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三农”问题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大神们帮忙了。

“三农”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和农业问题的总称。1996以来,农业进入困难时期,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2000年3月,时任湖北监利县潘琪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在给总理的信中列举了农村令人震惊的危机:流浪如洪水,负担如泰山,债务如珠穆朗玛峰,干部如蝗虫,责任如枷锁,政策如谎言,谎言如真理。李昌平的上访通过媒体震动全国,“三农”危机暴露在公众面前。为什么“三农”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影响社会稳定。根据国家统计局等11部委的抽样调查,每个乡镇有16个党政内设机构,平均有158名工作人员,比正常编制多2-3倍。平均每个乡镇有19个下属单位,员工290多人。人浮于事的就餐人群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一些政府机构负债累累,入不敷出,这种财政状况是农村收费过高的根源之一。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农村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2124扩大到0.3361,速度太快,远远大于城市(0.16-0.295)。能否实现201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取决于能否很好地解决“三农”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农村发展形势的恶化,农民反抗的时间和规模逐渐增加,反抗的形式也逐渐升级并趋于暴力。“三农”问题不解决,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据测算,我国土地最多只需要6543.8+亿农业劳动力,但目前农村劳动力约有5.5亿,还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要吸纳6543.8+2亿。按照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力机会,至少在40年后,中国仍然面临严重的劳动力过剩。很多农村劳动力消化不了,只好转移到城镇。如何解决3亿人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难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关于三农问题的成因,学者们一直争论不休,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观点,因为每个观点既有说服力,又有自己难以回答的“死穴”。然而,学者们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有着相同的认识,即所谓“三农”问题实际上是农民问题,而中国的问题基本上是农民问题。国家城镇化信息中心经济发展部副主任徐宏源认为,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在于城镇化,创造有效就业岗位,将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关键是提高制造的效率。从国外的发展历程来看,城市化是由现代化带动的,最终解决的是农村问题。徐宏源还指出,大城市放开城市户籍的户籍改革只是治标不治本。城市户口放开后,农民只是从农村潜在的失业人口变成了城市难民,对社会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印度和墨西哥有这样的先例。治标也很重要,但从长远来看,还是要治本。国民待遇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在政治权利和经济待遇上完全不同。一个农村居民,不管是刚出生还是100多岁,都要缴纳税费。此外,义务教育、社会保险和医疗等一系列权利的落实也有待改善。著名减税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中国的农业税和特产税加起来大概400亿元,而中国每年的税收大概是1万亿元,完全可以免除几百亿的农业税。今后农村费改税主要靠完善制度,减轻农民负担涉及的农村教育、政府资金等问题也要妥善解决。厉以宁也认为,要增加农民收入,政府首先要加大投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良种基地建设;二是农田水利的投入;三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四是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其次,要发展优势产业,如蔬菜、水果、花卉、茶叶、中药材、水产养殖等。各地可以积极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农户可以放心按照订单生产,公司负责销售。政府措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政府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二是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三是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四是加大农业农村投入。五是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六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编辑:何艳波)附参考: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付立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关键是调整农业结构。我认为,要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简单来说,就是要用产业化的思维来规划农业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配置资源,确立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市场容量大、单位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区域优势产品。第一,依托市场,定位行业。清远是欠发达贫困山区,起步较晚,但土地资源丰富,是一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因此,清远有广阔而丰富的资源等待我们去开发。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不断培育和优化我市主导产业。目前,水果、蔬菜、水产养殖、鸡、鹅、猪、茶、竹、笋等八大农业主导产业是我市的重点农业产业。二是整合资源,布局产业。根据不同的地域优势和资源条件,做好特色经济文章。三是打造品牌,拓展产业。清远也有自己的品牌,但是不多,也没有很好的利用。为此,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围绕打造“品牌”积极调整产品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名、优、特、稀、新品种,使之尽快成为我市的品牌,以整体形象参与市场竞争。第二,注重化解和规避结构调整中的各种风险。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必须积极化解和规避这些风险,使农民在调整中受益。1,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化解市场风险。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后,大多数农民仍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和小而散的经营形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迫切需要一种经济载体将千千万万的农民有效组织起来,实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提高整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途径。龙头企业可以连接千家万户,形成利益共同体,既可以解决小而散的生产经营问题,解决农产品加工难的问题,也可以有效化解和规避市场风险。2.加强技术培训、推广和服务。注重化解技术风险和结构调整意味着掌握新技术,化解技术风险是结构调整必须跨越的一道坎。3.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努力规避自然风险。在结构调整中,努力把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发展无公害农业。第三,要树立新的导向和新的刻板印象。根据我市实际和发展战略,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繁荣农村经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创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和保护资源生态环境五大功能,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在土地使用权资产化的前提下,建立合理的土地有偿出让制度;以“龙头企业”为主导,整合乡镇企业;以“名、优、特、稀、新”为标准,优化农产品结构;以城镇化为契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因此,将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塑造农业,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友好型效益农业。有了这样的定位和定势,我们就有了确定发展新思路的清晰思维基础。四、抓住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确立新方向、新目标。根据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攻方向是围绕“三增一稳”(即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基本目标,重点发展“三精产业”,即精种植、精畜牧和精加工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要为农产品加工业服务,因为农产品加工业同时与市场需求和农民生产相联系。它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也可以指导农业生产,成为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的中间环节。农产品加工以农业生产为第一车间,通过加工生产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再通过销售实现商品价值,形成了生产、工业、贸易的经济链条。三者之间相互制衡,循环连接,成为一个新的农业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渠道由少到多,专业化生产的规律由小到大,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由弱到强,社会化服务和农民组织化水平由低到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和产品质量由粗糙。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建立和完善中介组织,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5.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关键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放开农村经济。必须发展优势产业,实现主导产业的突破。要重视民营经济、民本经济、民生经济的发展,鼓励科技人才和经营户加快发展,实现优势群体的突破。还要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私营企业发展创造条件。要建设农产品优势产区,形成优势产业带,充分发挥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双重优势。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增强农业发展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作为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有效途径,作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不断创新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还要精简乡镇机构,减轻农民负担。目前农民最重要的负担不是“皇粮国税”,而是教育集资费、水利建设费、农村公路费、电网改造费。针对以上问题,必须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逐步使农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