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古代的“军事铁三角”?三角格局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自古以来,古代王朝的兴衰一直是一个极其沉重的话题。
汉唐明清四个朝代的兴亡,已经够悲哀,够咬牙切齿了。
宦官当道,文官受制,外族入侵。这一系列王朝矛盾影响了一个又一个统一的王朝。
更多的人不明白,为什么这四个曾经足够强大的王朝,这么快就分崩离析了。
明清王朝的灭亡更加悲惨。
其实一个王朝的灭亡,可以受太多因素的影响。位高权重的国王,朝廷大臣,普通百姓,都是潜在的火种,所有的因素混合在一起,就是一个王朝灭亡的全部因素。
朝中位高权重的国王和大臣控制着整个王朝的财政和军队,内部瓦解最快也最直接。
归根结底,金融和军事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两个极其致命的因素。
这两个因素在明清两代是截然不同的例子。明清财政的崩溃,直接摧毁了这两个统一的王朝,直接让他们无法再崛起。
古代军事三角
说到古代军事三角,大多数人都知道中国古代王朝有三个极其重要的政治三角。
-Xi、北京和南京。
但是在这个极其重要的政治三角中,还有三个极其重要的军事三角在它们的连接中。
——太原、襄阳、徐州。
太原自古被称为“钢铁之城”,其坚固程度几乎可以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无数的战争和战争在这里开始,无数的传奇在这里诞生。从来没有人敢小觑太原城。北宋开国初年,宋太宗曾不止一次在这里失意。
这个城市对于任何外力都是钢板。
太原的地理位置,从大的地理格局来看,这个军事重地正好位于北京和Xi安之间的线上。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也使得太原在中国古代王朝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依太原看两翼,可见“一关一区”,构成太原南北两翼最依赖的军事屏障。
在太原城北翼,是一个叫雁门关的军事关隘,位于塞北。雁门关自古以来就是抵御金兵南下入侵的重要屏障。雁门关矗立在大同盆地和忻州盆地之间的中间山口,游牧骑兵要想通过这里需要面临巨大的军事压力。
“官控山川,是河东之本,古今亦是必争之地。”
在太原城的南翼,有一个重要的军事缓冲区。
-河东地区。
实际上,这一地区不仅是太原南翼的战略缓冲区,也是关中地区图谋山西高地的最佳突破点。
此地能以最快的速度从中部的蒲半津渡口到达关中平原的战略要地,绕过龙门,南下关中。路途遥远,军队可能还没等兵到关中就被关中军击退了。
至于襄阳和徐州,应同时阐述其军事地位。
襄阳市位于Xi和南京之间,而徐州位于北京和南京之间。北方军队总是向南移动。无论是游牧骑兵还是中原步兵,襄阳和徐州是可以给他们选择的两个据点。
因为襄阳控制着中原南的西翼通道,而徐州控制着中原南的东翼通道。
这两个据点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特殊存在。
襄阳城面临的军事压力主要是关中地区和中原地区的军事力量。
襄阳面临的军事压力最大,城池归属也很重要。
襄阳城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军事重镇,两翼多山,成为防守这座军事重镇的最佳屏障。襄阳城前,河占其北,构成了天然的河流屏障。
徐州城面临的军事压力是很大的,因为对于徐州城来说,它的军事价值不是仅仅一座关城就能说明的。
徐州城永远和江淮防线连在一起,他们更多时候是相互联系的。江淮防线跨度太大,需要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军事重镇来调和跨度太大的江淮短板。
军事地位的变化
太原、襄阳、徐州,三个重要的军事据点,其军事地位与上不可同日而语,而是随着历代政治重心的转移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汉唐以后,随着王朝政治中心的东移,南方地区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太原地处吕梁山和太行山中段,相对孤立的地形可以使太原成为独立的军事要地。更多的时候,太原这个军事据点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军事政权存在的,并不起到与Xi、北京联动的作用。
汉唐以后,世界经历了多次战争。
后唐、后晋、后汉、北汉,不仅以独立的军事政权统治着陕西,而且与关中、岩云地区也时断时续的有联系,无形中降低了自身的存在价值。
此时襄阳、徐州的军事地位远高于太原。
因为,从此以后,整个王朝的政治运动轨迹都是沿着洛阳-北京的东线慢慢发展的。更多的战争也在襄阳和徐州打响,他们两个据点面临的军事压力远远大于太原。
这种情况可以说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这两个统一的朝代再次抬高了太原的军事要塞地位,成为与襄阳、徐州并存的三大军事要塞。
在统一王朝的和平时期,他们互相合作,* * *把Xi安、京、宁联系起来,* * *互相发挥军事作用。
明朝末年,李自成从关中出兵太原,也是直接深入北京,成功占领北京。
三角形图案
其实我们仔细看看这个由太原、襄阳、徐州组成的三角军事格局,几乎把中国所有的地形都囊括在内了。
太原控制山西高地,襄阳控制南阳盆地,徐州控制江淮水系。
虽然相距遥远,但这三个据点的综合防御能力,无论哪一个,都是无与伦比的。
千百年来,这三个据点的军事地位依然不容易被撼动。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王朝的历史进程,间接主导着一个王朝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