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惠市米沙子镇永泰村王家先民碑——先民东奔的历史见证
清朝初期,朝廷视东北为“盛世之地”,实行闭关政策。乾隆四十一年(1776),上谕说:“盛京、吉林为朝兴之地。若听流民之言,与满人风俗密切相关。”因此,永远禁止难民入境。①为了实施这一政策,甚至在东北设立了柳条栅栏。但由于山海关战乱饥荒,生活艰难。山东、直隶农民被迫突破清朝禁令,从古北口、喜峰口进入东北,也有“天津、邓州新人”。东北设立的柳条边墙挡不住难民潮。由于现实的原因,清政权也不断调整这一禁令政策。乾隆九年(1744)、嘉庆元年(1796),朝廷允许关内饥饿无业的贫民外出觅食。②
目前三兄弟(永泰王氏始祖王林)从乾隆年间居住的山东济南德平县大王庄出发。他们拖家带口,肩挑重担,一路露宿,蹚出山海关,踏上了“闯关东”之路。曾有一首王家写的诗,描写先人出关:“鲁南塞北不闲,难归井。”雄关封锁了望乡路,何时归还难以得知。“它讲述了王的祖先在北迁时不愿在家乡生活的感情。
王祖上出关后,先来到承德府朝阳县(今辽宁省朝阳市)谋生。在这里生活了几年后,三兄弟决定分手,再次挑起“八股绳”分道扬镳,各自谋生。所谓“八股绳”,就是先民肩上扛着一根长约八尺的大扁担,四股绳下各系一个柳条编的花篮,方便省力。篮子里放着简单的行李和生活用品,有时候孩子走累了可以坐在里面。就是在这样的物质条件下,我们的祖先怀着寻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勇敢地漫游在当时还是一片广袤荒野的关东大地上。
王氏兄弟分手时,约定后人的名字以王氏宗谱为准,作为交往的证据。每一代名字的中间字是“文英大商”?克豪家闯入门派?寿之颜永远?学德纯洁,欣欣向荣。“还规定这二十代的‘字’要回收,留下寻根问祖的依据。现在,永泰屯王家的祖师爷克服了种种困难。几经沉浮,于清嘉庆四年(1799)定居宽城子头道沟一带。后来通过中间人的联系,在长春东北约80里的天脊街以北,从蒙古人手里买下荒地,定居并扎根,将此地命名为“来春沟”。
王的祖先迁居关东时,都要量土选瘠,即以秤量土之重,以定土之肥瘠。祖先们最终决定站在来春沟,那是肥沃的黑土地。他们在这里搭窝棚,穿榛棘,耕田,勤劳节俭,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由于祖先的不断努力,生产发展了,收入也逐渐增加了。所以他们买了更多的荒地,盖了房子。
现在国道102的前身是一条当时被称为“老鞑靼路”的土路。关于这个名字,现在有老人说是来自蒙古人,也有老人说这条土路是俄罗斯人为了修铁路临时开辟的,所以叫“老鞑靼路”。当时这条土路是连接南北交通的主干道。来春沟离这条“鞑靼古道”很近,于是很有经济眼光的王氏开了一家牛车店。当时货物的运输完全依靠马拉的大铁车。冬季是运输的旺季。有一天,我起了个大早就走了,最长的行程是180里。天黑之前,我不得不找一家商店住下。
王家很擅长做生意。马车店的房子很温暖,食物也很好——白面饼、猪肉炖粉条和足够的白酒。对于赌徒来说,商店通宵为他们亮灯。当时有个说法:车老虎进店打知府。酒店的吃的玩的都挺过瘾的,回头客也多。来春沟王氏经营的马车店,已经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上的“名店”,南黄有个“田忌王”也是众所周知的。
靠着勤劳和头脑灵活,王家的生意越做越大,不仅在春沟,在宽城子等地也有,规模很大。当时的大生意都是“字号”,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商标,取一些寓意吉祥、生意兴隆的名字。王氏家族的生意以“永泰”为名,所以人们逐渐把来春沟称为“永泰”,但它的原名已被遗忘。
当时还听到了另一个失散的人的消息,有的说住在北大荒的下坎,有的说住在农安北部的三生玉区。可惜当时没有说清楚详细地址,所以大家再也没有联系过。
来春沟的王氏家族逐渐壮大,人口也不断增加。再加上朝廷苛捐杂税增加,地方政府动荡不安。清同治八年(1869),王家四兄弟、王、王克诚、王克俭再次分家。永泰诺。住两份,永泰店和永泰城各住一份。四人过河,各营壮田。
四兄弟分家时,立了一座先人碑,记述了先人王林(应为“成”,非“子”原因不详)的事迹。碑体和基座均为汉白玉,高1.5m,宽0.52m,厚0.22m..碑正面用楷书镌刻:清同治八年,月升月升。背面上半部中央为四个大字,分两栏:今日为大,下方铭文为***236字,其中221字可识别。碑文记述了王氏家族在“始太祖”(祖父)王林的带领下离开山东转战关东的过程,明确记载了王氏家族“四年赴长春堂治荒”。实际上,长春殿是嘉庆五年(1800)经皇帝颁布的圣旨批准而建立的。③碑文包含了立碑时(同治八年,1869)人们对这一地区行政归属的习惯性看法。
这座碑最开始的基座也是汉白玉,后来换成了青石。青石基座长0.79米,宽0.50米,高0.52米。纪念碑前有一张汉白玉桌子,长0.52米,宽0.46米。
此碑在问文师兄期间被毁,被米沙来的中学生推倒。2010年秋,永泰王氏家族经过公开讨论,再次立此碑。
一位王的后人回忆这段家史,写下一首诗:“晴空雾海来泉沟,风霜凉天开垦田。”自强不息的精神,立碑前写树叶。”(诗中的“晴空”指的是清朝,“雾海”指的是干燥多雾的海河。)诗虽非上品,却是对先人的真挚缅怀。
王家祠堂牌位记录的不仅仅是王家的历史,事实上,它是整个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三次大移民潮之一的“闯关东”悲剧史诗的一份不可多得的物证。希望王祖碑的重要历史意义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
注意事项:
①清《东华续录》,卷二十八,页二十四。
②《东北近代史》,王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第一版,1984年7月,18页。
③《昨日长春的故事:长夜里的火花》,孙主编,长春出版社,第一版,2003年6月65438+10月,第13页。
④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移民潮,即“去东方”、“去西方”和“南下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