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茶文化起源?
在长期的传统观念中,黄河流域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佛教文明的发祥地,而其他地区则紧随黄河文明的脚步。不仅封建时代的历史文献是这样说的,早期的考古学家也是这样看的。但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的考古发现打破了这种传统观念。有人提出,中国这么大,到处都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很难说哪里是源头,哪里不是。认为中华文明是多种来源相互渗透、交融、凝聚的结果。
最先大惊小怪的是浙江。20世纪60年代末,江苏嘉兴马家滨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存。当1973年在浙江余姚再次发现河姆渡遗址时,这个新的理论被进一步推进,或者说被证实。这里出土的大量黑陶、生产生活用具、干柱式房屋建筑,有力地证明了七千年至五千年前不同阶段的社会面貌。表明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可能与黄河仰韶文化同时同步发展。这一观点很快得到了考古界众多学者的支持,他们认为长江流域的原始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当然,夏商周时期,中原的黄河文明是走在前列的。长江下游长期以来被称为东夷之地。但也许是因为地处偏僻,远离全国政治中心,这一地区保留了自己独立的文化特色,形成了古吴越文化的独特风貌。在周代,吴越与中央政府保持从属关系,但经济和文化自成一体。越王勾践利用范蠡和计然十年致富。固步自封使国家强大。但是吴越和中原相比,直到汉朝还是落后了很多。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在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食米汤鱼,或水火耕,胜蛤不待资。”
“所以,江淮以南,没有一个女儿的家。”现代人认为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更开放、更富裕,古代远非如此。但自三国以来,吴越的经济一直在不断发展。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压倒了黄河流域。直到近代,江南仍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吴越的这一历史轨迹,造成了其自身的地域文化特征;它既接受了黄河文化的影响,又展现了地域特色。前期的落后与中后期的先进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是丰富的经济生活,同时保留了更多古老的习俗。吴越、福建、广东都有这个特点。上海有最现代化的工业,但至今总喜欢“阿拉”长,“阿拉”短,不愿意说普通话。苏州评弹年轻而低通,细腻而婉转更具特色;其他地区的中国人能听懂闽南语的不多;广东是当今最开放的地区,但只有语言不开放,甚至以会玩粤语为荣。这使得他们的文化总是在古老与创新潮流的巧妙结合中熠熠生辉。
吴越文化体现了这一突出特征。这个地区也是中国制造的茶叶胜地,中国绿茶在浙江非常重要。除了这一基本条件,还有几个重要因素使这个地区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真正发源地。
第一,吴越山水秀丽,风景如画,不仅具备产茶的条件,还具备品茶的自然艺术环境。在这里,名茶、名水、名山常常汇聚一堂。中国茶文化一直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吴越地区,太湖南北,钱塘江两岸,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茶馆”。
第二,中国的南北地区历来都是佛道胜地,也正是因为这里的人们有着尊古礼俗、重乡情的特点,所以佛教才不能像青海、西藏等西域一样接受它的“原味”。无论树种文化,在这里总要经过一番改造,亲近当地的“乡土风情”。所以青藏有很多密宗,保持了印度佛教的本色;北方有很多法学流派,都是被中国文化改造的。在吴越,以彻底改造过的禅宗为主。但在中国的“原种”文化中,更接近道家和儒家的是禅宗。于是儒、道、佛三家汇聚在这个产茶胜地,共同创造了中国的茶文化体系。
第三,梁隋唐以后,长江下游经济发达,南宋都城临安使这一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山众水可及。”江南水乡总是给这一带带来清新的文化气息,但由于自身的文化格局,很容易将古老的习俗溶于新风之中。近代以来,中国古老的茶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但在这些地区(不仅仅是吴越,还有福建、广东),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却被悄然保留了下来,浙江茶亭是迄今为止最为繁盛的,有力地证明了我们的判断。从陆羽、皎然的饮茶到湖州民间的“茶会”:从近代中国茶叶研究所到茶叶博物馆;从习字湖畔的茶馆到集茶店、茶会、茶学为一体的“茶人之家”,都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