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探险者的过去(一):美国纯全尺寸SUV的起源与演变

开门见山,毫不隐瞒。如果你要问我“预算40万的完美三排SUV是什么样的?使用场景是城市五天,农村两天”,那我来回答你:全新的福特探险者。

▲全新福特探险者

福特探险者,一个诞生了30年的名字,与汽车界的经典名字相比,自然还显得年轻,但它在过去30年的经历却堪比非凡之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福特探险者就一直以成为完美的三排座SUV为目标不断进化,每一步进化都异常坚定。

“如何让一个擅长跋山涉水、热爱攀岩的叛逆青年,变成一个在柏油路上快如苍蝇的爸爸?」

一切从探索者的前身说起。虽然福特探险者的历史只能追溯到30年前的20世纪90年代,但它的前身是除了野马之外的一款佩戴马标志的知名福特车型,野马是一种前腿着地,后腿抬起向后踢的凶猛的马——福特野马。

▲作为一家喜欢用小动物给产品命名的公司,福特显然不止一匹马。

就像很多其他SUV厂商喜欢标榜自己的产品是行业第一,是SUV的鼻祖一样,虽然英雄的野马最早出现在1965年8月——世界品牌的侦察兵,它的诞生晚于1960年底,还有路虎卫士横跨大西洋的前身威利斯CJ系列,它是由二战后的美国军车改良而来——福特有相当正当的理由称其为野马。

上面提到的这些当代产品,要么是卡车衍生的,要么是军用车辆改良的。硬轴设计和行程短、硬度过高的钢板弹簧颇受欢迎,但不适合城市道路行驶。

Bronco的设计师在其前轴上使用了螺旋弹簧。虽然现在民用汽车中的螺旋弹簧显然已经司空见惯,但在60年代的美国,Bronco以出色的越野性能和舒适的公路性能给购买了平时在城市通勤、周末在乡村爬沟的SUV的第一代客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螺旋弹簧在SUV上的首次应用,是福特执着于不断折腾,不断完善硬件基础以保证驾驶舒适性的第一个证明。

▲福特对原装Bronco能兼顾越野路况和日常道路性能非常有信心。

对了,福特不会承认吉普是二战美国军用车辆威利斯吉普的唯一创造者。在当时仍保持独立的一家小公司Bantam、福特和Willys-Overland联合参与的军事订单竞标中,这款车型有三种设计原型。矮脚鸡是第一个完成原型测试的,但它在财政上无法支持军方。福特的GP车型是产量最高的一款,第一批供应给美军而不是盟军,底盘设计也是最好的,而Willys-Overland在军方最终统一车型设计之前,因为动力最强而受到士兵的青睐。

事实上,在美军统一军车标准的时候,这款最终成为Jeep CJ系列前身的小型吉普车同时有两个名字——

Willys MB和福特GPW,Willys是公司名称,MB首字母M指军令,B指Willys原A设计的改进版;

福特这边的GPW是,G是政府订单,P是福特对该车型80寸轴距的称呼,W是威利斯开始的军统车型设计和量产,但还是需要福特大规模流水线的支持,这样威利斯授权福特同时生产,最终两者产量比大概是9:7。

此外,后来被Jeep注册为自己外观专利的平头发动机盖和打孔七孔前脸,先是被福特的原型车Pygmy使用,后来又被福特设计的量产版GP使用。至于“Jeep”这个名字,也是由军人流传下来的军车型号GP(其实是福特版)的发音演变而来。

▲初期测试中的福特GP原型车Pygmy。

在向福特解释了他们为什么认为自己是现代SUV的创始人之后,我们来说说从野马到探险者的演变。Bronco的诞生可以说是满足了60年代美国社会的需求。

一方面,二战结束后20多年的经济复苏和蓬勃发展,促使人们对精神娱乐的渴望。除了城市和高速公路的沥青大道,还能遇到另一匹小马野马所率领的大马力肌肉车和小马车部队,而广阔的北美平原和大农场之间多样的沟壑和丘陵以及砂岩地貌,急需一个周中通勤,周末攀岩洗沙的通才。另一方面,威利斯MB和福特GPW这种经历过战争的退伍老兵,更是受到欧洲战场或者东南亚半岛、太平洋战场的青睐,全地形征服的快感远非一般城市车所能满足。

