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恩普在昭通时期的驻军

1930年春,安恩普奉命率领第一临时团到昭通,“担负起打土匪的责任”,成为龙运集团的“官”。安恩普在昭通期间,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为昭通的发展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当时被称为“安青天”,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地方秩序,修建营房。

昭通各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与四川、贵州接壤,是三边战略要隘,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民国以来,四川援军、护国军、京国军都从这一带进退,补给众多。1927年,龙云、胡若愚、张如济内战开始,胡张联军大败昭通,邀川黔军入关互助。昭通县成了内战的战场。昭通县由于历史悠久,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所以“野之又野”,兵匪不分,“四乡多遭劫掠而渐迁郊区,稍有温饱者多在城中避难”,严重阻碍了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1930年春,安恩普率第一团到昭通,“初以兵盖耕,后出剿。”经过长期的军事行动,到1932,昭通各县的动荡局面基本结束。

1931,第一团临时扩编为第二旅,安恩普升任旅长。第三团驻昭通,第四团驻宣威。此后,安恩普将驻守昭通的军队作为“多札堂寺,有乡亲居住”,“兵聚城中,忧扰燕”。于是我向省主席龙云建议,建议营房设在北教场,那里“高大宽敞,龙洞环水,饮料特别方便”。经龙云允许,我们拨款50万元给云南开工,建了一批三营指挥部、连队部、宿舍、报告厅、会客室、警卫室、丈夫室、月子室、医院。此外还修建了宽50余尺、长70余尺的大操场,外面还修建了大营门牌楼、曲径洞、围栏,是永久驻军。这使得军队“管理方便,远离民众”,严格区分军民,昭通城内的混乱局面有所好转。

2.成立昭通人民实业有限公司..

安恩普率军剿匪期间,“每闻匪事,为饥寒所迫”,使他认识到“赵一灾荒频繁,穷困潦倒,匪由此而生。治不好发展生产。”于是,为了繁荣社会经济,安恩普于6月5438+09365438+10月1牵头成立昭通闽中实业有限公司,资本约20万两银币,纯由政府组织和民众投资组成(龙云、鹿晗为其重要赞助人)。李在西城外的房子第一次是租的,后来搬到老西岳庙。其业务有三大突出成就:

(1)坎农基荒地开垦。1930年夏,安恩普统率军队时,南区的坎农基-布于里钱畴被水淹没,荒废可惜。于是“既然垦荒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提出集资创建一个实业公司,从垦荒开始,由市井先生邵任专职经理,县政府出面按价收购,得到工人6000多人(约3000亩)。“于是他们互相竞争,划出疆界,筑堤引水,使水可归:田为秩。因为选择高原建10多栋房子,50多栋出租房,招租客住坐,种牛,“六千多块工业荒地将陆续复垦。“后来这里设了一个村办事,加了很多佃户的房子,里面有学校,像个大村,取名‘新民村’。把“昔日一片荒凉之地,风筝飞来飞去,鱼儿游来游去,繁花满眼”,改成“房子干净整洁,庄稼茂盛,牛羊在坡上”,“是个大农场”。他在村里建学校、医院、公园,规定村民戒烟,禁止种植鸦片,让孩子上学,让女人上学。全村人“耕男织女”,这是安恩普把他的理想社会付诸实践的表现。他以“新民村”为试点,试图改革昭通的旧俗,建立全新的社会风尚,从而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这当然只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白日梦。

1937.安恩普率部出滇抗日,中断了这一实验进程。但“新民村”建成后,“每年可收获3000多块石头,社会经济效益不浅”。

(2)电力的准备。公司在昭通1933购买了全部机器,年底全部安装完毕。1934,1年6月,电灯试用,“满城满街都是光”。到6月1936,已经安装了4000张照片,还安装了几台电饭煲。

(3)举办矿业。该公司对昭通县东部的煤矿进行了勘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来又集资勘探昭通、大关、宜良三县交界处的毛坝铁矿。此外,安恩普还派张于1931在镇雄县开设了经济龙店。

3.治理赵露河。

1930年,安恩普追根溯源,在坎农基开垦荒地时注意到了附近的河流。经查,昭通县南部地区的查官河及下游的高露河年久失修,危害极大。此外,因为河流的关系,赵露和山东县已经打了很多年,互相起诉。主要原因是在石霞赵露河和玉萨河的交汇处有一块古老的乌鸦岩。地势高,水流不畅,所以被淹。同年8月,安恩普召集昭通、鲁甸两县的士绅百姓,在城里的李佳庙开会,提出修河,并捐了5000元。然后,他拟定了一个根本性的河道整治方案,上报省政府,得到了龙云的支持,捐了2万元。

