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的发展史

青铜历史

形成期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6000年前的古巴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中雕刻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青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

在中国,距今5000-4000年,相当于传说中的姚舜禹时代。古代文献记载,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冶炼和铸造青铜器。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龙山时代遗址中,经过考古发掘,在几十个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器。

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是指4000多年前由铜和锡制成的青铜器,简称“青铜器”。包括炊具、食物容器、酒容器、水容器、乐器、车马饰品、铜镜、钩子、武器、工具和度量衡。出现并盛行于4000年前,一直到秦汉时期,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小工具或装饰品首先出现。夏朝有青铜容器和武器。商代中期,青铜器的品种非常丰富,出现了铭文和精美的花纹。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形制多样,铭文丰富凝重,纹样丰富。随后,青铜基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由于铁工具的普及和使用,铜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陶器、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色,胎体较轻。

中国古代青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根据考古资料,中国青铜器的出现比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要晚,但就使用规模、铸造技术、造型艺术和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青铜器能与中国古代青铜器相提并论。这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独特地位并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之一。

青铜器真正制作出来的时候颜色很漂亮,是金黄色的卡其色,因为在土里生锈了,一点一点变绿。因为青铜器完全是手工制作的,没有两件是完全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鼎逐渐从最初的烹煮食物的炊具演变为礼器,成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丁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三脚架的重量标志着力量的大小。在商周时期,中国青铜器形成了独特的造型系列:容器、乐器、武器、车马等等。青铜器上布满饕餮纹,奎文纹或人形与兽面结合形成神灵纹,反映了人类从原始蒙昧到文明的过渡。

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单刃青铜刀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青铜器,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铜刀。经碳14鉴定,距今约5000年。

此刀长12.5厘米,单模铸造。没有成熟的槽、环头等零件,这在工具形成的历史上是很典型的。

夏朝时代

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约始于公元前2070年(于传启发家),约死于公元前1600年(商汤宣夏)。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考古学家公认的夏朝都城所在地。

夏朝青铜器是我国青铜史上发展较快的时期,偃师二里头遗址青铜器铸造作坊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冶炼青铜器在二至四期都有出土,一期的青铜铸造遗物中也有冶炼痕迹。

目前,铸造厂第二至第四期的遗址已经清理完毕,周围遗留有许多陶器模型、坩埚、炉墙、铜渣、木炭、一些小型青铜器和少量大型青铜器。青铜器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主要遗物之一,包括礼器、工具和武器。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5世纪中期)

相当于商代李刚的文化时期。郑州商城夯土含碳量的测定14年代为公元前1620年,与商汤的建立时间相吻合,但二里岗文化的下限尚不清楚。二里岗遗址分为上下两层。上下青铜器的区别不在于风格,而在于上层比下层更有发展。郑州出土了很多商代早期的青铜器,因为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城。

二里岗、白家庄、张寨南街、杨庄、南关外、龚铭路、二七路有重要的墓葬或地窖。一般分布在商场的南面和东南角。在城市的东北部和西部,也有埋葬青铜器的墓地。在豫北发现了许多早期的商代青铜器。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安徽嘉善伯岗、江西清江婺城也有重要发现。上述遗址和墓葬中发现的早期商代青铜器多在二里岗上层。

各地出土的器物有:鼎、大鼎、大方鼎、陵、陵、关、、陵、陵、陵、陵、陵、陵、陵、陵、陵、陵、陵、陵、陵、陵、陵、陵、陵、陵、陵、陵、陵形陵、钟铸盘。早期的器皿相对简单,但一套由爵、弦、韵组成的酒器已经广泛出现。二里岗上层青铜器形制较为发达,商代青铜礼器体系已经形成。属于二里岗下层的青铜器一般都很薄,而属于二里岗上层的一些青铜器则相当厚。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造型独特。丁、魏等食器必须一脚垂直一耳,视觉上不平衡。鼎、三角架等圆柱形足与器皿腹部呈圆锥形相连,这是因为当时没有掌握扇芯的铸造技术。方鼎巨大,容器部分呈方形深斗状,与殷墟中的长方形槽形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制继承了二里头的文化风格,法扁而平。流程很窄很长。

除了平底青铜棺,还有袖珍足棺。貘、尊、卜、易等环足器上有+-形大洞,相当于二里岗上层的,+-形变成了方孔。有的甚至在圈足边缘留下几个缺口,郑州、黄陂盘龙城都出土过这样的例子。管流斜放在上面的半盖包,背面有一个大提手,在这一期里还是比较独特的。都是窄唇高颈高肩,身材也很高。商代早期有两种带吊梁的壶:长颈小口、鼓肚小口带挂甑,有的小口不带吊梁。

