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灾难史

▲▲▲▲▲▲▲▲▲▲▲▲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

1,马斯谷烟雾事件1930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在这个狭窄的山谷里有许多工厂,如炼油厂、金属厂和玻璃厂。65438+2月1至5日,山谷上空出现强逆温层,使13大烟囱排放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在近地大气中积累,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其中心脏病和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这是本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3

夏天,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这个城市的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淡蓝色的烟雾,让城市里的大部分市民羡慕不已,头疼不已。后来,人们把这种污染称为光化学烟雾。洛杉矶在1955和1970发生过两次光化学烟雾事件。在前者中,400多人死于五官中毒和呼吸衰竭,而在后者中,该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3.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1948 10 10月26日凌晨,空气中弥漫着雾气,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放的有害气体无法扩散出去。全市14000人中,有6000人出现眼痛、咽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等症状。17人死亡。

4.伦敦雾霾事件1952

自1952以来,伦敦发生了12次重大雾霾事件,罪魁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烟雾迫使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人行走困难,烟雾事件导致呼吸道疾病急剧增加。1952 65438+二月那段时间,五天死了4000多人,两个月死了8000多人。

5.水俣病事件1953 1956。

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排入海湾后被一些生物转化为甲基汞。这些汞富集在海水、沉积物和鱼类中,它们通过食物链中毒。那时候最先生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的猫发疯抽搐,跳海自杀。没几年,连猫都在水俣消失了。1956出现了和猫症状相似的患者。因为一开始原因不清楚,所以以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患者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6.骨痛事件1955 1972

镉是人体不需要的元素。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开采和冶炼过程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重金属“镉”。长期喝这样的河水,吃用含镉河水灌溉生产的大米的人,会得“骨痛病”患者骨骼严重变形,疼痛剧烈,体长缩短,骨骼变脆。

7.日本米糠油事件1968。

首先,数十万只鸡在食用有毒饲料后死亡。人们没有深究毒药的来源,然后北九州有13000多人受害。这些鸡和人因食用含有多氯联苯的米糠油而患病。患者开始出现眼睑浮肿,手心出汗,全身长红色丘疹。然后肝功能下降,肌肉酸痛,咳嗽。此事一度让整个西日本陷入恐慌。

9.切尔诺贝利核事故1986

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基辅郊区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因管理不善和操作失误,在4号反应堆爆炸中起火,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西欧国家和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检测到了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质。31人死亡,237人受辐射重伤。而且,20年内,可能会有3万人患上癌症。基辅和基辅的中小学生全部撤离到海边,核电站周围的农作物全部被掩埋,2000万吨粮食损失,距离电站7公里以内的树木全部枯死。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10公里内不能进行农耕和放牧,100公里内不能产奶...这次核污染和飞尘也给周边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核污染。

10.莱茵河被剧毒物质污染1986。

165438+10月1日,瑞士巴塞尔Sandoz化工厂仓库起火,近30吨剧毒硫化物、磷化物和含汞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下游150km范围内,60多万条鱼中毒,河岸两侧井水500km范围内不能饮用,河边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毒物沉积在河底,将使莱茵河“消亡”20年。

▲▲▲▲▲▲▲▲▲▲▲▲▲▲▲▲▲▲▲▲▲▲▲▲▲▲▲▲▲▲▲▲▲▲▲▲▲▲▲▲▲▲▲▲▲▲▲▲▲▲▲▲▲▲▲▲▲▲▲▲▲▲▲▲▲▲▲▲▲▲▲▲▲▲▲▲▲▲▲▲▲▲▲▲▲▲▲▲▲▲▲▲▲▲▲▲▲▲▲▲▲▲▲▲▲▲▲▲▲▲▲▲▲▲▲▲▲▲▲▲▲▲▲▲▲▲▲▲▲▲▲▲▲▲▲▲▲▲▲▲▲▲▲▲▲▲▲▲▲▲▲▲▲▲▲▲▲▲▲▲▲▲▲▲▲▲▲▲▲▲▲▲▲▲▲▲▲▲

