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仓颉寺。(说明文字)600字
仓颉,仓颉人,姓侯岗,是黄帝的历史学家,汉字的创始人,被誉为“造字圣人”。如今,南乐县西北梁村乡吴村有仓颉岭、仓颉寺、书店。历史学家认为仓颉出生在斯里兰卡,并葬在那里。据《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的造字史家,被誉为“造字圣人”。历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该与仓颉有关。在那个时代,制作历法需要文字,制作甲骨文也需要文字。因此,仓颉应该来自颛顼部落。他生在斯里兰卡,葬在斯里兰卡。为了弘扬汉字文化,“仓颉与汉字文明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6月110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罗、、等10名著名专家教授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相关新闻媒体出席会议。会议听取了河南省南乐县关于仓颉岭寺保护和汉字文明研究的汇报,观看了仓颉岭寺历史和现状的视频资料。随后专家们就仓颉岭寺的建设、保护、开发和利用进行了讨论。根据对相关历史文献的研究,专家认为仓颉部落居住在河南省南乐县。虽然“结绳、描符、象形字”不是一个人编成汉字的,但认定仓颉是历史上最早的汉字文明大师,是符合史料记载和逻辑推理的。2.仓颉岭寺仓颉岭寺位于南乐县城西北25里,梁村乡吴村以北。据专家考证,仓颉苗岭古文化遗址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遗址发掘于1999年。根据地层堆积和出土遗物分析,遗址最下层为仰韶文化,其次为龙山文化,上层为商周时期的堆积,以龙山文化为主,堆积厚,持续时间长,遗存最丰富。据史料记载,仓颉寺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建在古城翼城,当时称“仓颉寺”。最大的一座建于明朝天启年间。解放后,仓颉寺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但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经过近几年的修复,仓颉岭寺又充满了生机。
苍陵寝的入口在“石黄林”这本书的中间,在苍陵神道的正南方。陵墓前,有一对翁仲石像,东、西相对而立。雕刻线条流畅,细腻,自然,是在明朝隆庆时期雕刻的。仓颉陵现在是一个青砖环绕的土堆,高约5米,直径为10米。零陵西南有一口“老宅井”,零陵北有一个“造书台”,台上有一座名为“苍亭”的古亭。仓庙南端,有朝天门。在它的前面,有一个三路牌匾。中间是康熙十年南乐县令方所著的《石殿》。左右各有一名工匠,一书《文宗》,一书《子祖》,由孔子后裔曲阜龚升南乐县孔成尚义题写。朝天门内,有两块大石碑,挺拔。东侧石碑上刻有“三教始祖”,西侧石碑上刻有“诸圣之宗”。碑阴记载了立碑的过程和苍灵灵寺的兴衰。这两座纪念碑是在次年朝廷要人下令修建建仓寺后竖立起来的。苍庙由一个大殿和一个礼拜殿组成。大雄宝殿坐北朝南,是Ku殿的顶端。它建于明朝第七年。它被命名为“老少皆宜的一个人的大厅”,因为在大厅的屋檐下有一个巨大的牌匾。是供奉苍大师的地方。在大厅的中间,有一个神龛,里面有一尊金像。两侧有宋代寇准题写的日月对联,日文对联为“盘古斯文”朝拜殿盖着棚子。它建于明朝第四年八月。礼拜殿前檐的两根方柱支撑着,雕刻精美。它是古代石雕艺术中的杰作,东、西柱正面刻有对联,背面和内外侧分别刻有“二龙戏珠”、“二龙戏莲”和花卉图案。石柱上的图案和文字都是高浮雕雕刻的,这在全国各地的历史遗迹中是很难见到的。在仓庙的北端,有一座藏式家楼,两层阁楼式建筑,绿琉璃瓦顶,红墙,坐落在平台上。楼前檐下有一个木匠写着“臧家楼”,是著名军阀孙殿英题写的。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任大明镇使,为艺术起见,写此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