商代早期青铜器的主要纹饰是兽面纹,由粗糙的曲线构成,都是变形纹。除了动物的大眼睛是符号外,其他条纹并不具体代表物体的所有部分,装饰图案大多是平刻的。一些主要图案出现浮雕,二里岗上层尊、钱的肩部饰有高浮雕祭祀头像。这个时期的一个特点就是所有的兽面纹或者其他动物纹都不是以雷纹为基础的。商代早期的几何图案极其简单,包括一些粗糙的雷纹、单排或多列串珠纹,也出现了胸钉纹。

商代早期,青铜器上的铭文很少。过去认为个别龟形是文字,其实还是纹饰而非文字。商代早期青铜器的合金成分确定为:铜含量在67.01 ~ 91.99%之间,锡含量在3.48 ~ 13.64%之间,铅含量在0.1 ~ 24.76%之间,成分不稳定。但高铅含量使铜液保持良好的流动性,适合商代早期青铜器器壁薄的工艺要求。

商代中期

(65438+公元前5世纪中期-65438+公元前3世纪)

商代李岗文化时期至殷墟文化时期出土了几批青铜器。这些器物有商代早期的一些特征,但进化了很多;殷墟青铜器也有一些特征。典型的有河北藁城台西下层墓葬出土的一批青铜器,北京刘家合、平谷商代墓葬出土的青铜器,安徽阜南、肥西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在豫西的灵宝东桥,也出土了。

这类器物在殷墟一期文化中就有发现,如小屯232号墓出土的一组青铜器,小屯331、333号墓出土的部分青铜器。但在殷墟发现的此类器物并不多,其他地区的一些比殷墟的更典型、更精致。现在已经没有像二里岗或者殷墟这样的商代大都市生产这种青铜器了。盘庚迁殷之前,商贾在选,甚至更早的是毗河期,但在二里岗期之后、殷墟期之前,这些青铜器是客观存在的。

由于这类青铜器具有由早期向晚期过渡的特点,有的断于二里岗期,有的断于早期殷墟文化。这些青铜器分布广泛,其制作中心当时并不在殷,所以完全有必要在二里岗文化期之后,成熟的殷墟文化期之前,画一个叫商代中期的阶段。商代中期的上限不好确定,下限大概在武定之前。

这一时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夷、墨。爵尾虽与前期相似,但流量有所放松,一个圆爵的出现是前所未有的。中空椎足外侧出现t型足,底部多向下突出,平底少见。早期虽有宽肩大嘴雕像,但此时这种造型发展很大。像阜南的龙虎像和兽面像这样厚重雄伟的造型,在商代早期是从未出现过的。

这种花瓶造型也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高成的兽面花瓶就是其典型。

早期高调甑发展为低比例宽肩的风格,故宫博物院的巨型兽面甑就是其典型。此时,踏板上的+-形和方形孔比早期的要小。鼎与鼎的突出变化是一耳不再与一足相对,形成不平衡的形状,而是三足与双耳对称,这将成为未来所有鼎的固定格式。但是铸造时吊芯的方法还没有完全解决,所以空心鼎还是和鼎腹相连。

有两种类型的装饰图案。一是二里岗时期畸形动物图案的改进。原本粗糙的线条变得更细更密,比如平谷的兽面鼎,肥西的兽面和爵。但阜南龙虎尊和伯岗的主要兽面纹已经细化,圈足上的兽面纹仍然保持着早期的结构和风格。第二类是由密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毛纹组成的兽面纹的出现。

这种动物脸的图案往往会突出眼睛。如果不是浮雕,头部和身体没有明显区别。这方面的例子,如藁城的卜和故宫博物院的太,采用了较多的高浮雕配饰,但线条轮廓圆润,与晚期浮雕轮廓的风格不同。

商代中期青铜器普遍保持不铸铭文的习惯,但个别器皿发现有制造者本人的家徽,但未发现称之为晒祖的。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从武定到帝辛。一般而言,邹衡的四阶段说适用于段遗址文化的考古分期,即第一阶段从盘庚到孝义,第二阶段从武定到祖甲,第三阶段从新芝到,第四阶段从到狄夷。后来的发现,一般来说,没有跨越这个界限。而殷墟青铜器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从盘庚到武定,第二阶段从祖庚到康定,第三阶段从武义到帝辛。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