一.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的定义

在洁净的大气中,微量气体的成分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大气的一定范围内,微量物质已经出现,其数量和持续时间可能对人、动物、植物、物品、材料产生不良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有害水平,甚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发展的条件时,危害人或物的现象称为大气污染。空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快速发展,在消耗大量能源的同时,大量废气和烟尘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质量,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和工业区。所谓干燥洁净的空气,是指去除了水蒸气和杂质的自然状态下的空气(由混合气体、水蒸气和杂质组成),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占78.09%;氧气,占20.94%;氩气,占0.93%;含量小于0.1%的其他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和氪)。

空气污染物的分类

大气污染物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常造成公害,主要来自燃料燃烧和大型工矿企业。

颗粒物:指大气中的液态和固态物质,也称尘埃。

氧化硫:是硫氧化物的总称,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一氧化硫等。

碳的氧化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是氮氧化物的总称,包括一氧化二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氮等。

碳氢化合物:由碳和氢形成的化合物,如甲烷、乙烷和其他碳氢化合物气体。

其他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含氟气体、含氯气体等。

空气污染的危害

空气污染对气候有很大的影响。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会对局部和全球气候,特别是对全球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从长远来看,这种影响会非常严重。

一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成分,燃烧后会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完全燃烧,也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是由于燃料燃烧,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甚至可能导致“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温度上升。第二,臭氧层被破坏。

空气被污染后,由于污染物的来源、性质、持续时间不同,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异,以及人们年龄、健康状况的差异,对人体的危害也不尽相同。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侵入人体造成危害:

(1)通过直接呼吸进入人体;

(2)附着于食物或溶于水,使其随饮食侵入人体;

(3)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进入人体。其中,通过呼吸侵入人体是主要途径,危害也最大。

空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

大气保护

很多环境问题是跨国的,甚至是全球性的,比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空气污染,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决。人们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意识到氟氯烃可能对环境有害,并开始寻找替代品。到1980年代中期,臭氧层破坏的证据越来越明显,要求采取联合行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1987年,多国代表齐聚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该协议是世界上处理环境污染的开创性国际协议,旨在控制氟氯烃和其他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消费,保护地球的“外衣”,保护人类自身。

经修订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是一项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根据该条例,工业国家必须立即减少氟氯烃和其他受限制物质的排放,并在2000年前完全停止使用这些物质。发展中国家可以在1996之前继续有限度地增加这些物质的消费,之后要逐步减少。到2010,他们必须完全停止使用这些有害物质。除了时间上的让步,这份协议还包含了两项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一是建立临时多边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采用替代氟氯烃的技术;另一个是技术转让条款,要求签约国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条件”转让最好的技术。

中国加入了修订后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制定了履行国际义务的国家行动计划,包括建立臭氧层保护组织管理机构,制定相关行业管理规范,积极开展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研究,安排企业替代技术改造配套资金等。

第二,酸雨

有人认为酸雨是一种无声的危机,是有史以来袭击我们的最严重的环境威胁,是看不见的敌人。这不是危言耸听。

随着工业化和能源消耗的增加,酸的排放量也在增加。它们进入空气,经过一系列的作用后形成酸雨。

人们已经控制了酸的排放,但仍然有酸雨。大气尘埃可能是酸雨的另一个原因。

酸排放

水汽的凝结是由于自由大气中0.1 ~ 10微米范围内凝结核的存在,然后通过碰撞、聚结等过程进一步增长,形成云和雨滴。在云中,云滴相互碰撞或与气溶胶粒子碰撞,同时吸收大气中的气体污染物,云滴内部发生化学反应。这个过程被称为云中污染物的去除或雨水的去除。在雨滴下落的过程中,雨滴会冲走所经过的空气中的气体和气溶胶,雨滴内部也会发生化学反应。这个过程被称为云下污染物的清除或洗涤。这些过程也是大气中气态物质通过沉淀去除颗粒物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形成了酸化。

