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鲍彤是什么时候?
《开元鲍彤》第一次铸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钱的名字是欧阳询作曲、书写的,钱文的书法是“隶书”,因左右字分开,所以又叫“八股书”。欧阳询为太子时更是令人刮目相看,所以后人也称钱文的书法“更为飘逸”。《开元鲍彤》的铸造,开启了后世以《鲍彤》、《元宝》闻名的先河。此后,这一体系基本沿用了1900多年。
唐代“开元鲍彤”的重量是统一的。标准重量为每件两铢四累(十粟之重更累),十件重二十四铢(古代一两之重)。“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的分量从此确立。“开元鲍彤”在唐代290多年间一直是主导货币,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继汉代“五铢”之后的第二个里程碑。
“开元鲍彤”铸造量大,占中国历代货币的比重很大,钱币随处可见,在中国古代钱币文化中影响广泛。开元鲍彤与以前的方孔圆币不同的是,它的背面有一到两个月牙纹,也叫月牙纹、钉纹、爪纹、捏纹。位置不固定,或上下,或左右,或角落,不经常。穿孔周围的八个方向已经全部出现,对应八卦的位置。唐武宗会昌(公元841年)以后,一件“开元鲍彤”上有时会出现两三个月牙形的图案。月牙纹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谜,虽然人们对它很感兴趣,但还没有做出恰当的解释。
早在唐代开元时期,人们就已经对月牙纹进行了解释。如唐玄宗时期的郑虔在其《集》一书中说:是欧阳询初入蜡像之日,李渊与文德皇后易手。因为娘娘拿着太久,指甲被蜡捏了,留下了指甲纹,这样就用娘娘的指甲纹在钱上铸钱了。这一记录为开元鲍彤增添了一些传奇色彩。宋人刘福在《清索高义》一书中,把传说中的李渊和文德皇后,变成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刘福混淆了“开元鲍彤”的“开元”与玄宗开元年的“开元”。事实上,宋代诗人刘福可能不知道,这两个“开元”并不是一回事。可能是文艺处理的需要,把李和杨拖到了开元钱。由此可见,到了宋代,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产生了相当广泛的社会影响。
开元鲍彤背面的钉痕既不是文德皇后的钉痕,也不是杨贵妃捏的。这是因为文德皇后不是李渊的皇后,而是李世民的皇后。李写《开元鲍彤》时,文德皇后还没有出生。杨贵妃的指甲印更是被贴上讨论。
那么,开元钱背面的月牙图案到底代表了什么?历代学者只是转述了上述两则轶事,并没有讨论月牙纹的含义。作者对月牙纹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如果能抛砖引玉,那就非常幸运了。
中国人有一个传统观念,认为新月象征着“重生”和“向上”。“月牙儿”在人们心中是光明的希望,是美好的希望。李渊夺权,扫除了隋朝的弊端,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大多数开国君主都希望开启历史新纪元,李渊也是如此。不仅是新君,民众在经历了隋末的战乱和饥荒之后,也希望翻过历史的一页,开辟新的时代。因此,欧阳询在建言时将其命名为“开元鲍彤”,并得到了李渊的认可。既然是新时代,开元钱自然不同于以前的货币。除了钱的不同名称,我们还应该在钱上做一些其他的标记。所以铸钱会在钱的背面留下月牙图案象征繁荣昌盛,永远不满足于盈利。在钱的背面按照八卦的位置铸造月亮图案,这不仅是一种标志,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可以说是两全其美。这种月牙图案还有别的名字吗?我觉得有。在中国古代,历法用的是夏历,历法的月和日也有各自的名称。比如农历初二初三,新月开始见,见月之日说“?”,是月亮的手指。因此,“开元鲍彤”应读作“?”。
从唐代开始,历代都有人在钱的背面铸月牙,到了清代光绪钱上还能看到背面的月牙图案。但历代钱币都是陈湘银铸月纹,并不知道铠甲纹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