1931 1 10月2日,省政府在昭通闽中实业有限公司成立水利工程处,委托安恩普并监督,赵、陆两县县长唐佐、窦家华也召开会议,留下昭通县长陈远任办公室,下设总务、工务两个班。2月7日,安恩普带领全体员工在高露寺举行了奠基仪式。

整个工程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勘测,第二步是修复和疏浚沿河圩田,第三步是挖深老鸦岩,以便自由宣泄。两县工程分阶段进行,1931年2月7日开工,1936年冬季开工,耗资29万余元,基本上治好了赵露河,改善了两县人民的关系。起到了“造福桑葚,增加农产品”的作用。

4.拓展市场,改造公园,建设体育场。

昭通以“川贵为地,商贾汇聚,货物丰富,是滇东商业的重心”。但是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已经坏了很久了,什么都要做。有鉴于此,安恩普决定整顿市政,先把最繁华的市场——陡坡街拓宽,拆除木质路面,重建砖砌二层路面,使昭通市区焕然一新。然后我们在城内修建了西街、环路、十字路,在南门外扩建了迎丰桥,在东城外的元宝山前改建了虹桥,等等。整改后的昭通市“路面改西式,街道宽平”。与此同时,安恩普决定对昭通城西北角的全伟公园进行整修,以“给人以富贵的印象,使政治合情合理,使家父家兄在士兵战死后有困意”。

他先召集当地群众,提出捐款1000多元,自己又捐了3000元,开始修复疏通积沙池,拉大池畔缺口,种植花草树木,在公园西北角修筑军械堤。后来,安恩普动员本部全体官兵捐款一万元,在园内重建官亭,以“体现官意放正”,“凡河北土生土长者,...严戒黄昏,千万不可成行。不可欺己以欺民,不可无视法律以害众。”工程始于1932年4月,老亭由三座改为五座,前后各建一座亭子,四周有背柱,以石桥相连。建成后,全伟公园仍将恢复其旧名管青亭园。此外,安恩普率众在元宝山山脚下修筑了从迎凤桥到中山公园的道路,使本部军士在城北沿龙洞山修筑道路,将龙洞山改建为蒙泉公园。他还在修复老乌鸦岩时用石栅栏保护珍珠泉,改名珍珠泉公园等等。安恩普关心家乡建设,动员部队捐款,参与地方建设,这在解放前的国民党军队中并不多见。

1931爆发“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安恩普认为军人必须有强健的体魄,于是他出面倡导昭通等十郡联合运动会。经过讨论,昭通市元宝山前的空地被定为运动场。后来因为场地太小,筹集巨资买了30多亩农田,建了一个完整的运动场,取名“逐日运动场”。“一要靠体育天天锻炼,二要靠驱逐日寇。一语双关也不错。”

5.修建昭通至威宁、昭通至新民村的公路。

昆明至昭通的滇东公路是龙运市政府规划的四条主干道之一。它的路线最初经过杨林和会泽,然后因工程艰巨而改为曲靖、宣威和威宁。

1934昆明至宣威线路建成通车,于是“宣威至昭通公路”建成。据调查,贵州省昭通市至威宁县路段长122.2公里,以两省交界处的烟堆山为界,昭通县境内长14公里。这条路线是由安恩普联合昭通、鲁甸两县官员修建的,从城南的迎丰桥到元宝山,穿过团山,沿八仙海到朱仙贝、烟堆山。整个工程分为10个标段,由昭通县九个区、自治区人民共享。

1936年2月,道路建设工程正式开工,但因政局不稳而停工。

1937年3月,由昭通安恩普部二大队三团修建,招募民工,8月完工。威宁城区至烟堆山段也于2月1937开工。“二大队分摊60%,老百姓负责40%。”

9月,安恩普奉命率部出滇抗日,公路路基初步成型,但桥涵未成型。直到4月1940才最终建成了“昭威公路”。至此,昆明至昭通的滇东公路全线通车,后来成为“川滇国道”的一部分,从根本上改变了昭通县城和滇东的交通面貌。民国时期昭通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的提高,与这条公路的建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滇东公路分流后,昭通经鲁甸到会泽的旧路停运。可惜安恩普以前是打工的,但他命令补充队的军士修建,从迎丰桥到新民村有20多里长。"其所有费用由旅长(安恩普)资助."警备司令亲自带领部队参加地方建设,这在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军队中并不多见。

安恩普进驻昭通时,为当地办实事,建设家乡也确实是他的责任,使民国时期的昭通被誉为“滇东重镇”、“滇东第一商埠”、“小昆明”。此外,他还买下《万友Ku》第二集赠送镇雄县民教中心,发起编纂《民国昭通县志》,与昭通县长在西城楼创办民教中心,命名为“昭通济川民阅览室”,附设人民学校,举办夜校教育老年辍学生,为当地文化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