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考制度是哪个时代改革的?
1977年夏天,刚回来的邓小平同志召集知识分子集思广益,做出了恢复高考的历史性决定。现在,那个不平凡的夏天已经过去30年了。此后,高考和高考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从传统考试到现代教育测量的考试技术变革
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传统高考命题方式和考试方式的弊端,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考试研究学者在现代教育测量理论的指导下,吸收标准化考试的理论和经验,提出了高考改革。
1985,广东省率先进行高考标准化改革。那一年试点了英语和数学的标准化考试。到1988,本次改革实验扩大到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五个科目,英语扩大到全国17个省(自治区),涉及1万考生。经过点对点的改革实践,1989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实行标准化考试。
高考标准化全过程包括:命题标准化、考试管理标准化、试卷评卷标准化、分数解读和使用标准化。这一改革增强了高考命题的科学性和可控性,减少了考试失误。
在高考走向标准化考试的过程中,我国首次进行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的研究,高考各科逐步确立了认知领域的考试等级目标,并对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深入探讨,为高考命题从知识观向能力观的转变奠定了理论基础。
标准化考试的实施,实现了对命题过程中各项指标的预测和把握,并在考试结束后进行统计分析。由于考试笔记中对各种指标有相应的解释和说明,广大中学教师逐渐熟悉了表征试卷和试题质量的指标,对科学掌握考试方法、评价和改进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高考标准化改革还包括对各类题型功能和试题比重的实证研究,规范和稳定试卷形式,将光学符号阅读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引入高考阅卷,使客观题快速准确评分,主观题评分误差得到有效控制,更好地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