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外国人在中国相处得很好?

我是做近代史的,就从近代说起吧。

研究中国近代史,有一个外国人是无法回避的,因为他对中国的影响几乎涉及内政外交等方方面面。

然而,我们的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科书都只强调一点:中国海关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英国侵华的总代表。

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革命历史的范式下,被浓缩成了这样一句话。命也?历史写作范式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大声疾呼:“脸书”写作可以停止了!

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赫德,一个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留在中国的英国人。

大洋彼岸的税务总局

赫德(1835―1911年)出生于英国北爱尔兰耶尔马郡的波茨坦,1853年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学院。

他在19岁的时候来到中国。他在香港受训做见习翻译,然后被派到英国驻宁波领事馆做翻译。1859年从领事馆辞职,参加中国海关工作,任广州广东海关副税务科。1861年,他接替李泰国担任海关总税务司。从此,他骑着东方巨龙尽情施展才华,像蝴蝶一样抽搐着,分不清是英国人还是中国人。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赫德年纪轻轻就能执掌海关总税务司,除了时代提供的绝佳机遇之外,还与他过人的努力分不开。赫德是一个兴趣广泛,工作非常努力的人。在英国接受教育时,他涉猎了语言学、逻辑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这有助于他免试被派往中国。当他踏上东方的土地,拿起古书,他彻底沦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对于一个翻译来说,能够和中国人交流,能够读写基本的汉字就足够了。然而,赫德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迷上了中国的传统经典,经典和历史的子集他几乎什么都读;他对这个古老帝国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像海绵一样吸水。这让他不仅跨越了语言障碍,还弥合了文化差异,成为了一名“中国通”。

接触不久,易等人改名为“我们的赫德”。

从此,赫德一步步进入大清权力中心!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这是海关主权的丧失!

创造“零腐败”海关奇迹

1854年,英、美、法利用刀社起义夺取了海关管理权,随后派李泰国建立了税务部门的第一个海关——江海新海关。1859年,何桂清颁布法令,任命李泰国为各通商口岸海关总税司,按上海模式设置海关。

所以赫德的海关建设不是从零开始的。然而,风俗的真正改善是在赫德上任之后。他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创造了全新的海关管理体系。核心只有四个字:垂直管理。

“将(海关)转变为帝国政府的统一中央机构——与通过地方当局进行海关控制的松散系统形成鲜明对比——并在每个开放的港口建立统一和尽可能一致的海关管理方法。”

以下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一个管理碎片化、执法混乱、腐败横行、商关勾结、效率低下的破旧机构,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管理规范、执法统一、工作高效、业务和谐、队伍廉洁的机构。号称“零腐败”!(如今的高调反腐,似乎可以借鉴一下)

令清廷许多官员高兴的是,海关收入在短短几年内从每年200万两上升到2000万两,相当于以前国库年收入的三分之一。哦,我的天啊!这是超级玛丽在吃蘑菇。从此,多少西化,多少补偿,都来自于海关。

成为清廷洋务新政的总顾问。

赫德很快就成了总理衙门的客人,到了总理衙门就有了家的感觉,这一点从他的日记里可以看得很清楚。随着双方交流的深入,赫德开始频繁地向易等人灌输许多思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旁观》一文。

为了让宰相衙门的官员能够接受,赫德采取了软硬结合的写作策略,既有威胁,又站在中国的立场,系统地分析了清廷当前面临的困难和自强的方法。写完后,他很得意,在日记里写道:“可能会引起轰动。”没想到,易看了一眼后说:“这是局外讨论,又不是什么急事儿。”没当回事。

就在赫德失望的时候,因为一个人的出现,事情有了转机。这个人就是英国驻华大使阿利果。阿利果以照会的形式向清政府递交了韦德撰写的《新议略》。从内容和主题上来说,和《旁观》差不多!两位英国驻华官员实际上也说了同样的话,易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很快,这两篇文章被抄给沿江沿海的督抚讨论,瞬间引爆了晚清政坛。赞美和谩骂铺天盖地。赫德对中国现状的分析可谓及时而有威胁,极大地触动了那些爱上西化的地方长官。他们在批判赫德狼子野心的同时,加快了西化的步伐。李鸿章说:“外国横行,不急求富强,中国如何自立?”因此,正在筹备中的江南制造总局将扩大规模,大量聘请西方技术人员。

换句话说,《旁观》给洋务运动打了一针兴奋剂,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口号和号角的作用。

丞相衙门,从最初的防范到中间的信任,最后演变成依赖,甚至过度依赖!

久而久之,赫德成为清廷的总顾问,影响着内政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着政府官员的任命,他也为驿站制度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促成了晚清第一次外交使团

晚清第一次官方外交使团是世界外交史上最精彩的使团,因为是一个叫蒲的美国人代表中国出访各国!但这一奇妙的使命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中国外交走向现代化的突破口。(详见《它没有《鸿门宴》的刀光剑影,却像《化干戈为玉帛》一样影响中国百年》)

赫德的意见对这一使命的产生和确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我们来看《华北好消息》的报道:“这个决定?乍一看?当时我们都不敢相信?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溥对的任命是长期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不管它是如何突然宣布的。我们的记者说,‘这件事是和赫德商量后提出来的’。我们认为这个计划源于赫德的头脑。”

当然,赫德对清外交的影响不止于此,比如组织中国参加世博会,在伦敦设立海关等。

梦想破海军“海防总署”

除了海关、内政和外交,赫德还在军事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议。不仅如此,他还涉足军购,试图染指北洋水师,谋求海防将军一职。可以说,他一直对大清海军垂涎三尺。但军事问题事关重大,是清廷的底线,没有给赫德可乘之机。

“没有什么是可以中立的,有些东西是英国的。”

纵观赫德这半个世纪的表现,他就像一个双重间谍,一会儿是英国特工,一会儿又在清廷的怀抱里。真的让人很傻很迷茫。

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简单地把他描述为侵华代表或清廷雇员是有失偏颇的。

一句话:只有在中西没有矛盾的时候,他才是清廷的雇员,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首任驻英大使郭松涛在日记中记录了他与赫德的对话,很能说明问题。

郭嵩焘:“你问自己是帮中国还是帮英国?”赫:我不敢站在这一边。比如骑马,东到西我都坐不住。我只是在双方之间进行调解。"郭嵩焘:"凡事不能中立,凡事不能中立。你会怎么做?”赫德:“我是英国人。"

清廷先后授予赫德八个爵位,最高的是被追封的太保亲王!由此可见,赫德在大清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向说,赫德虽然首先捍卫了西方特别是英国的利益,但他的行动实际上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这是不可否认的。我们不能因为他是外国人就一棍子打死他。这是愚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