大气尘埃

最近的发现表明,酸雨是一种比原先认为的复杂得多的现象。结果表明,大气中的碱性化合物出人意料地起了关键作用。碱通过中和酸性污染物来抵消酸雨的影响。我们发现,人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上,这掩盖了碱排放也减少了的事实。似乎许多因素正在减少大气中这些碱的含量,从而加剧了酸雨对生态的影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因素中有几个正是政府为改善空气质量而采取的措施。

大气中的大部分碱可以在被称为大气尘埃的空气微粒中找到。这些灰尘颗粒富含碳酸钙和碳酸镁等矿物质,这些矿物质在溶于水时可充当碱。大气尘埃粒子是由许多来源形成的。燃料的燃烧以及水泥生产、采矿和金属冶炼等工业活动都会产生碱性颗粒。车辆在建筑工地、农场和未铺砌的道路上行驶也会产生尘粒。

三。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是地球最好的保护伞,它吸收了大部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学研究和大气观测发现,每年春天南极大气中的臭氧层都在变薄,事实上极地大气中存在一个臭氧“洞”。

这种臭氧消耗现象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这是否预示着这个紫外线吸收层正处于全球性的灾难之中?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人们发现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物质严重破坏了臭氧层。当然,这种现象也受到该地区独特的气象条件(极地涡旋、寒冷的平流层温度、极地平流层云)的影响。

发现过程

英国南极调查局的大气科学家在南极进行了一项研究项目,分别在地面和空中进行。球载仪器一般探测仪器行进的大气的成分和化学性质。陆基探测器和星载探测器执行遥测任务。这些研究活动采取国际合作的形式。例如,1987年,代表19组织和四个国家的约150名科学家和辅助人员聚集在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进行了一项史无前例的研究,即空中南极臭氧实验。这个实验表明臭氧洞的大小在1987年达到了历史上最大。这一发现震惊了科学界。

形成机制

目前南极“臭氧洞”的成因尚无定论,最有说服力的是污染物理论。此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汉普顿直隶中心的卡利斯等人提出,南极臭氧层的破坏与强烈的太阳活动有关;麻省理工学院的Tung等人认为,南极独特的大气环境造成了冬末春初的臭氧损耗。根据大气动力学理论,指出大量使用含氯氟烃和南极早春阳光不足产生大量氧原子,并因此提出无氧原子的环流机制。

通过分析,似乎可以得出以下主要观点:(1)南极“臭氧洞”是在南极春季特殊的温度和环流条件下,由极地平流层云的参与和异质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特殊现象。(2)极涡等因素对气体组分输送的影响不是南极“臭氧洞”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只是影响臭氧洞的强度。(3)太阳周期变化通过光化学反应对南极臭氧洞强度的影响可以忽略。

第四,水污染

人类活动会造成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垃圾排入水体,污染水体。“水污染”的定义:由于某种物质的干预,水体的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特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水污染有两种:一种是自然污染;另一个是人为污染。目前,人为污染对水体的危害最大。水污染可以分为三类:化学污染、物理污染和生物污染。

1,海水污染

污水、废渣、废油和化学品不断流入大海。在很多海域,倾倒混有油污的污水是违法的,但这种事情仍然时有发生,真正的石油灾难发生在巨型油轮泄漏或沉没的时候。现在,我们试图用化学物质来沉淀水中的油,以去除它。

向海里倾倒化学和放射性废物已经持续了许多年。容器总有一天会腐蚀,有害物质会进入海水。我们对深层水和表层水的循环了解不多,过程可能比我们之前想象的要快。因此,有害物质会扩散到生物活动的水层。

2.地面水污染

500多年前,人们认为喝流经大城市的河水是危险的,但工业化、人口增长和新的有毒化学物质使情况越来越糟。

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洗剂的使用越来越多,使得我们的水道和湖泊中的磷酸盐含量与日俱增。这种营养过剩导致藻类快速繁殖。消耗水中氧气,杀死鱼类,恶化生态系统。由于工业上对汞化合物和其他重金属处理不当,也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汞通过食物链逐渐浓缩,最后对食鱼鸟类或人类造成严重的神经损伤。