于是,与李·艾柯卡(出生于1964,获得巨大成功)一起提出野马车型创意的福特产品经理唐纳德·弗雷(Donald Frey)也提出了野马车型的原创创意。良好的越野能力必须与出色的道路舒适性相结合,简单的车身造型可以提供敞篷、硬顶和皮卡三种选择——一种在不牺牲日常通勤需求的情况下,提供自由享受乡村野趣的方案。

对了,福特在这款车型上首次提出了“运动型多功能车”的概念,这也是现代SUV的缩写“运动型多功能车”的开始。

▲被福特命名为“新种跑车”的Bronco,用“运动型多功能车”作为皮卡版的车型名称。

野马诞生后,和它的小马兄弟野马一样,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和竞品一起越来越大的命运。从1965,长3.85米,轴距2.34米,宽1.74米的独特平台车,从1977开始的第二代,开始与全尺寸皮卡福特F系列皮卡同平台。几代之后又上升到1991,一款长4米66,宽2米01的双门大型SUV,基于F-150全尺寸皮卡平台(没错,你没看错,日常爬石需求当然要坚持双门设计);

福特的研究部门发现,80年代的年轻人和他们60年代的前辈一样,也需要一款紧凑、短小精悍的SUV——自然,福特除了F系列全尺寸皮卡之外的另一款皮卡平台——中型皮卡Ranger的平台被赋予了这一使命,一款长度仅4米多的Bronco II就此诞生;

▲回到了原点的Bronco II,纯粹、紧凑、干练,目标客户是当时的美国年轻人。

不过作为全尺寸兄弟Bronco的弟弟,Bronco II不是本文的重点,但这款车的悬挂才是我想说的。Bronco II在1983诞生的时候,采用了福特在上世纪60年代为其F系列卡车发明的一种前悬挂形式——“双工字梁”,以及后来的“双牵引梁”(后驱和四驱的区别)。

在上世纪60年代诞生的时候,这种悬架就比很多竞争对手使用的硬轴整体悬架领先了一个时代,完全适合城市道路和乡村道路的混合工况。与完全独立的双横臂和麦弗逊前悬架相比,“双工字梁”悬架的行程更长,更容易越过山川和沟渠。与行程相近但设计新颖的硬轴整体悬架相比,它可以在两侧使用。

这种设计也成为了福特皮卡从60年代到世纪之交的优势卖点。福特坚持不断折腾和改善硬件基础以保证驾驶舒适性的又一证明...

▲“双工字梁”和“双牵引梁”成为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末福特皮卡和SUV车型的杀手锏,兼顾越野和公路性能击败北美竞争对手。

Bronco II的产品生命周期并没有持续太久。上世纪80年代末,福特北美公司的研究部门发现,这款SUV车型正在偏离个人通勤和周末攀岩取乐的初衷。越来越多的家庭用户开始考虑购买空间更大、乘坐更舒适的SUV,而不是大型车(当时北美的中大型车市场还是很火爆的,但后来开始走下坡路,直到近十年销量几乎被SUV市场蚕食。)一个可以轻松坐下一家人而不是让一家人从上翘的前排爬上爬下的四门车型方案成型了。

1990年2月,福特推出其F系列皮卡在20世纪60年代使用的车名“探险者”,命名一款四门五座SUV车型,这是第一代探险者,不愿放弃双门市场。福特仍然保留了双门探险者,并将其命名为探险者Sport。

▲90年代初,第一代探险者的广告还是基于乡村越野道路和城市道路的考虑。

第一代福特探险者是基于Bronco II的中型皮卡Ranger的U1非承载式平台,采用了“双工字梁”/“双牵引梁”前悬架来提高驾驶舒适性,但沉迷于硬件的福特显然并不满足于此。

探险者,1994出生的第二代探险者,将U1非承载式平台的前悬架改成了双横臂的形式。虽然它失去了一些越野能力,但越来越多的SUV买家更适合世纪之交的城市型汽车需求。对了,1997,探险者二代探险者,增加了第三排座椅作为选择。近几年北美市场三排SUV的老二汉兰达离诞生还有三年,七座版还差七年。

