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家乡在哪里?

屈原的家乡在哪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秭归说”最早问世,以郭沫若、游国恩先生为代表。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人们就提出了“江陵论”,代表人物是蒲江青先生和孙作云先生。这种说法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特别流行。1997年,湖南省第一师黄鲁生先生首次提出汉寿学说(见《武陵学术杂志》第5期,1997)。后来常德市委党史办应郭斌先生从此在《兰芝春秋》和《善卷李逸》中说“屈原故里在常德汉寿县”。据相关媒体报道,2003年,汉寿县还成立了屈原研究会,举办了屈原故里诗歌讲座。此外还有“湖北监利论”、“四川奉节论”、“湖南岳阳论”、“湘阴论”。等等,等等。看来这场争论还会继续下去。笔者只是有点孤陋寡闻,不冒昧尝试做以下研究。1942年,郭沫若先生在《屈原研究》中写道:“屈原故里,据李道元注水镜?6?1河水注在秭归县...'同注,'县城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堰满,仍称曲田。县城以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旧居,名曰石基,名曰乐平里。房子东北六里,有个女庙,砸衣服的石头还在。”他又引《义都纪》曰:‘秭归乃盖楚子雄夷之先国,屈原故里也。原田屋存在至今’”。根据以上史料,郭先生作出了正确客观的判断:“村言约正”。接着,他又引用了朱对巫峡风光的一段描写,从侧面证实了“屈原生于巫峡一带”(秭归在巫峡附近),因为“他的气魄雄壮、耿直委婉,用词豪放、奇美,大概是受了某些山水的影响”。游国恩先生在他的名著《屈原》中也说:“屈原的故乡是秭归,大概没有问题。因为秭归是楚国最早建国的地方,所以楚国所有的王侯和姓糜的族人都可以算是秭归人。现在看来,湖北秭归县是屈原的故乡。”综上所述,郭先生和游先生认为屈原故里是秭归的原因有四:一、秭归是楚国最早建国的地方。屈原与楚王同姓,祖上也是楚国贵族。据史书记载,屈原的祖先屈先,楚武王熊通之子,“食从屈原,因自以为是氏”,屈原之地在今湖北秭归。第二,史料记载。史记?6?1楚氏《说文》说:“勤于文笔武艺后为嗣,而熊逸被封为楚人,赐子嗣,姓糜,住丹阳。“丹阳在哪里?目前有五说:安徽当涂、河南淅川、陕西商县、湖北南漳。但传统的、被接受的观点还是在湖北秭归。作者说来自秭归。屈原世代居住在秭归,群居生活。据民国12年《屈氏族谱》记载,秭归屈氏在明代就开始编族谱,其始祖是曲艺,“大夫(屈原)在此五十六代”。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桂州志?6?“1人”载:“曲曲,贵州省龙城乡人。郑桐三年(1433),任河南开乡(丰县)县主簿,晚年住在家乡温家店。死后葬于三角地屈氏祖宅。屈家在秭归有江北和江南两个分支,但都属于同一个祖先。屈氏宗祠原在江北黄洋畔,直到明朝才在江南屈家岭设立分馆。江南屈氏是屈屈的后代。熊去氏在秭归比邻而居,至今没有分家。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千百年来,雄曲家族和其他家族一样,受战乱、饥荒、瘟疫的影响,人口有增有减。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秭归仍有2000多户近65438万人居住。除了秭归,全国其他任何地方恐怕都找不到如此密集的雄渠聚落。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秭归确实是屈的封地,也就是屈原的故乡。第三,秭归有大量与屈原相关的历史遗迹,且都有史料记载,并非神话传说。除东晋的《杜艺山》有详细记载外,阿津人余在《荆州记》中也说:“秭归县有屈斋、女庙、碎衣石。县城往北一百里,有屈原的旧宅,方圆七顷,累石为宅基。如今,它的地名是乐平里,房子以东60里有一座女庙。唐代文学家沈雅之编《江陵志》也说:“屈原故里在秭归乡,北有女庙。至今,砸衣服的石头依然存在。“这些古迹和史料是无可辩驳的证据。第四,屈原的词和赋,在气质和风格上与他的故乡秭归附近的武侠风光颇为相似,这也是有力的旁证。我认为郭先生和尤二先生提出的上述四点是真实、可信、合理的。然而,“江陵论”却与此相悖。他们认为:1。屈原的家族是楚国的世袭贵族,自然应该和楚王一起长期生活在都城(江陵),而不是生活在偏僻的荒野(秭归),他的家乡当然在都城。2.《哀》中,屈原说自己“发迹西”,可见郢都是屈原的故乡。3、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在《七谏?6?《初版1》说:“平(屈原)生于郭,长于袁野”。古汉语中“国”指的是“国都”,这里指的是楚国的“郢”,也就是今天的江陵。

