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
汉代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奠基时期,也是皇家园林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史研究的热点。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了中国的主体部分,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定都咸阳(今Xi安附近)。
因为秦王嬴政认为自己“既是贤人,又是对五帝有贡献的黄三”,所以改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其后的皇帝称为二世、三世,直到永远。他对国家进行了许多改革,包括建立中央集权,取代周朝的封建制度;统一文字,方便正式行文;统一测量便于工程计算。秦始皇还大力修筑赤道、直道,并在战国时期连接北方被围的赵、燕、秦等城市,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抵御北方匈奴、东湖等游牧民族的入侵。秦始皇尊重法治,重用法家李斯为丞相,听取他的建议。他下令“烧诗书”,没收各地武器,帮助70万人修建阿房宫和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马俑。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事件存有疑虑,认为是因为秦始皇的一系列激进改革冒犯了贵族,平民无法适应,所以在史书中留下了这一笔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不断的战乱,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尤其受到影响。其突出表现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盛以及波斯和希腊文化的传入。
从魏到隋的360多年间,在30多个朝代的更替中,由于上述许多新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和渗透,儒学的发展以及孔子在这一时期的形象和历史地位变得复杂起来。到了宋代(960 ~1279),统治阶级沉溺于音乐和音响的繁荣。北宋的东京,南宋的临安,金代的中都,都修建了许多皇家园林,规模远不及唐朝,但艺术和技法的精密程度却更高。皇家园林的发展又达到了一个高潮,那就是根月,位于北宋首都东京。宋徽宗建造的艮岳是在平地上用大型人造假山模仿中国山川的美丽范例,也是写意山水园林的杰作。此时假山的材料和建造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晋代(1115 ~ 1234)修建了西苑、童渊、太爷池、南苑、广乐园、方圆、北苑等皇家园林,并修建了禁园,其中最大的是万宁宫,也就是今天的北海公园。此外,在郊区还建有玉泉山的莲花厅、香山的宫殿、樱桃沟的赏花台、潭柘寺附近的金章宗潭柘寺和玉渊潭的钓鱼台。“燕京八景”说起源于晋代。清代(1616 ~ 1911)时期,皇家园林建设走向成熟,高潮奠定于康熙,完成于乾隆。由于清朝定都北京,完全沿用明朝的宫殿,所以皇家建设的重点自然转向了园林。当时从海淀镇到香山,* * *分布了90多座皇家园林,有静宜园、景明园、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长春园、西园、惜春园、景春园、舒春园、何明园、朗润园、姬子园,绵延20多里,蔚为壮观。此外,北京城外还有许多皇家园林。其中圆明园、清漪园(颐和园)、避暑山庄、北海最为著名。
颐和园,一座北有山,南有水格局的北方皇家园林,模仿了西南西湖、鸡场园、苏州水乡的特色,以大量的建筑及其主轴线控制整个园林,突出了“称王天下”的意志。北海是继承“一池三山”的传统发展起来的。北海的琼花岛是蓬莱的翻版,所以晨雾中的琼花岛往往给人仙境的感觉。
避暑山庄是建立在自然美景的基础上的。所以整个别墅的风格都是素雅的,没有华丽的色彩。其中,十余组山地园林建筑是因山造房的典范。圆明园是多层景观结构,在平地上集合皇家园林,利用丰富的水源挖池堆山。此外,在中国造园史上,圆明园还首次引进了西方造园艺术和技术。
皇家园林的蓬勃发展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方面,此时的封建帝王们完全接受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和造园理论,与主流文化有些割裂。在清代,有些皇帝不仅常年在花园或宫殿里打理朝政,甚至还美其名曰“避噪听政”。另一方面,皇家园林追求宏大气派和皇权,导致了“园中园”的刻板模式。在皇家园林的所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景点中,必然有对江南一些袖珍园林的模仿,有对佛道寺庙的包容。同时,由于整体气势宏大,势必要求一些体量巨大、建筑复杂的单体建筑的布置,往往将一个相对清晰的轴线关系或若干个主次分明的轴线关系带入到原有的强调依山就势、别出心裁的造园管理方式中,使皇家园林有别于私家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