从商代晚期到武定晚期,可能接近200年甚至更短,直到帝辛。在这么长的时期内,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商代晚期早期: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器物有方器、器、器等。方形器皿有了很大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是方形的。在装饰图案上,动物形象更为具体,有的甚至有真实感。主纹和地纹区分明显,地纹往往是细雷纹,与主纹形成强烈对比。主要图案多为浮雕,款式圆润锐利。铭文多为一两个字,是器物主人的家徽。

在造型上,三脚架有了很大的变化,除了通常的样式之外,还有阶梯式的三脚架。方顶是一个长方形的槽,有粗有短的柱子。芦苇仍无耳,腹部变浅,最大腹径上移。貘的形状发展到细长,喇叭口扩大,大十字的雕孔退化为十字孔,或通透或密不透风。扁体爵大减,圆体爵大行其道。棺材的变化是首次在棺板上看到兽首装饰。三尺明显增高。葛出现了,留着胡子,戴着。

2.商代晚期:器物方面,无肩尊、扁体左是新的典型器物,最早见到车马。大多使用商代晚期的前端器物。这一时期的装饰图案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顶峰。以动物和怪兽为主体的兽面图案空前发展。装饰图案不仅应用在车身上,还应用在一些看不见的部位的底部。

图案整体风格严谨庄重。这一期,出现了一篇笔记形式的长文。但不会超过三四个十字。铭文铸造精美,有家族徽记、祖先祭祀、赏赐、征服等。就鼎的形制而言,除了柱足,还有蹄足;圆丁较多,直耳略向外。簧片最大的变化就是双耳簧片的迅速流行,基本和前段一样,仍然有细长的体喇叭口。爵的变化不大,但还是圆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兽首装饰仍可见,包脚棺继续流行,但器身低而宽,柱饰较粗。戈多有胡子,胡子有一两件衣服。

西周青铜器

西周早期,商代青铜器仍在延续,部分西周青铜器仍有铭文。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冶炼技术不断发展,但并不像以前的朝代那样复杂,而是注重实用,风格简约。盛行于商代、西周的酒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大大减少。钩和铜镜是当时冶炼水平的代表。楚长沙出土铜镜数量最多。

曾侯乙的大钟和曾国(今湖北随州)出土的一系列其他青铜器,是春秋时期高超冶炼技术的反映。秦汉时期,虽然早期仍有青铜器铸造,但逐渐被早期铁器取代。铜镜的冶炼工艺得到了传承,但材质也开始发生变化。

到东汉末年,陶瓷有了很大的发展,日常的青铜器皿进一步被挤出生活。至于武器、工具等。,这时,铁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是各种精美的铜镜,一般都有各种铭文。此后,除了铜镜,再无青铜器的发展。

扩展数据:

分类

一.分类

青铜器主要包括工具、武器、构件、礼器和装饰品。制作精美的大型青铜器都是礼器。

1,青铜食品容器

食品容器主要分为蒸制容器和食品容器。蒸锅包括三脚架、三脚架(日历)、三脚架(眼Y:m:n);食物容器包括簋、扇、钟、盾和豆子。鼎是最重要的青铜器。

2.青铜酒器

盛酒容器主要分为饮用容器和盛酒容器。饮酒器具包括爵、角、仪(Ji࿟A)、仪(姑奶奶)、仪(指)和仪(宫)。盛酒的容器有尊、左、壶、罐、钟和方毅。

3.青铜水容器

青铜水容器主要用于敬礼时清洁双手,以示尊重和虔诚。盛水的容器包括盘子、杯子、马克杯、镜子等。

4.青铜乐器

主要乐器有钹、铃、鼓、钹、钹。和野鸡等。根据钟钮的形状差异,不同的钟有“钹”、“多”、“钟”、“永中”、“钮钟”等不同的名称。编钟是把不同的钟按照大小和刻度的顺序排列起来,挂在钟架上。现存最大的曾侯乙编钟就是最好的代表。

5.武器

青铜兵器有戈、矛、戟、钹、剑、铍、箭头、盾钹等。

6、车马

当禄、马关、节俭、銮陵、守海、枢纽等。

地理分布

黄河流域主要地区河南、陕西的青铜器出土较早,此前被认为是青铜器造诣最高的地方。近年来,在商代文化边缘或不属于商代文化的地区,如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等地发现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有些青铜器甚至超过了中原。长江流域的青铜器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调查和研究来证实。

主要土地:

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

陕西扶风,岐山周元遗址,西周;

湖南长沙宁乡檀河里遗址,商代晚期至西周;

春秋时期湖北随州擂鼓墩墓群;

江西新干商代墓,商代晚期;

三星堆,四川广汉,商代晚期;

四川成都春秋战国时期青白江船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