我想,在这三个基础中,第一个已经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了。史书上明确记载,屈原的祖先屈原“因以为食而食于屈原”,后来在杜英做官,成了“莫傲”。他怎么能说杜英是他的家乡呢?更何况屈原和屈先相隔四百多年,到了屈原那一代,他家已经没落,他祖上的老家也不在杜英,那么屈原呢?第二个经不起推敲。屈原在楚怀王和王祥时,曾在三闾当过左派分子和医生,并在杜英生活过一段时间。后来两次被流放,期间回,并“寄,去西”,真正的意思是从杜莹出发,离开三闾,但他并没有说杜莹是他的故乡。虽然《悼亡记》中多次提到“我去故里我远”、“我出国我远”、“我死我远”、“我哀思故都我远”,但这里的“故里”、“国门”、“故里”、“故都”都是指楚。因为这样的话在他的很多诗中反复出现,只能说明屈原非常热爱楚国,把全国都当成自己的家乡。而且诗歌属于文学创作,不能简单机械地当作历史来研究。否则,你就犯了一个形而上学的错误。第三个依据值得注意。不仅东方朔证实了“他生在乡下,长在原野”,就连《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也没有对此提出异议。他在《屈原与贾生传》中说:“屈原名平,楚姓也。左弟子为楚怀王”。由此可见,这两位同时代的、离屈原最近(仅100年)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对屈原祖籍和出生地的认定是心照不宣的。东方朔的两句话用现代汉语直译过来就是:“屈原生在京师,长在原野”。这是什么意思?在我看来,要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首先要理解两个不同的概念——出生地和祖籍。一个人的出生地和祖籍既等同又不同。比如一对祖籍在北京的年轻夫妇,去甘肃酒泉参与卫星发射的研制,在酒泉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的出生地当然是酒泉,但他的祖籍也是酒泉吗?显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故乡”、“故乡”、“故乡”、“村”或“镇”,通常是指某人的祖籍。祖籍和出生地不完全一样。东方素说“我生在乡下,长在原野”就是这个意思。首都是他的出生地,元野是他的祖籍。这是为什么呢?东汉文学家王逸对这两句解释如下:“高平说原,外说野。据说屈原出生在楚国,和君主生活在同一个朝代,在很远的地方长大,然后被遗弃在山野。伤害开始了,没有尽头。”王逸的注释与东方朔的记载一致,也符合屈原的实际。有人出生在a地,成长在b地,这是很常见也可以理解的。古今皆有,不足为奇。黄鲁生、应先生等人力大师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屈原的祖先屈先之地在汉寿。据说汉寿竹木山镇出土了一尊青铜戈,上面刻着“吴王巡抚”四个字。据推测,这个“吴王巡抚”就是屈贤。第二,屈原《射江》中有一句“晨阳废,暮阳废”。据湖南文理学院陈志远先生考证,这里的杨晨就是韩寿。第三,汉寿有三闾大夫庙、卓影桥等古迹,证明汉寿确实是屈原的故乡。笔者认为,这三点证据都值得商榷。关于屈及其封地的由来,清代学者的《姓氏考据》中明确指出:“之子有讹,因姓取于屈。屈原紧随其后。”赵嘉树和晏殊合著的《千姓查出处?6?1字帖还说:“屈姓出自春秋。的儿子有缺陷,被屈封了。他的后代以他的封地名为姓氏。历史弯道位于今天湖北省秭归县东部地区。张海通、金连长的《百家姓探源》也说:“屈姓源于封地名。春秋时,之子瑕为莫凹(楚官名,仅次于令尹),食采于屈,即湖北秭归县东,故称屈瑕。的子孙以城为氏,姓屈。“这些专论姓氏的书,众口一词,结论一致,绝不是鹦鹉学舌。《汉寿说》称汉寿为屈献封地,并断言竹木山“吴王之君”为屈献。作者真的不同意。说《射江》中的杨晨是韩寿也太武断了。据笔者考证,汉寿辰水是沅水的一条支流,发源于贵州省江口县,向东流入湖南,在辰溪汇入沅江。在汉寿,有陈阳村(港口和屏障),因为有陈水流过。而名为“晨阳”的郡,在宋代大关时期,约为1107至1110。绍兴三年(1133),晨阳改为隆阳(见汉寿县志,1993版)。屈原生于战国中期(公元前340-278)。那时候汉寿根本不叫辰阳,辰溪叫辰阳。1978年出版的《辞海》第1444页上写道:“晨阳为战国楚地。它是以陈水洋命名的。在湖南省辰溪县西南部。“楚辞?6?1河相关“:‘潮法者,Xi者杨’就是此。“陈志远先生根据汉代密林,与《佘江》中‘林隐于影’和‘山陡高遮日’的描写相吻合。根据德山与辰溪相距数百里,绝不能傍晚到达,断定屈原所说的辰阳不是辰溪,而是汉寿。这两个理由也很难成立。甲地和乙地偶尔地形地貌相似是常识,不能说甲地就是乙地,德山和辰溪相距甚远,不能共庆早晚。屈原一定知道他用夸张的手法来创作文学艺术,正如有人指责他轻描淡写一样,毛泽东同志反驳说:“你要知道,这是写诗!“至于三闾大夫庙、卓影桥等历史遗迹在汉寿的存在,这只能说明屈原确实去过汉寿,但去过并不代表汉寿就是他的故乡。十几年两次被流放,去过的地方不计其数。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人们在各地为他建造了一些象征性的建筑。我们能说所有有一些建筑的地方都是屈原的故乡吗?目前,有一种奇怪的社会现象。有些人为了提高某地的知名度,想尽办法攀名人,或拖后腿,或出丑,把不属于某地的历史人物强行移植到某地。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应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