帝和慈安太后却看上了清朝唯一的“蒙古状元”崇启的女儿阿鲁特。虽然长相普通,但是端庄,一看就知道是个贤惠的人。同治皇帝不顾母亲反对,选阿鲁特为皇后,冯只给了一个回族公主。慈禧太后对此一直耿耿于怀,甚至没有给予崇启家族“皇亲”的特殊待遇。婚后,同治与皇后“结婚”,更激起慈禧太后的不快。慈禧千方百计离间两位皇帝的关系,派宦官阻止皇帝和皇后相见,强迫同治亲近惠妃。同治皇帝有一妻四妾(除了惠妃,还有于飞、唐妃、荀妃),但他们不是左右逢源,无法独立,所以根本不亲近任何人,所以常年独居,在清宫工作。干青宫的同治皇帝很难一个人睡觉,所以他经常伪装成普通人出宫。据说有几个人在井里亲眼见过同治皇帝的下落。后来宫里传来消息,同治皇帝得了很严重的痘病。在此基础上,人们有理由怀疑,皇帝可能是出行时光顾了前门外八大胡同的妓院,因此染上了梅毒。现在很多涉及这段历史的文学作品都采用了类似的表述。在同治死因的研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两篇结论相反的文章。一篇是当时同治皇帝的御医李德立的后人李真写的文章《同治死于什么病》(以下简称文立)。他根据父母传下来的口口相传和其他材料,确定同治皇帝真的死于梅毒。另一本是由人民大学档案学院研究员刘更生、中医博士张大钧撰写的《从历史档案出版谈同治皇帝之死》(以下简称刘文)。通过分析代代相传的同治皇帝档案,可以肯定记载的症状是天花而不是梅毒。文立说,他的曾祖父是同治的主治医师李德利。李德利生前将同治死于梅毒的秘密告诉了作者的祖父。祖父又把这个秘密传给了作者。他爷爷说:他曾祖父被送到养心堂号脉的时候,就知道是梅毒。为慎重起见,他预约了著名外科医生张本仁,一致确认是杨梅疮。我想,如果载淳的生母慈禧以医术高明和喜怒无常著称,如果她被指控侮辱九五荣誉,她会被杀。不报病情,又怕责任重,真的是两难。到头来难免受罚。右院庄守和商量后,你觉得反正是不治之症。况且这是自古以来少有的帝王绝症,很难告诉世人。还不如装傻。既然宫里说天子得了水痘,就按天花治吧。好在皇室臣子对皇帝微服私访视而不见,何必去揭发,去要求。不过,要脉诊药方的时候要格外谨慎,因为每一个脉案都要经过两位皇后的阅诊,有时还要经过六爷龚和钦差太傅翁同龢的斟酌,最后登记入档。这是一项重大责任。如果用药物治疗梅毒,并不矛盾,所以只能用芦根、玄参、金银花、桔梗配制的“秦怡清解饮”和“益肾杜青饮”。当然,即使不用“猛药”治疗梅毒,只用上面列举的“温药”调理,同治皇帝也不会死。据作者爷爷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同治的病有所好转。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意外,直接导致了同治皇帝的突然死亡:“十二月初四下午,阿鲁特来到东暖阁看病。当时,载淳是有意识的,当她看到王后的眉头紧锁,满脸泪水时,她问为什么。这时有个监视太监向西太后报告,皇上和娘娘亭在窃窃私语。慈禧急忙跑到东暖阁,脱下花盆底的高跟鞋,悄悄站在帘子后面偷听,示意安静。此时皇后浑然不觉,痛哭流涕,苦于母亲的难处。皇帝也有感觉,劝她暂时忍耐一下。她病愈后,总会有春风得意的一天。.....没想到慈禧听说这里是禁忌刺人的地方,勃然大怒。她马上把帘子推进帘子里,抓住皇后的头发使劲拖。一大把头发连同头皮一起被拉了下来,她又用手猛捶了一下。突然,女王浑身是血,太可怕了。慈禧还叫太监传杖,打皇后。同治吓坏了,突然晕倒,从床上摔在地上,病情加重,从此昏迷不醒。我紧急把曾祖父送到柜子前问诊,可是他牙关紧咬,什么药也吃不下。第二天晚上他就死了。”文立的这一说法与清代的一些野史是一致的。但刘文认为,这种说法不参考档案史料很难得出结论。位于故宫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研究人员曾对清宫档案中发现的《万岁爷治天花药书》(以下简称《药书》)进行分析,认为同治皇帝患的是天花,而不是梅毒。斯蒂芬·刘根据这份药物清单,邀请了中医专家来澄清这个谜团。刘文认为,天花和梅毒的症状明显不同,药品目录中描述的症状是天花而不是梅毒。原因如下:第一,在发病初期,患天花的人非常焦虑,通常伴有发热和脉搏加快,而患梅毒的人则不焦虑,没有发热症状。但《医书》中记载,患者在同治发病之初,出现高热7天,如“脉率浮细,为风疫所致,殷琦不足,以致发热头晕,胸闷烦闷,腿酸,皮疹,有时气阻昏厥”,“咽干疼痛,胸满恶心,头晕身热”。其次,从药单中的记录可以看出,同治患有头痛、腰酸、畏寒等全身性天花症状。,而梅毒患者则没有这些全身性的明显症状。从表面上看,他们可能看起来像一个健康的人。再次,从天花疹的分布和转化可以看出同治皇帝患过天花。从分布来看,痘疹一般发生在额头、发际线、脸颊、手腕,逐渐向手臂、躯干、下肢延伸,多见于身体暴露部位,呈离心分布,与药品清单记载的症状一致;根据皮疹形态的转化规律,天花患者一般在发病的前两天出现斑疹,数小时后斑疹迅速变成圆形丘疹。患者发作后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减轻,胸闷、恶心呕吐现象减少,大便通畅,食欲逐渐打开。又过了两三天,丘疹开始灌浆,变成了疤痕疹。皮疹中间凹陷成脐状,周围有红晕。天花第八、九天,疱疹变成坏疽。又过了两三天,脓包渐渐干了,结痂了。发病后两到四周左右,痂开始脱落,天花的过程基本结束。药基书上的记载正好符合上述症状和皮疹的转化过程。而梅毒的发病期比天花长,梅毒的斑疹大如蚕豆,圆形或略不规则状,不是天花疱疹的脐状。那么,天花为什么会导致同治皇帝的死亡呢?那是因为同治在天花后期不幸皮肤感染。“发热头晕都退了,但湿毒乘虚而聚,腰红肿,脓泡,腿痛筋挛,头臂膝肿肿。”这种复杂的皮肤感染越来越严重,使病人逐渐失去抵抗力。最后,皮肤感染发展到“坏疽性口炎”(俗称“走马牙骨骺”)的地步,通常发生在全身疾病的末期,很可能导致全身衰竭而猝死。上述论点可以说是历史和医学的完美结合。但有点遗憾的是,刘闻并没有提供有力的证据排除这份药单是御医等人为了掩盖同治皇帝的真实症状而故意伪造的可能,影响了“同治皇帝死于天花”这一结论的权威性。看来,同治皇帝的死因之谜还有待后人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