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颍古迹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到了西周,就出现了程英镇(今古乡丁村)、大岭镇(今巨岭乡巨岭村)。西汉初年(公元前201)始于程英郡,因临水而得名临颍郡,属豫州部。此后,县界和归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隋大业四年(608年),水影泛滥,临颍县被淹,于是城址从古乡向南移了7.5公里,在龙皮岗(今黄土岗)最高点建新城(今县城)。宋朝属应昌府,金属徐州长武军,元明清属徐州。民国21 (1932)成立行政督察署,隶属河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许昌行署。在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由于地主的剥削,政府的压迫,天灾的侵袭,土匪和政府军的骚扰,广大人民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改变这种悲惨的状况,过上高尚的生活,全县劳动人民的斗争从未停止。
据记载,早在东汉建武八年(公元32年),该县农民起义军曾一度占领县城。明崇祯十四年七月,农民领袖吴来青、吴响应庄王号召,率起义军攻打县城。年底,李自成派官员主持临颍政务。12月28日,明政府军连长左良玉突然兵临城下,城内立即开火迎敌,打死两名左兵碧江。左兵破城后,宗炳屠城,城内军民全部揭竿而起,被杀。近代以来,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咸丰三年(1853)六月至同治六年(1867)14年,捻军、太平军在临颍地区活动,在临颍广大人民群众的协助下,多次占领县城。同治二年(1863),八月十二日,在临颍人的配合下,捻军攻占了瓦店、南江、杨佩城、石佛陈等四座重要城堡,沉重打击了金朝。在农民起义军反帝爱国反抗封建剥削高潮的带动下,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日益提高。光绪三十年(1904),知县蒋世方勾结劣绅赵璇,改革车马章程,征收苛捐杂税,遭到县内农民的抵制。皇帝庙和瓦店的农民最先大惊小怪。2月14日,他们带着农具进城抗议,要求减免杂税。这一正义要求不仅遭到拒绝,还被蒋下令,激起了农民的愤怒。他们摧毁了县政府,痛打了赵璇。清政府义愤填膺,宣布取消新税,撤销蒋世方的职务,农民斗争胜利了。
辛亥革命后,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24年,叶来到临颍传播马列主义,县城政局出现新变化。1927中共临颍县委成立。从此,在中国的领导下,全县人民更加有力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先后建立了东南、西南两个区委和17个党支部。在县委的领导下,成立了13个农会,会员增加到5500人。嗯,骨干农会成员组成了1100的敢死队。在党的领导下,农会在抗税捐税和打击反动势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时,河南省委向中央报告,临颍县是“豫中最好的工作地点”,“河南的小广州”。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 * * *的支持下,成立了“抗敌后援会”,组建了抗日救国宣传大队,在县城和舞阳城乡开展抗日宣传,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
1944年5月临颍沦陷,1945年8月侵华日军投降。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全县广大人民拒绝当亡国奴,纷纷揭竿而起,反抗日寇的压迫和奴役,使日伪军经常龟缩在城镇的据点里,不敢轻易下乡。
临颍战略地位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经常发生战争,尤其是民国时期。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加上天灾的侵袭,广大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据记载,民国二十四年(1935),全县粮食总产量只有2000多万斤,平均亩产25斤以上。除了苛捐杂税,所剩无几。1943年有42500人饿死,54000人逃亡乞讨,2120个家庭(约10000人)离家出走,3500人抛妻弃子,15200人卖儿卖女。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为支持内战,逮捕丁,征收赋税,发放经费,使广大人民怨声载道,衣食无着,濒临绝境。1947 12 13日,第二十七陈赓兵团解放临颍,建立民主政权,开启了临颍历史的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的领导下,临颍人民通过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和占有,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地主剥削,251416人得到了土地和其他生产生活资料。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1952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328万元,比949年的191800元增长23%;粮食总产量达到9320万公斤,比1949的7554万公斤增长23.4%。1952以后,互助组和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使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58成立人民公社,生产资料全部转化为集体所有。但是,由于操之过急,脱离客观实际,在“左”的思想控制下,刮起了“共产主义风”和“浮夸风”。在生产管理和经济收入分配上,实行“一大公”和“一平两调”,加上连年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到1961,粮食总产量只有60185000公斤,比1952低33015000公斤。1963年工业总产值只有94.7万元,比1949年低51500元。教育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学校只有45所,16比1949的61少了16,学生25745人,比1957的60815少了35070人,教学质量也因为以工代学严重下滑。鉴于这一严酷的现实,党中央自1960以来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如解散农村公共食堂,恢复家庭炉灶,借给农民少量土地用于自耕田,扩大自留地,奖励开荒,开放农贸市场,搞活城乡经济。在工业上,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缩短工业战线,劳动力归田。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9993.5万公斤,为历史最好水平,比1949增加2439.5万公斤,增长32.39%。
从1966到1976,由于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在工农业生产中采取了所谓“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粮为纲”、“以钢为纲”,限制多种经营。生产上极力推行“大寨模式”、“吃同一口锅”,奉行绝对平等的原则,严重挫伤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虽然群众在生产上不同程度地抵制了它的歪风邪气,但是工农业生产却长期停滞不前。
1976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十年动乱。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到1985,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4570万元,比1949的2064万元增长了16.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