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票据
关键词:茶叶出口绿色壁垒对策
茶叶是浙江省的传统优势农产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浙江省茶产业利用资源和技术优势,通过实施良种工程、绿色工程、品牌工程、茶厂优化工程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得到了长足发展。据统计,2005年,全省茶园面积249万亩,茶叶总产量1.31.8万吨,总产值4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和9.0%。其中,名优茶产量4.65万吨,产值41.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和2.7%,均达到浙江茶史上最高水平。茶产业已成为浙江省最具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为浙江省山区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国茶叶出口创出历史新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浙江茶产业发展,茶叶出口现状。
(一)茶叶出口稳步增长,价格明显回升。
据浙江检验检疫局统计,2000年,全省茶叶出口986.5438+0.8万吨,出口创汇654.38+0.38亿美元。2007年分别达到654.38+0.934万吨和366.5438+0.8亿美元,平均增长654.38+0.73%和654.38+0.04%。相应的,茶叶出口价格先降后升。从2001开始,出口价格持续下降,2002年跌至1170.37美元/吨。自2003年以来,出口价格开始上涨。2007年茶叶出口价格达到1814.52美元/吨,远远超过2000年的价格水平。
(2)出口茶叶质量明显提高。
为有效提高茶叶品质,增加出口竞争力,浙江实施了无公害茶叶和有机茶工程,编制了10年无公害茶叶和有机茶发展规划,制定了无公害茶叶(DB33/290 3-2000)和有机茶(DB33/T266.4-2000)省级和地方标准,确立了无公害茶叶。目前,浙江已建成华凯、安吉两个国家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新昌、淳安、华凯等36个省级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全省无公害茶园面积达到80万公顷,64个茶叶基地通过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11茶叶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省已有1、41家企业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认证,认证茶园面积7.6万亩,年产量近1万吨,约占全国有机茶总量的50%。农业部茶叶质检中心数据显示,2002年下半年以来,浙江省1500多批次茶叶送检抽检中,农药残留、重金属等巨指标合格率达到98%,出口茶叶卫生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市场扩大了,跨国经营开始了。
浙江与世界上近6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茶叶贸易关系,主要是摩洛哥、俄罗斯、塞内加尔、阿富汗、日本、欧盟和香港。主要出口的茶叶有珍珠茶、眉茶、清蒸绿茶和名茶。其中,高档梅茶出口主要集中在西非和摩洛哥,中档梅茶出口中亚,油茶阿贝尔。向美国和尼日利亚市场出口;珍珠茶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摩洛哥市场(传统的大规模贸易和各种包装的提名品牌茶),而中档珍珠茶主要出口到中亚市场和独联体国家,珍珠茶的出口主要是客户订购的小包装;蒸青绿茶出口主要集中在日本,小部分销往欧盟。龙井茶销往德国和香港。红茶主要出口到美国;花茶主要出口到俄罗斯。近年来,有机茶出口逐年增加,进入欧盟的数量也在增加,2005年达到5000多吨。与此同时,浙江省部分茶企开始在国外设立茶叶分公司或运营公司,为中国茶叶的自主品牌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浙江茶叶出口贸易遭遇的主要绿色壁垒
欧盟是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国家之一。目前欧盟的准入标准是全球最严格的。欧盟指令中有13个茶叶指令,这13个指令的内容都是关于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的。自2000年7月1起,欧盟实施的茶叶农药残留新标准将限用农药由6种增加到108种,限用农药由29种增加到62种,部分农药残留标准比原标准高出100多倍。很多标准使用分析仪器检测lod作为茶叶中农药残留的限量标准。另外,对于国内常用的农药也是非常严格的。例如,2000年6月22日发布的欧盟委员会指令2000/42/EC将氰戊菊酯的最新欧盟限量提高到0.05mg/kg,远高于中国的0.1mg/kg,是导致中国茶叶氰戊菊酯超标率高的主要因素,也造成了中国茶叶对欧盟出口的首次大幅下降。2002年6月65438+2月65438+6月发布的新标准中,乐果由0.2mg/kg改为0.05mg/kg,是国家指标的两倍。同时添加了农药生产中使用的增效剂。2005年8月1,欧盟发布了新标准,新标准中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检验项目由原来的193增加到210,茶叶中硫丹的限量由原来的30mg/kg改为0.01mg/kg。这个新壁垒相当于“检验标准提高了3000倍”。到目前为止,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最大限量是118。此外,欧盟成员国,如西班牙、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家也有自己的农药残留标准,因此检测项目也越来越多。自2001起,西班牙等国对中国茶叶出口采取了严格的检测措施,同时将农药残留超标案例纳入欧盟委员会食品快速预警系统进行通报。对于茶企来说,欧盟市场是制胜高地。欧洲很早就从东方大量进口茶叶,市场消费潜力巨大。由于欧盟制定的苛刻标准,中国茶叶出口数量不仅逐年减少,每年还会因为农药残留超标而被退回。例如,浙江2001年对欧盟的茶叶出口比2000年减少了60%,2002年比2001年减少了36.1%。