3.地下水污染

像地表水一样,地下水也受到污染的威胁,污染主要来自地表水或土壤水的渗透。农业氮肥和垃圾中的油和酚污染地下水。氮肥中的硝酸盐一旦进入地下,就会转化为亚硝酸盐,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致癌物。地面植被的破坏和湿地的排水减少了地表水的渗透,从而降低了地下水位。由于城市和工业的过度需求,淡水不断被抽出作为生活和工业用水,然后作为地表污水再次排放,这将进一步降低地下水位。另一方面,大量频繁的灌溉可以增强入渗,使地下水位上升到地表。而在干旱地区,被水渗透的土地会因异常蒸发而在地下水中析出盐分,迟早会变成未开垦的盐碱地。

水资源保护

地球上似乎有取之不尽的水源。事实上,按照目前人类使用的情况,只有淡水是主要的水资源,只有一小部分淡水可供人们使用。淡水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其可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为了抽取河水,许多国家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坝,改变了水流状况,严重影响了水的循环和自净。

动词 (verb的缩写)固体废料

一切人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丢弃的固体或半固体物质,统称为固体废物。各种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俗称废渣;日常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称为垃圾。“固废”其实只是针对原主人。在任何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所有者往往只使用原料、商品或消费品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而大多数对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固体废物中仍含有其他生产行业所需的成分。经过一定的技术环节,可以转化为相关部门和行业的生产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见,固废的概念是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是相对的。

产生固体废物的方法

维持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物质处于动态平衡过程,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用社会物质流来描述。

1.与外部环境相比,人类的一切活动只是开发利用物质,最终以废弃物的形式回归环境。这种材料的“利用与归还”往往处于交叉状态。在生产和产品消费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形式的废物,这些废物中的一部分被回收并重新用于生产和消费。另一部分,正好和环境中开发的原材料一样,作为废物回到环境中,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

2.现代社会,人类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废弃物,从环境中的原材料开发到产品的利用,无一例外。因此,减少废物产生的唯一途径就是减少原材料的开发,减少产品的原材料消耗。

固体废物的分类

固体废物的分类取决于其产生的方式和性质。在经济发达国家,固体废物分为四类:工业、矿业、农业固体废物和城市废物。在我国制定的《固体废物管理法》中,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废渣)和城市垃圾。其中有毒有害成分有,有毒有害固体废物小类单独列出。

固体废物的危害

垃圾正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问题。世界每年产生超过6543.8亿吨的垃圾。由于缺乏处理系统,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露天堆放。垃圾围城现象越来越严重。成堆的垃圾臭气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质污染地表和地下水,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遏制,人类将被自己的垃圾掩埋。

六、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表面积范围内,地面高度降低的现象。地陷现象在史书中早有记载。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地面沉降的发生有一定的地质原因。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膨胀,地面沉降现象越来越频繁,沉降面积越来越大。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面沉降尤为严重。现在我们研究地面沉降的原因,不难发现人为因素已经大大超过了自然因素。现在的地面沉降现象,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

地面沉降的地质原因

从地质因素来看,自然界中地面沉降有三个原因:

1,地表松散层或半松散层等。在重力作用下,当松散地层变为密实、坚硬或半坚硬地层时,由于地层厚度减小,地面会发生沉降。

2.地质构造引起的地面沉降。

3.地震导致了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人为原因

地面沉降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人类对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和地下水的过度开采,直接导致了今天全球范围的地面沉降。由于各大中城市人口压力大,过度抽取地下水更为严重,导致大部分城市地面沉降,沿海地区海水倒灌。

七。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生物群落是多样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把它们分成几种类型。生物多样性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生态适应性、形态学、生理生态多样性等等。

不同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有不同的生物群落。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渐扩大,改变了广大地区的生物环境,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地球上减少。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种动植物灭绝。

砍伐森林

世界上动植物面临的最大威胁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多数生物很难离开它们适应的环境。世界上最富饶的地方之一是热带雨林,但是现在它被破坏的速度越来越快。事实上,世界上所有的天然林都受到严重威胁。最轻的是雨林已经被单一的经济林取代,最严重的地方已经因为侵蚀破坏成了贫瘠的灌木林地。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估计,全球森林正以每年2%的速度消失。按照这种速度,50年后人们将看不到天然林。