▲将“双工字梁”/“双牵引梁”前悬架更新为双横臂全独立悬架的第二代探险者。

然而,第二代探险者对前悬架的改进仅仅是对驾驶舒适性的另一种追求的开始。将于世纪之交的2000年亮相的第三代探险者是福特的亮点。虽然他们在北美遥遥领先,但福特的管理层决定向全球市场销售更多的探险者,仍然使用传统的非承载式底盘。但驾驶舒适性的研发目标是完全对标当时在北美市场广受好评的第一代雷克萨斯RX车型——非承载式垂直平台。

▲作为世纪之交的第三代探险者,福特开始将目光投向欧洲市场和亚洲市场。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到另一个题外话:大多数全球车企一般都是以当地的R&D中心为基地,北美、欧洲和日本品牌在世纪之交全球化浪潮开始之前几乎都是这样,但福特是特立独行的。看过我前几年文章的读者应该还记得,福特是一家全球车企,二战前后开始在欧洲和北美建立双中心布局,北美有一些更强劲的皮卡和SUV以及大排量动力总成;欧洲更强的中小型车、紧凑型车、小排量动力总成相辅相成。

这次欧洲赛区贡献了探险者三代车型,驾驶性能和乘坐舒适性都强于传统欧系车。三代探险者到了2000年底,对底盘进行了改进,包括但不限于:四轮独立悬架,这对于二十世纪的美国传统汽车来说是非常罕见的,改进了350%扭转刚度的车架,垂直和垂向屈服强度分别提高了26%等。,不断完善硬件基础,保证驾驶舒适性。

▲一小步又一小步改进的四代探险者,非承载式平台的潜力即将被福特挤压到极限。

2005年中期,四代探险者来到了这里。三代探险者经过大幅改进后,通过将车架供应商由Tower International改为Magna,进一步增强了车架刚性,并对后悬架进行了进一步的设计和改进,大大降低了后悬架对第三排腿部空间的影响。许多新的电子车身稳定系统和更新的内置DVD导航系统也显著增强了四代探险者的日常可用性。

不过这个时间点对于一路进步到这里的四代探险者来说,还是略显尴尬的。承载式车身的SUV开始大量出现在市场上。虽然越野性能基本没有,但是美国人民热爱的拖拽性能也是非承载式大梁车架赋予的自然动力无法比拟的。而那些非豪华品牌或者接近豪华的品牌,都是轿车平台衍生出来的横装SUV。显然,与四代非承载式探险者相比,在乘坐舒适性上有着先天优势。即使四代探险者依靠的是悬挂设计、减震、阻尼的提升,也不能不让人担心下一代车型面临的竞争局面。

▲在科幻效果的概念车下,福特宣布将五代探险者改成承载式平台。

5438+2008年10月底特律车展上,福特展出了一款名为“探险者美国”的概念车,开始变得有些圆润。在这种情况下,福特对媒体说会是一款承载式Unibody车身的水平平台SUV,Boooom,对探险者的“死忠粉”来说简直是世界末日:探险者,怎么能没有大梁!

但是2010年底到来的五代探险者证明了市场非常欢迎这种改变。五代探险者再次成为北美大型SUV销量冠军。这一次,它依靠的是成为水平装载跨界车后的内部乘坐空间和后备箱空间,以及在硬件上与竞争对手同一起跑线,在训练上更好的驾驶体验和舒适性,以及与时俱进的车载系统配置。同时,几款采用涡轮增压技术的EcoBoost发动机也使得五代探险者在本土市场保持了对日系竞争对手的动力优势,以及对北美本土竞争对手的油耗优势。

对了,这一代探险者开始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纯美系进口大三排的地位,不算太弱的四驱系统和高低两个级别的动力总成,使其成为进口SUV市场的“三排爸爸”轿车销量冠军。

▲探险者五代前后在国内卖了几个版本,作为进口年均月销量保持在1000台。

至此,擅长攀岩的野马和福特GPW的后代,都变成了在柏油路上飞驰的爸爸...

预告: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回顾了探险者的前身、起源以及从一代到五代的演变——全新的第六代探险者,诞生于纵向发动机的布局和福特最新的CD6平台,是对这款车型更为大刀阔斧的改造——在《福特探险者的过去(下)》中

Text | |Jenwayz

图|网络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