日本是中国第二大茶叶出口市场,也是浙江绿茶和乌龙茶的主要市场。2004年,浙江向日本出口茶叶12300吨,出口额为2760万美元。对于浙江茶叶出口来说,日本市场更为重要。随着日本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无糖无热量茶饮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但对茶的需求越来越高。近年来,日本也大幅增加了茶叶农药残留的检测项目,达到142项。与欧盟标准相比,不仅数量大,而且部分指标更为严格。2006年5月29日,日本正式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将进口茶叶残留的检验项目由71增加到276项,采用“干茶法”进行检验,除限量外的农药残留全部执行“统一标准”,即限量为0.01ppm。也明确了超出限量的农药残留超标将被视为违法。这一制度大大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2007年前5个月,浙江向日本出口茶叶3000吨,同比下降26%。
三,绿色壁垒对浙江茶叶出口的影响
(一)茶叶出口增长率下降。
自2002年以来,由于欧盟和日本对中国茶叶出口更改或增加了农药残留检测标准或项目,以浙江省为主的中国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对欧盟和日本的茶叶出口全面下降。欧盟从2002年初开始对中国出口的茶叶实施新的农药残留检测标准,农药残留检测种类从29种增加到62种,而日本对中国进口的茶叶采用“水溶法”,检测项目达77项。占中国茶叶出口约一半的浙江省逐渐失去了欧盟和日本市场。2002年,对欧盟出口比重由去年的4.1%下降到2.2%,仅为2800吨和400万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40.9%和33.5%。同期,茶叶对日本出口也呈明显下降趋势,出口比重由2001至13.9%下降至9.6%,约9500吨,金额2000万美元,分别下降23.1%和30.7%。2007年4月19日,欧洲茶叶委员会公布了欧盟茶叶农药残留新标准,并对欧盟同年2月26日发布的指令进行了大量修改,涉及227项,其中207项的限量是目前仪器所能监测到的最低标准。这一标准再次提高了中国茶叶出口的门槛。2007年4-7月,浙江向日本出口茶叶3260吨,向欧盟出口2203吨,分别比2007年前三个月下降65438±05.6%和65438±05.9%。
(二)增加茶叶生产成本
为了达到欧盟等茶叶进口国的农药残留和安全卫生标准,我国茶叶生产者和出口企业不得不改善茶叶的生产加工环境,增加卫生质量的检测、认证和签证费用,进一步增加出口茶叶不断上涨的销售成本;据统计,要达到欧美准入标准,每批茶叶从采摘、拼配、加工、包装到储运,农药残留指标数至少要达到43项,微生物和有害金属的检测指标要达到13以上。每批茶叶全程检测费用高达33600元。为了方便检测和自查,企业一般需要引进德国的检测设备,每台70万,同时还要承担大量消耗的各种检测准备费用。除了检测成本,土地成本、人工成本、生产材料成本等等都会有很大的增加。此外,我国目前对从事绿色出口的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的激励措施还是空白。
(三)改变茶叶出口的地理方向
欧盟、美国和日本一直是浙江茶叶的重要出口市场。日本从2006年开始实施限制食品中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残留的“肯定列表制度”;2007年,欧洲茶叶委员会公布了欧盟和德国茶叶新的农药残留标准,增加了啶虫脒等10个农药残留项目,并更新了其他10个农药残留项目的新限量。这就增加了浙江茶叶出口欧洲的难度。与非洲相比,市场更容易开发。从2006年开始,浙江茶叶开始在摩洛哥、毛里塔尼亚等非洲国家“抢滩”。杭州海关的一组数据显示,2007年前5个月,浙江省向非洲出口茶叶365438+万吨,约占全省茶叶出口总量的40%。
(四)降低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茶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有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同时,中国茶叶资源丰富,在茶叶生产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然而,随着产业结构的发展和调整,中国的劳动类型正逐步从密集型向技术型转变,茶叶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在茶叶贸易中,绿色壁垒进一步增加了茶叶的出口成本,严重挫伤了茶叶的出口能力,进一步降低了中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绿色壁垒的对策
(一)实施无公害茶叶工程,有效控制农药残留。
要研究相应的国际标准和先进标准,修订制定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卫生标准,使国内茶叶生产有据可依,出口企业有章可循。
(2)从源头上抓质量、安全、卫生。
目前,表面上看是阻碍我国茶叶出口的“绿色壁垒”,但根本原因是茶叶中农药等有害成分的残留。不排除一些国家设置壁垒,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国茶叶出口,但毫无疑问,与国际检测标准相比,我国很多茶叶确实存在农药残留和卫生质量不达标的问题。在企业统一组织的指导下,组建茶叶工贸一体化组织,参与中国茶叶出口基地的开发,加大茶叶科技投入,严格按照国际统一标准生产,推广以有机肥代替无机肥、以生物防治代替化学防治的生产工艺。
(3)积极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开拓新市场,争取更多的消费群体,采用新的贸易手段和方式,扩大我国茶叶出口。
(四)建立绿茶出口补偿机制。
我们应该借鉴间接补贴和直接补贴。凡用于公共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和完善的,采取间接补贴方式予以支持,对涉及特定茶农和出口企业的损失,采取产销挂钩的方式进行直接补贴,补贴资金直接发至农户或企业。从长远来看,间接补贴是主要的补贴形式,但近期要加大直接补贴的力度,帮助茶农和企业弥补绿色生产带来的损失,树立突破绿色壁垒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