开垦草原

北美的很多草原都或多或少的消失了。在非洲,为了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粮食问题,人们正在大量焚烧动物资源丰富的稀树草原。在干旱地区采用传统的农业方法是不可靠的,也是危险的。收复中亚内陆草原的努力遭受了许多不幸的挫折。

干湿地

沼泽湿地不仅是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在水文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调节河流的流速,改善地下水的补给。但是为了发展工业和建造房屋,许多湿地要么被排干,要么被水填满。试图将湿地变成耕地往往导致土壤贫瘠,产量低下。

城市化发展

城镇在农业好的地区发展,城镇化往往意味着牺牲耕地来建房子、街道、停车场。这样,耕地就变成了一片荒地,无法生产任何生物。从自然或经济的角度来看,很难将这样的土地恢复为农田。

动物灭绝

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仅濒危脊椎动物的数量就很惊人。威胁的性质是多种多样的:欧洲猛禽受到采蛋者的威胁,而老虎则面临着在茂密的森林中被砍伐的危险。许多濒临灭绝的动物很难拯救,而另一些动物如果能得到保护就能存活下来。

八、赤潮

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突然增殖和聚集,引起水体在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的变色。通常,由于赤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水体的颜色为红色、黄色、绿色和棕色。

虽然赤潮自古就有,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水污染越来越严重。

红潮的成因

赤潮是现有的自然现象还是人为污染造成的,目前尚无定论。但是,根据大量的调查研究,赤潮的发生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①海水肥大;

②涉及一些特殊物质作为诱发因素,包括维生素B1、B12、铁、锰和脱氧核糖核酸。

(3)水温和盐度等环境条件也决定了赤潮的生物类型。目前有浮游生物63种,硅藻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赤潮的危害

赤潮不仅对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产生影响。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造成海洋异常,部分中断海洋食物链,使该海域一度成为死海;

②一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被食物链中的一些生物摄入。如果人类再食用这些生物,就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九、水土流失

土地资源是三大地质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也对土地资源造成了直接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次生盐渍化和不合理耕作造成的土壤污染,其中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又一严重危机。

土壤侵蚀概述

土壤侵蚀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侵蚀、运移和降水的全过程。在自然状态下,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往往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因此,斜坡可以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特别是人类对坡地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后,自然因素引起的表层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运动过程加快,即发生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是中国最常见的破坏土地资源的地质灾害,尤其是在黄土高原。目前我国水土流失的总体情况是点上有控制,面上有扩大,控制跟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为654.38+0.74亿亩,654.38+0.980治理约6亿亩。由于控制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我国山地丘陵区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梯田约6543.8+亿亩,另有3亿亩坡耕地正在遭受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危害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会使大量肥沃的表土流失。

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灾害。

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发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恶化生态环境。20世纪30-60年代,人们对水土流失灾害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土地的直接经济损失上,但60年代以后,开始涉及到对整个人类环境的影响,包括泥沙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

土壤侵蚀的原因

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人口众多,对粮食和民用燃料的需求压力很大。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掠夺土地,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适合林牧的土地也变成了农田。大量陡坡被开垦,使陡坡越来越穷,越来越穷,生态系统恶性循环;乱砍滥伐,甚至乱挖树根和草坪,树木锐减,地表裸露,加剧了水土流失。此外,一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如道路、工厂、采煤、采石等不合理建设,破坏植被,降低边坡稳定性,造成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

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控制

土壤侵蚀是由坡地地表径流的运动引起的。各种防治措施的基本原则是:减少坡面径流,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侵蚀能力,尽可能提高侵蚀基准面。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的区域出发,遵循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分步加强和控制,防治结合,预防为主;坡面治理与冲沟治理相结合,主要是坡面治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只有采取多种措施综合管理、集中管理、持续管理,才能有效。

请参考/question/276347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